市場供應難以應對旺盛需求
現年70歲的哈爾濱市民黃桂馥告訴記者“幾年前我老伴得了腦血栓后遺癥,走路很吃力,我一直想給他買一個穩當點的拐棍,可是走遍了大大小小的商店,就是沒有一個中意的。我常想在這個年齡段的老年人患這病的人不少,都需要穩當、輕巧、易折疊的拐棍,咋就引不起商家的注意呢?”
來自中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達到1.45億,每年還以3.3%的速度增加。隨著我國老齡化人口的進一步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消費產業已經應運而生。今年,我國老年用品市場的年消費能力已經達到了6000億元。由于該產業商機無限、前景看好,被業界冠以“銀發經濟”和“朝陽產業”。
哈爾濱市老齡委有關人士說,由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滿足老年人需要的產業涵蓋了很多領域,如老年教育、老年醫療保健、老年旅游、老年家政服務、社會化養老、老年玩具、老年服裝服飾等。
多年從事老年產業研究的黑龍江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羅盛希說,與旺盛的市場需求和老年人的消費愿望相比,商家的行動顯得相當滯后。在他們眼中,老年人都有抑制消費的心理,賺老年人的錢很難,老年產品和服務獲利微薄,因此出現市場供應遠遠滿足不了需求的局面。
老年產業缺乏實力資本拉動
為何一個公認的潛力巨大的市場,卻叫好不叫座,企業的投資興趣不高呢?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老年產業投資巨大,獲利周期長。在哈爾濱開辦“夕陽紅養老公寓”的張靜經理說,以前認為養老公寓應該獲利大,因此她們投資30萬元建設了公寓,現在入住的老人僅為容量的一半。“即使住一個老人,你也得將吃喝拉撒一切配套設施建全,利潤空間卻很小,現在收支剛剛相抵。要想獲利得入住滿員以后,不但獲利周期長,還占用相當多的流動資金。”
二是部分熱門產業遭遇信任危機。北京一家老年保健品公司的經理介紹說,他們現在做老年保健品,但市場開拓異常艱難,因為某些企業把保健品廣告做得很離譜,吹噓得比藥品還神,大多還拉上三五個老年人搞“現身說法”,使本來前景看好的老年保健品市場陷入了失信的怪圈,打算進入的企業也打了退堂鼓。
三是部分企業缺乏投資的戰略眼光。羅盛希教授說:“我和其他老年人一樣,經常在三亞度過冬天,每到那時,都租不到價格合理、服務配套的公寓。面對這樣龐大的消費群體,卻很少有具備實力的商家在那里開發平價老年公寓。隨著聽力、視力、活動能力的下降,老人對老花鏡、助聽器等用品的需求非常旺盛,但我國少有專門的企業開展研發和生產,原因不外乎研發周期長、短期獲利的可能性小。”
趙寶華說,開發老年產業市場,滿足老年人的多種需求是未來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雖然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老年市場,但與發達國家相比,老年產業處于起步階段,老年人專用產品和服務開發不夠。如果國內企業不積極參與投資,我國的老年產品市場只能拱手讓給國外的實力資本去開發。
“銀發經濟”需政策扶持
在投資老年用品產業上,部分人士建議企業應走多元化策略。長期從事老年保健品銷售的廣州佛山市一貿易公司總經理陳德云說,老年用品產業剛剛興起,投資的機會很多。這就需要企業有多元化發展戰略,不能一味依靠老年用品產業獲得“立竿見影”的效益,要有其他產業利潤反哺,經過三至五年的市場培育和產品的使用,培養客戶群,擴大銷售獲得利潤。
黑龍江省一生產老年助聽器的企業負責人也表示,在產業興起階段,關鍵要找準市場的切入點和產品定位,以前他們企業只生產一種產品,現在已擴展到10余種,基本滿足老年聽力障礙者的需求,產品種類的增加也為企業打開了市場銷路。
“老年市場不能靠政府投入拉動,但政府有責任為企業投資創造良好的環境。”在談到企業開發老年市場障礙時,羅盛希教授認為,落實必要的政策支持可以吸引企業投資老年產業的積極性。
一些從事老年產業研究的專業人士建議,政府部門要以切實的政策積極引導企業投資,支持和鼓勵社會團體和個人投資或集資興建老年服務機構,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尤其是對一些利潤較小的老年用品產業給予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