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西南邊陲“極邊第一城”云南省騰沖縣的西南郊,在四季蔥翠的來鳳山下,在長流不息的疊水河畔坐落著已有整整60年歷史的國殤墓園。這里埋葬著1944年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光復騰沖時壯烈犧牲的8000英靈。這是1945年為紀念這些抗日陣亡將士而建立的我國第一座烈士陵園。它建立最早,規模宏大。60年間,幾度興廢,幾度修復,至今氣勢恢宏,莊嚴肅穆。雖然墓園地處滇西邊遠,卻每年總有世界各地數萬人士前來憑吊,前來緬懷。人們不忘歷史,不忘英烈,向抗日陣亡長眠于此的將士們表達自己濃濃的情,深深的敬。
走近墓園就見正門上方原云貴監察使李根源先生的園名題詞“國殤墓園”,進門后穿過30米左右兩側聳立著森森翠柏的林蔭甬道,就正對大殿“英烈祠”。“英烈祠” 殿基有蔣中正題、李根源隸書石刻“碧血千秋”,字體凝重含悲,催人情涌。殿前和殿內有于右任、孫科、衛立煌、龍云、黃琪翔、霍揆彰、周福臣、闕漢騫等國民黨要人題寫的多幅匾額和楹聯。如陳誠題:“沖鋒陷陣慷慨成仁;光復漢物萬民歡騰”。何應欽題:“氣壯山河成仁取義;光昭日月生榮死哀”。殿正中是孫中山像,上懸“天下為公”,下刻“總理遺囑”,兩側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外側懸當時的國旗和國民黨黨旗。殿后即墓地“小團坡”。坡前正中石刻是于右任題“天地正氣”,書法大氣磅礴,豪情洋溢。兩側安置“盟軍陣亡將士紀念碑”和“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再往前,就登上約30米高的“小團坡”墓地。墓地底面西南狹,東北寬,呈“鐘”形,寓意“木鐸警世”、“警鐘長鳴”,毋忘國恥。坡頂矗立著“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光復騰沖陣亡將士紀念塔”。塔基四面刻“民族英雄”、“還我河山”及碑文等。最令人難忘的是紀念塔四周密密齊齊的小塊墓碑。小團坡整個均分為8塊扇形墓地,每塊墓地自上而下依原作戰部隊序列和職銜高低整齊地排列著9行上圓下方的墓碑,碑上鐫刻著烈士的軍銜和姓名,共72行,3346塊,下面埋有烈士的骨灰。身臨此境的人,見景思情,無不肅然起敬,怦然心動。正懷著萬分激動的心情步出墓園時,驀見墻角處還有一矮小的墳頭,墳碑上書“倭”二字,使人聯想到杭州岳王墳前跪著的秦檜夫婦,而“倭”的處理方式似乎更寓深意。
騰沖是抗戰后期我軍收復的第一座被日軍占領的城市,是溝通中國抗戰后方與東南亞,尤其是緬甸的重要戰略要沖。日軍占領它,既是為了打通滇緬公路,以便驅軍南下,實現“大東亞共榮圈”的夢想;也是為了切斷我大后方與國際間保存的惟一通道,以便阻絕國際對我抗日物資的補給。為此,日軍在騰沖重兵駐守,高溝深壘,意欲長久占領。為攻打騰沖,國軍以衛立煌將軍為集團軍司令,動用了兩個軍、六個師的兵力,歷時四個月,大小四十余戰,強渡怒江,仰攻高黎貢山,力克騰沖日寇守軍。破城后,又經激烈巷戰,肉搏廝殺,硬是將據守城內的3000頑寇全部殲滅,無一漏網。我方的代價當然也十分巨大,死傷軍民18000人,收復后的騰沖,已是一片廢墟。正是這樣的代價,贏來了騰沖的光復,破滅了日軍挺進東南亞的迷夢,保證了國際物資補給線的暢通,鼓舞了全國抗日軍民的士氣,標志著戰略反攻的開始。
抗日戰爭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慘烈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人民作出了最大犧牲的一場戰爭。同時,抗日戰爭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取得最大勝利的一場戰爭。這一勝利是國共兩黨通力合作,共赴國難,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同仇敵愾,前赴后繼,英勇殺敵的結果。這一勝利使中國人民從此擺脫了列強的欺侮,開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是全國人民的勝利,是全中華民族的勝利。
由于國共兩黨意識形態和建國主張上的分歧,抗戰勝利后沒有能夠共同分享勝利的果實而開始了又一回合的國共斗爭。對于抗戰勝利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詮釋和宣傳自然也就各執一詞,甚至相互詆毀。關于國民黨的反共宣傳,全國解放后在大陸已經澄清,本文想說的是國民黨抗日的一面。這是我,一名老共產黨員,對國民黨抗日的真誠認同,也是對過去我們片面認識的由衷反思。
“只反共,不抗日”,這是解放后長期以來我們對國民黨在抗戰中表現的基本評價,事實上這評價是片面的。國民黨當時是執政黨,國民黨軍隊駐守全國各地,負責正面戰場的全面防御,守土有責。國民黨軍隊與日軍的關系是,國軍在明處,日軍在暗處,日軍主動。日軍可以有選擇地重點進攻,國民黨無法回避,打得贏要打,打不贏也只好打,打敗了只好退。共產黨軍隊和日軍的關系不同,日軍在明處,共產黨軍隊在暗處,共產黨主動。共產黨沒有自己的領地,沒有固定的駐軍,沒有守土的直接責任,而是深入敵后,建立抗日根據地,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正是國民黨負責的正面戰場和共產黨建立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兩者的良好結合,構成了這一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中華民族全民抗戰的壯美畫卷。沒有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抗擊,共產黨很難抓住戰機,深入敵后,有力地牽制日軍;同樣,沒有共產黨深入敵后,牽制日軍,國民黨在正面戰場上將遭遇日軍更大的攻擊,導致更多的失敗。正是國共兩黨當時的合作,才有力地打擊了日寇,才能以弱而窮的古老國家最終戰勝強而富的新興帝國。再從國際范圍來看,正是國共合作后牽制了幾百萬日軍,才使日本沒有力量再北上攻擊蘇聯,或南下攻擊東南亞、西印度洋,直至中東和澳洲,這才保證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對中國抗日戰爭的重大國際貢獻,當時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都曾充分肯定過。
可是,60年前,抗戰勝利后的喜慶焰火尚未消散,中華大地上的內戰烽煙再度燃起。當然,天無二日,國無二主,以當時形勢來看,國共之間必有一戰,最后共產黨勝利了,這也是當時國共兩黨民心向背的必然結果。歷史總是勝利者的歷史,于是解放后我們一直按照我們自己的觀點述說著抗日戰爭的歷史。如果史實果真就如我方過去所述,那么,國殤墓園中埋葬著的幾千名英烈到底為誰而戰?為誰而死?國殤墓園外,全國還有多少抗日陣亡的忠魂散落在歷史以外?我是2005年5月初尋訪國殤墓園的,回京后,以上沉重的歷史疑問久久縈繞心頭。什么時候才能還歷史以真實?
2005年7月7日,北京盧溝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經重新布展后正式對公眾開放。3天后我去參觀,大喜過望。這次改版后的展覽內容凸顯了“國共合作,共赴國難”的重大主題。從“九一八事變”后的“嫩江橋抗戰”、“長城抗戰”、“察哈爾抗戰”到“盧溝橋事變”后的“淞滬會戰”、“忻口、太原戰役”、“臺兒莊血戰”、“武漢會戰”、“長沙戰役”、“滇西大反攻”等國民黨軍隊進行的著名戰役和“平型關戰役”、“百團大戰”等共產黨軍隊進行的著名戰役在展版中都同樣得到了反映。國統區廣大知識分子和國家干部及敵占區工農大眾的抗日活動也都同樣得到了反映。馬占山、蔣光鼐、蔡廷鍇、傅作義、衛立煌、張自忠、佟麟閣、李宗仁、鄧寶珊、杜聿明、趙登禹、戴安瀾、馮玉祥、薛岳、張學良、楊虎城、鄭洞國等國民黨抗日將領和眾多共產黨的抗日將領、工農群眾中的抗日英雄、愛國華僑中的抗日英雄和來華支援中國抗日的國際友人的照片一起都同樣高懸展版,供人瞻仰。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號召展示著偉大戰略家毛澤東在整個抗日戰爭中高屋建瓴地起著戰略指揮作用。展廳中同時展示了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會議上的講話,他說:“再沒有妥協的機會,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時便只有拼民族的生命,求我們最后的勝利。” 指出“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說明盧溝橋事變后,蔣介石確實也有決心抗戰的一面。我注意到很多觀眾在看到國民黨軍隊抗戰事跡時連連點頭,還有人在那張臺兒莊車站上李宗仁的全身照相前留影。我則在滇西戰役的展版前駐足良久。當看到遠征軍滇西大反攻、強渡怒江、攻克騰沖等圖片時,一股難以名狀的欣慰涌上心頭。尤其令人信服的是最后一張統計表記載著抗戰期間共殲滅日軍154萬余人,其中東北抗日軍民殲滅日軍17萬余人,敵后戰場殲滅日軍52.7萬人,正面戰場殲滅日軍85萬余人,國民黨的貢獻得到了如實反映。人民群眾從歷史的真實中感知,國共兩黨合作,其利斷金。
我為國殤墓園中抗日英烈們的事跡得到了歷史的如實肯定而高興,我也為國殤墓園外千百萬抗日英烈的事跡得到了歷史的如實肯定而高興。歷史最終是人民寫的,只有被人民的歷史所肯定的勝利者才是真正的勝利者。
(責任編輯 李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