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導論
1、現代管理學理論認為:資源有限,創意無限。
管理的基本問題就是如何在變動的環境中激發人的潛力,將組織有限的資源進行有效配置,以達成組織既定的目標。組織資源是有限的,這就要求組織應該充分有效利用這些有限的資源,使之發揮最大的效用。在不考慮調動他人資源為自己組織目標實現服務的前提下,充分有效利用組織有限的資源,實現組織目標,可以有兩個基本的方式:一為在既定的資源條件下,使組織目標更好地實現;二為在既定組織目標條件下,盡少地占用有限資源。
現實中組織的資源是有限的,為了充分利用這些資源,管理活動的安排就不得不比較它的成本與收益,選擇更合適的管理活動。管理是有成本的,本身是要消耗一定資源的,盡管管理本身是對組織資源的配置活動。如果對管理活動本身的資源消耗不重視,認為是小事無所謂,那么組織有可能失去資源配置優勢,喪失與同類組織相比的競爭優勢。
“資源有限,創意無限”,這才是現代組織在面對自己有限資源的正確態度。
2、系統動力學理論認為:系統的動能大小取決于系統結構。
定義1:錢學森指出:系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相結合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
定義2:構成系統的要素的排列組合順序及相互作用稱為系統的結構。
定義3:一定結構的系統在特定的環境下所具有的能力,稱為該系統的功能。
系統動力學理論認為:在系統中,受環境作用的要素Xi(i=1,2,…m)稱為系統的輸入,作用于環境的系統要素Уj(j=1,2,…n)稱為系統的輸出,系統的功能具體體現在對輸入的響應能力(輸出),有的組織系統能做到投入少而產出大,即系統功能大,系統的功能大可取決于系統的結構,有什么樣的內在結構就會產生什么樣的功能,組織系統功能不同,是由于系統結構不同(包括人員素質、技術素質、管理素質、組織結構方式),系統的功能反過來能作用于系統的結構。當系統不能有效地適用環境,功能不能正常發揮或處于低效率時,就會刺激并逼迫結構的改革,組織就向前發展。
二、審計系統成長上限基模建立
(一)動力學模型——成長上限基模。
創建學習型組織的現代管理理論的管理大師彼德·圣吉(Peter Serge M),在因果關系反饋概念的基礎上,在其專著《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基礎與關系》中建立了動態性復雜的概念,描述了現代管理系統的成長上限基模。

系統狀況:一個會自我繁殖的環路,產生一段時期的加速或擴展,然后成長開始慢下來(系統里的人常未察覺),終至停止成長,而且甚至可能加速衰敗,此種變化形態中的“快速成長期”,是由一個(或數個)“增強環路”所產生。隨后的“成長減緩期”,是在成長達到某種“限制”時,由“調節環路”所引起。這種限制可能是資源的限制,或內、外部對成長的一種反應,其加速“衰敗期”(如果發生的話),則是由于“增強環路”反過來運作,而使衰敗加速,原來的成敗愈來愈萎縮,對于此種狀況,切忌去推動“增強環路”,應該要除去(或減弱)限制的來源。
(二)審計管理動力學模型的建立
1、審計職責及審計職責的發展。
審計的職能一般來說主要是經濟監督、經濟評價、經濟鑒證。確定審計職責的依據主要有:一定時期社會的客觀需求,審計的職業發展水平,審計所固有的職能,審計所處的政治和法律環境。審計職責是通過法律、行政授權或締結契約等方式確立的。
審計職責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改變的,影響審計職責發展的因素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一定時期的經濟發展水平,經濟越發展,審計越重要;二是經濟運行方式;三是國家民主政治發展程度,當國家政治的民主化程度高時,接受監督的范圍就會擴大,社會公眾對國家財政和經濟活動的知情權要求也會增加,對審計的需要也會擴大,審計的職責也就隨之增加。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政治民主化的提高、政治文明的進步,我國政府審計職責將有新的發展。主要表現在:
其一,經濟越發展,審計越重要,審計任務也就更重。從審計署五年發展規劃來看,審計工作要更好地為改革開放和宏觀調控服務。強化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以真實性為基礎,在財經領域打假治亂,促進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嚴肅查處違法違規問題和經濟犯罪,懲治腐敗,推進廉政建設;開展績效審計,提高財政資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為社會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不僅工作總量要比前些年大得多,工作要求也比過去高很多,在現有審計人員編制以相應擴大的情況下,這就對審計隊伍的隨力形成了嚴重的挑戰。
其二,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國參加世界貿易組織,我國審計工作與國際接軌的要求越來越迫切,過去未曾涉足的技術含量很高的新的審計實務不斷涌現,如績效審計、環境審計等,都需要經歷艱難探索的過程。以即將逐步展開的績效審計為例,國外已經實施多年,而我國還剛剛起步,沒有成熟的經驗連起來,也沒有現成的法規制度可循,既要對資金的經濟效益作出恰如其分的考量評估,更要對資金的社會效益進行公平、公正的評價。這里面不僅涉及準確評估效益的技術問題,而且往往涉及審計人員難以把握的工程技術問題,難度是可想而知的。這就為審計隊伍的戰斗力形成了挑戰。
其三,新形勢要求大力加強反腐倡廉的力度,嚴肅查處重大違法違規問題和經濟犯罪,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廉政建設。從近年來審計機關查處違法違規和經濟犯罪的安全來看,難度越來越大,其主要表現是:案情越來越復雜,手段越來越隱蔽,偽裝越來越巧妙,取證越來越困難,有的訂立了攻守同盟,有的用上了高科技,有的屬于高智商犯罪,甚至預先設置了反審計屏障,跟審計人員斗智斗勇。審計人員依法實施審計看起來是一種政府行為,實際上其行為是否成功,審計局面能否打開,審計質量能否保證,取決于審計人員個人的專業素質,包括對事物的敏感程度、識別能力、思維方式、審計技巧和判斷能力。因此,查處違法違紀和經濟犯罪案件難度的加大,形成了對審計工作者判斷力的新挑戰。
2、審計資源及審計資源的配置。
(1)審計資源的概念。
資源是指人類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質要素總和。審計資源則是可以為審計組織和審計人員掌握,并在審計工作中發揮作用的一切要素總稱。
審計資源可以是內在的,也可以是外在的,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從來源上區分,審計資源可以劃分為內部資源和外部資源;從與審計主體關系來區分,審計資源可以劃分為直接資源和間接資源;以構成要素來區分,審計資源主要包括三類:
①審計力量資源:主要是由一定數量和素質的審計人員構成的審計人力資源,也包括必要的物力、財力資源。
②審計信息資源:是審計機關在履行職責過程中接受、處理和釋放的各類信息總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審計機關接收的、可以在審計工作中發揮作用的信息,主要有政策法規信息、宏觀經濟信息和審計對象信息。二是審計機關發出的、主要以審計報告、審計文書和審計簡報等為載體的審計成果信息及其他工作信息。
③審計技術方法資源:包括三個層面,一是審計人員在實施審計過程中采用的審計方法,如審計抽樣、內控測評等;二是審計組織方式,如審計與專項審計調查、就地審計與送達審計、交叉審計等;三是審計技術手段,主要有手工審計和計算機環境下的審計。
此外,社會對審計的認知程度、人們的法制意識、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以及審計工作在國家政權和經濟運行中所處的地位等,也對審計工作產生重要影響,可統稱為審計環境資源。
(2)審計資源配置。
所謂審計資源配置,即指圍繞一定的審計工作發展目標,對審計資源各要素進行整理、組合的過程。其目的是為了更加充分、有效地發揮審計的職能作用。一是提高各構成要素自身的效能;二是搞好各要素之間的科學配比。整合審計資源所追求的目標是,在提高各構成要素自身效能的基礎上,實現要素組合的最佳結構效益。
從根本上說,資源具有稀缺性和可開發性的特點,這決定了整合是審計資源管理的基本方式。資源稀缺性是經濟學的一個普遍規律,從這個意義上講,資源總是短缺的。在一定時期內,審計資源是相對穩定或有所增長的,然而社會對審計需求是不斷增長或增長比較快的,從而使審計機關總是在資源比較緊張的情況下開展工作。因此,審計資源飽和是相對的,稀缺是絕對的;飽和是暫時的,稀缺是長期的。這決定了整合審計資源是審計機關的一項長期工作,是貫徹審計管理工作的始終。同時,資源還具有開發性的特點,在一定時期內通過優化效能、科學組合,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資源,實現資源運用效果的最大化。
(3)審計管理就是審計資源不斷整合的過程。
當前,審計工作處于新一輪資源配置的關鍵時期。資源配置是一項不間斷的工作,從某種意義說,二十年來審計工作的發展,就是不斷對審計資源進行整合的結果。但在不同時期,審計資源整合的方式、內容和力度又是不同的。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審計工作面臨新形勢和任務,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加強審計資源整合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我國社會主義審計是在改革開放過程中誕生并隨著改革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壯大的,目前已進入總結經驗、開拓創新、不斷深化、尋求進一步發展的新階段。加入WTO、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深化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等,都對更加有效地履行審計監督職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國審計能否盡快融入世界審計主流,關鍵是要強化科學的審計管理。優化審計資源配置,是審計工作適應新形勢、謀求新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前提,是克服前進中的問題和不足,進一步提高審計工作質量、效率和水平的重要途徑。
(三)結論
根據創建學習型組織的現代管理理論的管理大師彼德·圣吉(Peter Serge M),描述的現代管理系統的成長上限基模。建立審計系統成長上限基模如下圖所示:

1、審計系統成長上限基模,如圖,左邊部分是審計組織成長的正反饋環,經濟發展←—經濟健康有序←—審計職責←—審計組織作用←—經濟發展,說明了經濟越發展,賦予的審計職責越大,審計組織地位作用也越大。右邊是抑制審計組織成長的負反饋環,審計職責←—審計效能←—審計資源配置←—審計職責,說明了審計職責越發展,審計組織資源配置上出現缺陷與不足,反過來又影響審計職責的落實和到位,繼而又影響審計組織的成長。
2、分析審計系統成長上限基模,可以得出其杠桿解為:在現有的資源情況下,不斷地優化配置審計資源,解決審計發展過程中職責的發展與資源有限的矛盾,推動審計事業發展壯大,李金華審計長在總結20年審計實踐時,明確指出,“目前,審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還很多。最大的問題是,審計任務繁重與審計人員自身力量不足之間的矛盾。審計力量不足不僅僅是數量意義上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審計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3、實踐證明,審計機關組建運行20多年來,雖然審計任務日益繁重與審計人員力量不足的矛盾,一直是制約審計事業發展的突出問題。然而,審計機關的現狀則是,在審計資源相對不足的同時,現有的各種審計資源卻只是被有限地利用著。
4、資源的稀缺性和可開發性說明,整合審計資源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是審計管理的基本方式,積極主動地進行審計資源整合,既符合資源的利用規律的審計工作的發展規律,也符合彼德·圣吉提出的組織系統發展基本模型的規律。
5、審計管理就是審計過程中有關管理活動。管理這一類活動,如果按照其活動的基本特性分類,就有了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溝通、決策等類型活動。這些有具體特征的管理活動的產生是管理分工的結果,是提高管理效率所必需的。審計管理作為對組織內有限資源有效整合的活動,貫穿于組織資源配置的全過程。

因此,審計資源配置應貫穿于審計計劃、審計決策、審計組織、溝通、領導、指揮、協調控制的全過程。
(作者單位:江西省審計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