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強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并強調,要以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這說明黨內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前提。而要促進黨內和諧,至關重要的是要從保持政令暢通、落實勤政為民、增強黨務公開、保障黨內選舉和提升黨內監督幾個重要方面著力。
關鍵詞:黨內和諧;政令;為民;黨務公開;黨內選舉與監督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7)02-0019-03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強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并強調,要以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為什么中央要把黨內和諧的作用強調到如此重要的程度呢?這是因為,黨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領導者、組織者和實踐者,是實現社會和諧的重要前提和保證,黨內和諧對社會和諧有著重要的引導、示范和楷模作用。黨內和諧,是指黨員之間、黨的上下級組織和領導者之間以及黨員個人與組織之間等關系和諧。根據目前我國黨內關系的發展現狀,筆者認為,促進黨內和諧,最為迫切的是要從以下幾個重要方面著力:
一、著力保持政令暢通的權威度,促進中央和地方之間的和諧
這里的政令,是指執政的黨中央,作為創制治國理念和國家大政方針、進行政治動員和組織實施的中樞,所制定實施的政策、命令等。政令暢通的程度,直接表現為黨中央的權威性程度,反映著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和諧程度,也決定著和諧社會的進程。所以,保持政令暢通的權威度,是維護中央和地方和諧關系的重要前提。從整體上看,目前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基本上是一種高度整合、協調與合理的關系。
但是,也存在著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不盡和諧的現象。比如說,一些黨的領導干部往往持有單純的經濟觀點,不善于從政治上觀察問題,使地方和部門的保護主義發展到相當嚴重的程度,為了一些局部利益或者個人利益,甚至連犯罪行為都加以保護;更有甚者不僅喪失了黨性原則,而且濫用權力,腐敗墮落,蔑視中央的權威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這些現象的出現,嚴重降低了黨中央的權威,損傷了中央和地方原有的關系,對黨順利完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領導任務造成了極大的障礙。
所以,促進中央和地方關系的和諧,關鍵在于保持政令暢通的權威度。為此,一是要堅定黨性意識。黨性是共產黨員的立身之本,也是中央和地方黨組織的執政之本。作為地方黨組織,應該高度重視黨的性質,強調黨性的修養和鍛煉,堅定黨性意識。這就是要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堅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不斷總結實踐經驗,不斷做出新的理論概括,不斷開拓前進。只有堅定了黨性意識,才能緊跟黨中央,堅持為崇高理想奮斗,切實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落實到貫徹執行中央的政令中去。二是要嚴格遵守組織紀律。黨章明確規定,黨在組織上、行動上一致的重要保證就是嚴格執行民主集中制。十六屆六中全會也強調要嚴格黨內生活,嚴肅黨的紀律。“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組織服從上級組織,全黨服從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央委員會”,是我們黨民主集中制的重要原則,也是最重要的組織紀律。地方服從中央既是黨的組織紀律要求,也是中央權威得以實現的前提。要從組織紀律上對影響和危害黨中央權威的現象和行為予以糾正、制止,約束全體黨員特別是各級黨的領導干部,維護中央權威。地方黨組織對中央的政令自覺服從了,嚴格遵守了,黨的政令也就暢通了,地方和中央的關系也就和諧了。三是要健全追究查辦制度。黨中央的每一個決策,都是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做出的,黨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對于中央的決策,地方積極貫徹執行,才能彰顯中央的權威性。地方黨組織要找準自己在全黨工作中的位置,牢固樹立全國一盤棋的思想,自覺地無條件地支持大局,維護大局,服從大局。對于有的地方、有的部門只考慮自身利益,對中央的三令五申拒不執行,置中央的政令于不顧,頂風而上,或陽奉陰違,必須要嚴肅查處,絕不姑息遷就。
二、著力提高勤政為民的扎實度,促進黨的領導干部和普通黨員之間的和諧
建立和諧社會,需要有“誠實信用的社會關系”,構建黨內和諧關系,同樣需要在黨的領導干部和普通黨員之間建立誠信的關系。這種關系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黨的領導干部勤政為民的扎實程度,取決于黨的領導干部勤政為民的政績是實實在在的,是能夠令普通黨員們充分信任的。有了扎實的政績,才能建立起黨員領導干部和普通黨員之間的誠信關系,才會有黨的領導干部和普通黨員之間的和諧關系。
但是,目前少數黨的領導干部口頭上講是人民的公仆,要勤政為民,行動中卻不真抓實干,而是熱衷于弄虛作假,比如搞形式主義,政績工程作秀,隱瞞實情應付檢查,風來時旗子飄一飄,風過后又按兵不動,我行我素。此類虛假做法降低了黨的領導干部在普通黨員心目中的帶頭人形象,削弱了黨的領導干部對黨員的感召力、凝聚力,致使普通黨員失去對黨的領導干部的信任,情緒對立,關系緊張。
所以,要促進黨員與黨的領導干部之間的和諧關系,最關鍵的是要提高黨的領導干部勤政為民的扎實度。為此,一是要強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作為黨的領導干部,要勤政為民,就要做到心中只有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而沒有自己的個人利益和小集團利益。在改革和建設的實踐中,就要發揚大公無私、克己奉公,埋頭苦干、艱苦奮斗,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勤勤懇懇,兢兢業業,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黨的領導干部只有強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堅持順民意、謀民利、得民心,才能真正取得廣大黨員的信任和敬佩。二是要嚴肅獎懲分明的制度。要想方設法使黨員相信,黨對領導干部是愛憎分明的。對于與民分憂解難,保持公仆本色,為黨取得顯著成績的勤政為民者,要公開獎勵;對實績較差者,要通報批評,限期整改;對蛻化變質,與黨離心離德者,要毫不手軟地清除出黨員干部隊伍。三是要盡快建立科學的政績考核機制。政績作為領導干部任職期間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所取得的工作成績,可以直觀地反映出領導干部勤政為民的扎實程度,因此,必須要有科學的政績考核機制,做出實事求是的評定。建立科學的政績考核機制,可以使廣大黨員既看到領導干部工作環境和客觀條件的優劣,又看到領導干部的主觀努力;既看到領導干部在任期內做出的成績,又看到前任留下的基礎和起點;既看到領導干部的個人作用,又看到領導班子集體的作用;既看到顯性政績,又看到隱性政績;既看到經濟指標,又看到社會發展指標、人文指標和環境指標,從而使廣大黨員得以全面了解領導干部勤政為民的真實情況、扎實程度,更加信任組織,信任黨。
三、著力增強黨務公開的透明度,促進黨組織和黨員之間的和諧
黨務公開,從狹義上說是指黨組織的工作和活動,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向黨員公開。只有增強黨務公開的透明度,黨員才能對黨組織的政策產生、決策執行、人事任免、重大信息等有一個直接、客觀的了解,才能真正以黨內主體的身份,主動關心、參與到黨組織的活動中去,使黨員與黨組織的關系更為緊密,更加和諧。
但是,由于黨務公開是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才首次提上日程的,在操作中很多方面還存在著不規范的問題,比如有意無意地不公開決策執行情況和結果,或者公開一部分、隱瞞一部分;或者只公開無關緊要的部分,不公開實質性、關鍵性內容。此類做法,影響了黨員對黨務的關心熱情。應該說,除了必須保密的之外,凡是與黨員利益密切相關的事務(特別是用人事宜),都應在黨內公開,讓黨員了解內情,便于黨員行使民主權力。
所以,要促進黨員與黨組織的和諧關系,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要逐步推進黨務公開,增強黨組織工作的透明度。為此,一是要疏通和拓寬黨務公開的渠道。黨務公開說到底是實現黨員對黨內事務的廣泛參與、有效管理和切實監督,可以通過會議、文件、媒體、網站等多種形式,逐級和及時地向黨員通報黨的代表大會的報告、黨的各級組織對重大問題的討論和決策情況。二是要規范黨務公開的程序和范圍。黨的工作和活動涉及面很廣,內容很多,情況也比較復雜,不可能什么都公開,適當的黨務保密還是必需的。因此,在公開黨務時,要堅持“黨內上情下達的制度”,由上級黨組織及時向下級黨組織通報黨內情況,由各級黨組織向黨員通報黨內情況。做到重大事情黨內先知道,重要文件黨內先傳達,重大問題的決定黨內先討論,重大決策的實施黨內先發動,從而實現黨章賦予黨員的各項權利,使黨員更加主動地與黨組織同呼吸、共命運。三是要建立和健全黨內重要情況反映制度。黨務公開不應該僅僅是黨組織將工作和活動的情況向廣大黨員通報,還應該是各級黨組織將黨員對黨組織重大方針、政策、決策意見的反饋,實現黨組織和黨員的互動。因此,黨組織在通報黨內情況時,除了要繼續以各級黨組織和有關部門的簡報和內參、新聞媒體等形式進行公開外,還需要借助信訪、創建電子黨務等增加黨員對黨組織的意見和建議,尤其是不同意見的反饋渠道。黨組織在做出重大決策之前,除了要繼續征求在職和離退休的中高層黨政領導干部與民主黨派的上層領導人意見外,還要有明確的機構負責收集普通黨員的意見。
四、著力保障黨內選舉的公信度,促進黨員活動與黨的組織制度之間的和諧
黨內選舉的公信度,是指黨員對黨內選舉的信任程度,即黨員對黨內民主選舉的真實性、公正性的信任程度。一般說來,黨內民主選舉的真實性、公正性程度越高,公信度就越高,也就越能激發廣大黨員參與選舉的愿望,最終實現黨內民主制度化、規范化。反之,則不然。由于選舉權是黨員作為黨內主人最重要的權力,是保證黨員民主權利實現的最有效和最直接的途徑,因而保障黨內選舉的公信度也是改善黨組織與黨員關系的根本性措施。
目前我們在黨內進行的民主選舉實踐,雖然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還存在著一些明顯的問題。比如,有的地方的黨內選舉表決形式不規范,名為無記名投票,實為記名投票;有的地方的選舉往往是有關領導機關和有關領導人主導的形式性選舉,而不是充分體現選舉人意志的實質性選舉,選舉顛倒了“授受關系”,失去了應該具有的公正性等。這就使部分黨員對黨內民主選舉缺乏信任,影響了黨組織與黨員之間的關系。
所以,要促進黨內和諧,必須真正落實黨章賦予黨員的選舉權,保障黨內選舉的公信度。為此,一是要改革和完善候選人提名制度。黨的代表大會、全委會、常委會候選人采用民主程序提名,候選人提名必須由黨員推薦產生,堅持組織提名和黨員提名相結合,但是組織提名的候選人要經過黨員充分討論,并以黨員討論的結果為推薦理由。在提名時,還要嚴格規定候選人的資格條件、結構比例和具體程序等。二是要逐步擴大直接選舉的范圍。直接選舉是指有選舉權的人直接參加選舉行使選舉權利的選舉方式。黨內的直接選舉,一般是在黨的基層組織進行,即召開黨員大會,由黨員直接投票選舉黨的支部委員會、黨的總支部委員會、黨的基層委員會或出席上級黨的代表大會的代表。雖然直接選舉比間接選舉更能體現出黨員的意志,選出的領導成員和代表更有群眾基礎,但是,由于直接選舉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因此,直接選舉的范圍目前還是應該控制在基層。不過,各級黨組織要積極創造條件,盡可能逐步擴大直接選舉的范圍。同時,要注意在一些黨員數量不多、居住地比較分散、召開黨員大會直接選舉有困難的基層黨組織,可以召開黨代表大會進行間接選舉。三是要嚴格規范選舉規則。對于選舉中的候選人搭配與陪選問題,選舉中操作的程序與監督問題,都要嚴格按規則進行,以求公正。尤其是對于投票表決,在有條件的地方,要實行電子表決,在條件暫時不具備的地方,要實行無論是投贊成票、反對票還是棄權票,都需要填寫無記名選票,不劃票就是廢票的做法。從而使表決行為對表決者個人利害不構成任何威脅,保證表決者能真正自由地表達意志。
五、著力提升黨內監督網絡的效能度,維護黨組織和黨員之間的和諧
黨內監督從其標準上看是指黨員領導干部不準違反黨的紀律,包括領導干部的思想信念、紀律觀念、宗旨意識、道德修養,領導干部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與行使權力的情況;領導干部的家庭治理與交友情況等,而并非違法犯罪。圍繞這個標準,在黨內已經構建起了由黨組織、黨員、黨的專門監督機構等組成的監督網絡。監督網絡的效能如何,是我們黨進行自我約束、自我完善程度強弱的反映,更是我們黨在協調黨內關系上水平高低的反映。十六屆六中全會針對構建和諧社會,明確強調要嚴肅黨的紀律,保證黨內的有效監督。
目前黨內的監督網絡雖然已經形成,但是其效能度不高,往往是事后“應急”、“消防”,起不到預防、監督的有效作用,以至于不少黨員把黨內監督看作是“聾子的耳朵——擺設”。比如,存在著對黨員領導干部疏于教育,使其監督認識不到位;制度的系統性、科學性不夠,使監督執行困難;自上而下的監督代替了平衡制約的監督和自下而上的監督,使得監督指向失衡;監督權受制于執行權,使得監督機構缺乏獨立性等。
所以,要促進黨內和諧,只有理順各監督主體的關系,把黨組織、黨員、黨的專門監督機構等各自的監督地位明確起來,監督作用發揮出來,才能提升黨內監督網絡的效能度。為此,一是要建立健全黨員民主權利的保障制度。黨員是黨內監督的基礎,而黨員只有在享有了知情權、參與權和選舉權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地履行監督權。建立健全黨員民主權利的保障制度,就是通過黨內立法的形式,對黨員了解、參與和決定黨內事務的權利作出更為具體的規定,對侵犯黨員權利做出具體的懲罰規定,并建立健全專門機構以確保黨員民主權利的行使。二是要強化黨內專門監督機構的相對獨立性。紀委是黨內監督的專門機關,紀委既要在同級黨委和上級紀委的領導下工作,向同級黨委負責,又要對同級黨委的決策和執行的情況實行異體監督。而且,紀委與同級黨委還是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這在客觀上就要求紀委對被監督的同級黨委必須具有較高的獨立性和權威性,才能實現有效的全程監督。三是要逐層建立巡視制度。巡視制度對于形成真正的權力制約機制是非常有效的。可以在黨內逐層建立巡視制度,由中央委派特派員對地方黨委的常委會成員進行監督,由地方上一級黨委派特派員對下一級黨委的常委會成員進行監督,以此類推,逐層延續。受委派的特派員,都是上一級黨委派出的,與同級黨委沒有太多的利益瓜葛,其權威性較高,有相對獨立的職權,能不受干擾地行使監督權。根據工作需要,特派員有權直接向被巡視的黨委班子了解情況,召開有關人員參加的座談會,核實黨員舉報黨員領導干部的違紀問題,負責調查取證,向有關組織提出處理意見等。
責任編輯黃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