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以社區為載體的關懷黨員新機制,是新形勢給社區黨建提出的新課題,也是以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文章從構建關懷黨員新機制的重要意義出發,對黨組織關懷黨員工作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對機制構建的路徑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黨的建設;社區黨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懷黨員新機制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4-1494(2007)02-0025-03
黨十六屆六中全會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強調要“以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以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這為我們加強社區黨建工作、探索關懷黨員機制提供了理論前提和政策支撐,也為在黨的領導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指明了方向、開辟了路徑。
一、構建以社區為載體的關懷黨員機制的重要意義
1.構建以社區為載體的關懷黨員機制是政黨發展的基本條件
我們黨首先是作為普遍意義上的政黨而存在的。一方面,從政黨構成要素上看,黨員是構成政黨的基本要素,黨員對于政黨的關系,如同國民對國家的關系,國民的質與量足以影響國家的強弱,黨員的質與量也足以影響政黨的盛衰,可以說,黨員發展是黨發展的條件,而黨對黨員發展的關懷又是黨員發展的條件;另一方面,從政黨的基本功能看,不管是利益表達和利益綜合,還是政治錄用和政治社會化,必須以政黨對其所代表的階級或階層,首先是對自己成員的利益、目標和理想的了解與關注為前提的,沒有對黨員的關懷,就不能或不能真正了解黨員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就無法吸引社會上的精英成為黨員,就無法把素質優良的黨員推薦給民眾,就無法真正履行政黨的功能,也就喪失了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政黨的基本條件。
2.構建以社區為載體的關懷黨員機制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有效途徑
十六屆四中全會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黨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提了出來,又強調:“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關鍵在于搞好黨的建設,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從根本上講,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不是來自黨外部資源的支持和推動,而是來自黨內部,即來自作為黨的主體的黨員和黨的干部的創造性、積極性和主體性,其形成基礎是黨內生活民主化,最重要的是黨組織對黨員的關懷。只有黨員的基本民主權利得到關注,黨員自身的發展得到關懷,黨員自我價值的實現得到關心,黨員才能進行創造性思維和主體性思維,才能充分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對黨組織形成高度認同和積極參與。正是在這個互動過程中,黨員因有組織的活動空間而實現自身的價值,黨組織也因黨員的主動參與而產生生機和活力,具體體現為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
3.構建以社區為載體的關懷黨員機制是鞏固黨執政的組織基礎的重要舉措
黨員是黨組織的主體,黨組織是黨員的歸屬。但是,黨不能簡單地認為把黨員納入組織就萬事大吉了,還必須確立黨員對組織的認同、參與和忠誠,即確立黨員與組織之間密切、有機的關系。這一關系的確立,與黨員權利在組織中實現的程度密切相關,與組織對黨員的關懷密切相關。因為任何成員加入組織,除了信仰等原因外,就是希望能夠通過組織來實現自己的意愿、價值和理想。因此,當成員應有的權利在組織中無法得到保障與實現時,當成員在組織中被邊緣化時,成員與組織的關系必然會漸漸疏遠,達到一定程度后,組織就不再是成員實現意愿、價值和理想的場所,而僅僅是一種獲得某種利益或者維持某種社會關系的工具;組織的制度、信念和利益便不再是成員關心的東西,同樣也不是對他們具有很強約束力的東西。這樣的組織,是沒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組織,也是沒有鞏固基礎的組織。構建關懷黨員機制就是要通過黨內整合,實現黨員與黨組織相互關系的正常化,使黨員以黨組織為歸宿,服從并服務于黨組織,以鞏固黨執政的組織基礎。
4.構建以社區為載體的關懷黨員機制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前提
十六屆六中全會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源于社會,又扎根于社會,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既是和諧社會創建的領導者和倡導者,又是和諧社會構建的實踐者和推動者。因此,黨內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前提,加強黨的建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證。只有黨內和諧發展,才能給予社會和諧以有效范本;只有黨內和諧統一,才能提高黨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當前,黨內總體是和諧的,但也存在不少影響黨內和諧的矛盾和問題,特別是隨著“四個多樣化”向黨內的不斷滲透,黨內的階層分布日益復雜、利益訴求日益分化、利益沖突日益頻繁,部分黨員隱性化、邊緣化、弱勢化傾向也日益明顯。如果黨組織不去主動地關懷各種類別的黨員,滿足黨員多樣化的需求,就會使部分黨員逐漸產生失落感和危機感,黨內和諧就會受到威脅,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就會弱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也就無法實現。
二、社區黨組織關懷黨員現狀分析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強調黨內的團結、和諧、統一,也十分重視關心愛護黨員的工作,始終把關懷黨員、服務黨員作為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來抓。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特別是十六大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給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帶來了新的環境和新的任務,也對關懷黨員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戰。黨員權利和義務的不對稱、民主理論和民主現實的不平衡等問題越來越成為影響新時期黨組織建設的重要因素;黨建工作現代化的目標也迫切要求對黨組織的角色定位、運作理念、組織設置、活動方式等問題進行理論突破和實踐探索。目前,一些地方暴露出黨組織關懷黨員的理念誤區、制度缺陷和行動盲點。據上海市浦東新區原城工委、農工委關于黨組織關懷黨員狀況的千人問卷調查表明,有76.4%的被調查黨員對黨組織關懷黨員的現狀不滿意或很不滿意,有80%以上的黨員認為完全有必要建立健全關懷黨員的機制。調查顯示,當前社區黨組織關懷黨員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是管理因素多,關懷成分少。基層黨組織往往習慣于運用行政管理手段,即多以管理者、領導者自居,從加強組織管理的角度,以控制力、約束力等強勢手段,達到組織內部的形式統一,而忽視了組織整合手段,即以關懷黨員為手段,獲取黨員認同和黨員凝聚,提高黨的組織力和統制力,達到組織內部的有機統一。
二是物質關懷多,精神關懷少。由于物質貧困顯性化和精神貧困隱性化的差異,基層黨組織更多地注重對黨員進行物質上的支持或資助,而較少地關注黨員精神世界的現狀,致使黨內物質貧困減少和精神貧困增多的強烈反差。許多黨組織對黨員的思想進步、權利保障、民主訴求等缺乏必要的關注,造成了部分黨員理想信念的淡化和先進性的弱化。
三是關懷弱勢群體多,關懷其他黨員少。正是由于一些基層黨組織對“關懷”的內涵外延理解不全、不深、不透,黨內重物質幫困輕精神關懷的現象比較突出,黨組織的關懷對象也基本上局限于黨內弱勢群體,而其他黨員則處于“關懷邊緣化”的狀態。
四是隨意性關懷多,制度性關懷少。由于黨的建設制度化進程相對滯后,黨內關懷的狀況往往隨著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隨著領導人意志的改變而改變,關懷黨員行為更多地只是代表某位領導人或某個班子集體的作風,而不是一種制度化運作的結果。
三、構建以社區為載體的關懷黨員新機制的路徑選擇
以社區為載體,構建關懷黨員新機制,要以構建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為目標,以社區黨組織為主體,以體制、機制創新為手段,以關心黨員、服務黨員為重點,著眼于提高黨在社區的執政能力、夯實黨在社區的執政基礎,著力于思路上有新拓展,工作上有新舉措,實踐上有新創造,成效上有新顯現。
(一)以社區為載體的關懷黨員新機制的主體構成
關懷黨員的主體構成應表現在兩個方面:縱向上,以社區黨(工)委、居民區黨組織為核心。它們既是社區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也必然是關懷黨員機制的主體構成要素。特別是作為黨在社區最基層組織的居民區黨組織,更是關懷黨員機制的最終執行者。橫向上,動員和組織駐社區其他單位黨組織共同參與,以構成社區黨員關懷機制的系統工程。
(二)以社區為載體的關懷黨員新機制的制度體系
構建以社區為載體的關懷黨員新機制,應在制度的全面性、系統性、可操作性和適應性上下功夫,著力建立健全以下五項制度:
1.建立健全黨內幫困救助制度,關懷黨員的生存發展。這是黨組織關懷黨員工作的迫切需要和重要內容,也是社會救助體系的重要補充。第一,堅持和完善“雙結對”工程,切實做到每個基層黨組織與一個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黨員結對,機關黨組織與基層黨組織結對,實現結對工作全覆蓋。第二,建立健全訪貧問苦制度,把“四送”和“五個必訪”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對黨員定期不定期的關心和服務。“四送”是指春季送健康、夏季送清涼、秋季送“團圓”、冬季送溫暖;“五個必訪”是指對無業、下崗、低保人員中生活困難黨員必訪,對年邁體弱、臥床不起的黨員必訪,對兒女上學造成經濟困難的黨員必訪,對因病致貧、致困的黨員必訪,對獨居老黨員必訪。
2.建立健全黨員權利保障制度,關懷黨員的政治發展。第一,堅持和完善“三會一課”制度,不斷創新黨課形式,逐步形成傳統黨課與微型黨課相結合、以微型黨課為主,黨員自我教育與互相教育相結合、以自我教育為主的黨課教育新格局,切實增強黨員教育的針對性、操作性和有效性。第二,堅持和完善黨員學習培訓制度,一要增強學習培訓制度的規范性,做到每個社區黨組織都制定切實可行的黨員年度培訓計劃和中長期培訓計劃;二要增強學習培訓內容的針對性,把重點放在政治思想理論方面,如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等;三要增強學習培訓方式的靈活性,采取集中辦班的短期培訓、在局域網上開辟“黨員學習教育”專欄等多種形式;四要增強學習培訓的有效性,建立黨員學習檔案制度、黨員學習督查制度,并制定黨組織和黨員學習培訓的量化和考核目標。第三,建立健全黨員民主權利保障的其他制度,嚴格按照黨章和《中國共產黨黨員權利保障條例》等規定,在堅持和完善現有的黨內選舉、黨內監督等制度的基礎上,建立健全落實黨員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等民主權利的其他制度,包括黨內情況通報制度、社區黨務公開制度、黨內重大決策征求意見制度。
3.建立健全服務黨員生產制度,關懷黨員的事業發展。寓教育、管理于服務之中,以黨員需求為第一選擇,以黨員滿意為第一標準,為黨員事業發展提供服務。第一,完善服務體系,明確服務重點。加快黨員服務網絡化建設,逐步形成以社區黨員服務中心為主干,以各種形式的黨員服務聯系站(點)為支干,以資源整合、市場化運作為機制,有服務場所、有服務對象、輻射全區域的服務黨員網絡體系。要區別情況、分類指導,明確服務重點。在服務對象上,以弱勢黨員群體為重點;在服務內容上,要根據不同對象、不同需求有所側重。第二,轉變服務理念,拓寬服務領域。要轉換視角、轉變觀念,正確理解“服務”的深刻內涵,把為黨員提供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舞臺作為服務黨員機制的重要內容。堅持和完善黨日制度。黨日可以確定在每月最后一周的星期六,不得隨意占用。黨日活動的主要內容是組織黨員為群眾服務、為社區服務。建立健全在職黨員聯系卡制度,激發在職黨員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為黨員發揮作用提供平臺。
4.建立健全民主溝通制度,關懷黨員的思想發展。關注黨員的思想進步、掌握黨員的思想動態、確保黨員思想沿著正確方向發展,是關懷黨員工作的重要環節,也是保持黨員先進性的必然要求。第一,堅持和完善黨員匯報制度,凡是中共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發展對象都要定期(一般每半年一次)向所在的黨組織匯報自己思想、工作和聯系群眾的情況。第二,堅持和完善黨員談心交心制度,可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做到“十必談”:社區黨組織書記與委員之間、支部成員之間,以及黨員入黨前、黨員思想不穩定時、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不夠時等十種情況下必談。
5.建立健全文化凝聚制度,關懷黨員的人文發展。文化具有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要注重以文化為媒介引導人、教育人、提高人、凝聚人,通過社區文化活動,讓黨員融入到社區組織和關懷體系中去,直接感受到黨組織的人文關懷。第一,以黨員服務中心為基地,開辦“黨員先鋒園”,設立“黨員議事園”等項目,為黨員提供“文化套餐”;組建各類以黨員為主體、群眾共同參與的活動載體,定期組織各類跨小區、跨樓宇、跨單位的活動,讓黨員在活動中進一步豐富知識、陶冶情操、提升素質,激勵黨員為社區文化建設發揮作用。第二,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壓力大的特點,運用心理學知識,做好社區黨員的心理調適工作。認真研究社區中“白領”人士、青年學生、孤寡老人等群體中黨員的心理、行為特征,通過在黨員服務中心增設心理咨詢室、舉辦社區黨員心理調適專門講座等途徑,有針對性地做好工作,幫助黨員解開“心靈疙瘩”。
當然,以社區為載體,構建關懷黨員新機制是一項系統工程,僅靠建立健全基本的制度體系支撐是不夠的,還應該采取必要的配套改革和配套措施,如推進社區關懷黨員工作的觀念創新,建立健全黨員關懷的需求表達機制和績效評估體系,建立關懷黨員新機制有效運轉的資源支撐體系等,以確保這一制度的有效運轉和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公報[N].解放日報,2006-10-12(1).
[2]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中共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讀本[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4.
[4]本書編寫組.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若干問題學習讀本[M].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
[5]胡錦濤.在新時期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專題報告會上的講話.
責任編輯譚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