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公共視閾”這一新的視角來考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本質上是一種公共行為;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唯一源泉;互為主體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特征;對話是實現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思想政治工作;公共視閾;生活世界;互為主體;對話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4-1494(2007)02-0068-03
以“公共視閾”來考察思想政治工作是指一種新的范式轉換,它把思想政治工作者與工作對象放在平等的角度,他們處于一個共同體,互為主體。從公共視閾這一新的視角來重新認識和定位思想政治工作,能為我們更好地認識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質,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種公共行為
用公共視閾來考察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質,我們認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種公共行為。公共行為指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一種單向行為,而是一種達成共識的或合作性的交互活動行為。參與者的行為不是首先以自我的價值為取向,而是因相互理解而形成合作化的活動。也就是說,他們能夠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協調他們的行為。它強調行為的非自我中心與相互理解。我國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與公共行為的旨趣相去甚遠。它一般被理解為思想政治工作者按照黨和國家的要求有目的地以自己的活動引導工作對象的思想發生變化并使之符合特定要求的活動。工作過程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向工作對象灌輸大量關于黨的指導思想、施政綱領以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理論,工作對象被視為一個個待“加工”、“塑造”的零部件。思想政治工作成了“控制”、“改造”、“訓練”的技術操作。思想政治工作者與工作對象之間的聯系是單向的,缺乏互動,更談不上相互理解與形成共識。因此,這種工作模式是一種典型的單向行為方式,其直接后果是造成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低下,造成思想政治工作者與工作對象人格分裂,思想政治工作者明知自己的勞動是無效的,但又不得不一而再地去做無用功和說一些違心的話。這樣的勞動不能引起工作對象情感的共鳴,使得思想認識向實際行為轉化的鏈條中斷,工作的目標難以實現。因此,要想從根本上走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困境,就必須重新審視思想政治工作理論,置換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論基礎,對思想政治工作予以新的詮釋和定位。
將思想政治工作放在公共視閾下進行重新設置,就是試圖建構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論基礎。在公共視閾下,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工作者與工作對象角色作用各不相同,具有各自的獨特地位和差異性,活動的參與者也各自有著自己的目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與工作對象之間是一種平等對話關系,是“我”與“你”的關系,而不是一種“我”與“它”的關系,思想政治工作不是經驗或科學意義上的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控制,而是通過主體間的溝通來達到對他人和自我的認同和悅納。
二、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唯一源泉
過去的政治思想工作是在以政治為綱的封閉環境中進行的,現在則是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全球化開放環境中進行的。用公共視閾來透視思想政治工作的背景,就能真實地反映開放社會的需要,它表現為生活世界。生活世界始終是思想政治工作作為一種公共行為發生的背景,是公共行為構成性的、相互理解的源泉。生活世界為公共行為主體的交流與理解提供了一個場所與背景。這個背景構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相互理解的前提。
思想政治工作行為的發生,同樣產生于實際生活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的土壤,才會有旺盛的生命力。現代思想政治工作始終把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放在首位,強調培養工作對象的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感情,以及崇高的思想情操,這實質上是一種為了道德而道德的思想政治工作。工作對象每天在生活世界之中,卻沒有體驗到生活的豐富性和生活的樂趣,人們是為了過美好的和有意義的生活而培養個體的品德,道德始終存在于人的生活之中,沒有脫離生活的道德,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從抽象的道德說教、政治口號、倫理規訓中走出來,回歸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構成工作對象各種認識素材的主要來源,思想政治工作內容要來源于工作對象的真實生活,從生活中擷取那些真實的,能觸動工作對象心靈的小事進行思想政治工作,把講大道理融合在講小道理之中,這樣就會更容易引起工作對象的認同,更易于幫助他們確立對生活的信念。思想政治工作不在于培養奴仆,而是要引導工作對象在實際活動中明辨是非,提高道德分析和推理能力,最終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自覺支持黨和國家的事業。
因此,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典型文本和日常敘述相結合。典型文本即官方發表的正式文本,即正式話語;日常敘述即老百姓的日常話語。把典型文本轉化成老百姓的日常話語,不僅為當前世俗化的時代特征所要求,而且也為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所必需。“假、大、空”的說教已不適合于這個以利益為中心的世俗化時代,把主流文化的典型文本轉變成老百姓能夠聽懂的日常敘述,是思想政治工作適應社會轉型的一個策略。做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根據群眾實際上的需要,而不是我們腦子里幻想出來的需要,貼近工作對象的思想實際和現實生活實際,緊緊圍繞群眾最為關心的熱點、難點、疑點問題,注重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確保所講道理具有可操作性。要善于運用群眾容易接受的語言和方式,用語要通俗、樸實、生動,深入淺出,確保所講道理具有可接受性。
三、互為主體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特征
互為主體是用公共視閾來闡釋思想政治工作主體時表現出來的特征。這是針對傳統思想政治工作中把工作者看作主體、工作對象看作客體的主客二分模式提出的。以“主客”二分為基礎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充分彰顯了工作者的主體性,而忽視了工作對象的主體性,這種張揚一方主體性的做法易導致人與人之間的共處方式遭到扭曲,呈現出為達到自己目的而把別人當作手段的異化現象。互為主體是指思想政治工作中工作者與工作對象通過對話、交流來形成精神溝通、道德同情,達到主體的相互“理解”和“共識”。此過程中,雙方都是主體,工作者是自我主體,工作對象是對象主體,主體間的權利與地位是平等的。它意味著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實現了從主體模式向互為主體模式范式的轉換。
倡導互為主體,有助于我們確立真正的“工作對象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體”的地位。這種工作模式的哲學基礎是“主體-客體-主體” 構型,而不是“主-客”構型。互為主體的活動結構為“主體-客體-主體”,這種模式在語言等媒介的中介作用下,活動者之間進行互動,是主體與主體間的共存,并不反對個體的主體性,是在充分葆有個體主體性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的前提下,去克服思想政治工作中“我是目的,他人即手段”的人際困境,是對個體主體性的超越和升華。它有助于工作對象培養起對自己內部世界進行反思和改造的品質以及對生活的意義進行拷問的勇氣和力量,從而有利于解決個性與社會性、自我與他人的關系問題。主體性被規定為在認識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因此,互為主體理論在實踐中更有助于維護工作對象本真的主體地位。
在實際工作中,這種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要求做到使社會目標和個人目標相結合。為了適應轉型期人們的價值取向從集體向個人轉變的需要,我們必須思考如何從工作對象的興趣和心理需求著手,用更加務實的價值觀替代傳統、陳舊的東西。在進行思想政治工作時,不僅要講社會的目標是什么,而且要講個人的目標是什么。從細處講,就是把思想政治工作和解決問題相結合,真正適應工作對象的需要。為此,要搞好“兩需相合”,把適應黨的事業需要與適應工作對象需要有機統一起來,實現二者的緊密結合。第一要“吃透上頭”。思想政治工作是黨的工作,只有著眼于適應黨的事業發展需要,才有正確方向,才能實現自身價值。第二要“吃透下頭”。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樹立“思想政治工作也是服務”的思想,自覺把為黨的事業發展服務與為工作對象服務有機統一起來,把對黨的事業負責與對群眾個人負責有機地統一起來。干部率先垂范,培養典型示范,是無聲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是最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歸根到底,真正調動個人實現社會目標的積極性就是要把黨委、政府的決策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變“要我干”為“我要干”,這樣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總之,我們進行的一切思想政治工作,只有適應群眾的需要,根據群眾的自愿,由群眾自己下決心,而不是由我們代替群眾下決心來制定和實施決策,才能雪中送炭、旱地降雨,使之感到“溫暖”、“解渴”、管用,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人的心坎里,工作對象樂于接受,從而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和素材成為客體,雙方真正成為主體,達到共同進步。
四、對話是實現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徑
狄爾泰曾經說過:“自然需要認識,人則需要理解”。公共行為的最終目標是要達成主體之間的理解與共識,而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共識則需要通過對話來實現。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實現這種公共行為,對話就是最有效的途徑。在此過程中,要消解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話語霸權地位,工作者與工作對象均作為具有平等地位的言語者,實現對等性交流。只有在協商的基礎上達成的共識,行為主體才會覺得有義務,并且積極主動地去踐行之。而一方強加給另一方的行為準則或道德規范,要么引起工作對象的反感,抵制而不去執行,要么工作對象被奴化,以一種盲目的態度去應對它,“不道德”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只會助長工作對象的不道德行為。
對話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徑,其語言必須滿足四個要求,即可理解性、真實性、正當性和真誠性。可理解性要求其語言要符合工作對象的年齡特征和已有的認知水平,是他們能夠接受的。真實性要求其必須呈現道德世界的真實全貌,既要向工作對象展示正面的、崇高的美德,用高尚的情操鼓舞工作對象,同時也不要掩蓋社會上客觀存在的那些卑下的,缺德的不道德行為。只有讓工作對象感受到這個世界原本就是良莠并存的,因此才更需要他們身體力行,祛惡揚善。正當性是指其所提出的道德規范是在經過合理的討論、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建立的,而不是個人性的,不是一方指定另一方無條件的服從。對工作對象所提出的道德規范,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沒有豁免權,應該無條件地遵守。真誠性要求其要善于做一名聽眾,讓工作對象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允許和鼓勵工作對象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并尊重工作對象的意見。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必須出于真誠的愿望與工作對象交流。只有雙方抱著共同的真誠的愿望與對方對話,思想政治工作才能進入“澄明之境”,達到“視閾融合”。
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要善于采納對方的意見。尊重工作對象,以平等的態度、討論的方式、商量的口氣與對方交流意見,從根本上改變過去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采取政治高壓和群體壓服等非人道的形式。博大寬容的胸懷、虛心誠懇的態度,鼓勵啟發工作對象發表不同意見,并注意及時發現、肯定對方意見中的合理因素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法寶。更重要的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想也未必絕對正確,工作對象的思想也并非都是錯誤的。工作對象思想中的合理因素,有些可能正是工作者所缺乏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角度來觀察和思考問題,虛心傾聽和吸收對方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來彌補自己思想之缺陷,才能使自己的思想更接近客觀真理,也才能縮短自己與工作對象的思想和心理距離,使對方實際地感受到我們具有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誠意,樂于接受我們的思想。只有這樣,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成為同志間愉快有益的思想交流過程,從而收到良好效果。其次,搞思想政治工作要講誠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當前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表虛情、說假話、許空愿、口是心非、言而無信之類現象著實不少,實際上是在愚弄干部群眾,嚴重地敗壞了黨和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群眾心目中的聲譽。為此,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要用真情、說真話、辦實事,靠誠信為交流思想搭橋鋪路。
參考文獻:
[1]張方政.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的德育意義[J].宜賓學院學報,2006,(2).
[2]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張忠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