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但由認識轉化行動,則需要我們對素質教育有個更新的認識及相應的運行機制予以促進和保障。素質教育牽動著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本文就素質教育的特點談幾點個人看法。
一、素質教育功能的導向性
長期以來,學校教育的功能主要定位在選拔作用上,即如何從受教育者中挑選出適宜于繼續接受高一級教育的所謂“優秀者”。這種選拔功能的存在并日益被強化,雖然有其歷史原因,但更重要是人們認為教育是一整套的學習任務,這任務隨著學生的年級升高而越來越難,能成功地越過更高階梯的人將越來越少,為此,學校教育的主要功能便是將這些少數尖子挑選出來,以便把他們培養成杰出人才。這種使學生發展目標固定化的預想,是當今學校教育中最浪費、最具有破壞性的一面。它壓抑了教師和學生的抱負水平,也削弱了學生的發展動機。因此,片面強調的選拔功能,只能是壓抑學生的身心發展,是與教育的本質含義相悖,更與素質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馳。為了使教育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發揮應有的導向作用,本人認為在教育中應強調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注重基礎。以培養人的基本素質為出發點。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目的是使每一位學生都具備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等方面最基本的素質,為其身心發展奠定基礎。
二是著眼整體。素質教育是一種結構性的教育機制,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所以不能孤立看學生某個單項素質,應從整體視角考察,看其各項素質及結構是否合理,是否全面和諧發展。
三是重視發展。人的素質除具有相對的穩定性,還具有發展變化的性質。隨著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變化以及人自身實踐活動的發展,人的素質也不斷發展變化著,考察學生素質,不僅看其現有的質量水平,還要看其發展的潛在可能性。
四是強調實踐。人的素質形成的過程,是人將從外界獲取的物質、能量、信息加以內化,逐步積淀為自己身心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的過程,是一個實踐活動的過程。可以說實踐活動是素質內化和外顯的中介。
五是承認差異。人的先天稟賦不同,接受的環境和教育影響不同,其素質發展特點、水平和潛在可能性存在差異。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和諧統一的教育。素質教育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依照各自的條件得到其可能得到的最佳發展。
二、素質教育對象的綜合性
現代教育的范圍已擴大到教育的全部領域,顯然,與傳統教育僅指向學生及學生的學業水平,進而以分數作為主要指標的做法相比,現代教育內容已大為擴展。那么,就一個學校范圍而言,素質教育的對象應包括哪些呢?依據教育成果及與之相關聯的要素作用大小,可區分出如下六個對象。
第一對象是學生。作為核心對象,包括學生素質結構的各組成部分及整體水平。
第二對象是直接影響學生發展的教育活動。包括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團隊活動等。
第三對象是直接制約教育活動質量的諸要素。包括教育者、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即教師、課程與教材、教法。
第四對象是影響學生發展的學校社會文化背景。包括學生集體、含教師在內的班級、教師集體及學校整體的目的、組織、紀律、風氣等方面。
第五對象是學校物理環境與社會環境條件。學校的基本設施設備等是辦學的必備條件,是發揮學校教育機能的物質基礎,缺乏必備的物質條件,難以通過豐富生動的活動來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學校要充分發揮優越的物理環境和良好的社會環境。
第六對象層次是學校行政管理,包括學校各個領域的管理。管理與教育是學校工作順利開展的相互聯系、協同作用的兩個側面,猶車之雙輪、鳥之雙翼,也是素質教育中不可忽視的因素。
三、素質教育主體的廣泛性
一般說來,主體是為達到改善教育活動及其成果的目的而采取相應措施的人與組織。據此,學校教育主體包括了教師、學生、學校領導、教育管理部門、家長和其它與學校教育有關聯的社會成員和組織。教師、學校領導和教育行政機構由于其特殊的地位而成為素質教育的主體,是毫無疑問的。家長居于教育主體地位也是客觀存在,因為他們既是教育活動的直接參與者,也是教育結果的重要責任者,他們不僅關心子女各方面的發展狀況,還十分關注學校及教師的威望、水平與質量,并作出自己的價值判斷,提出學校教育改革和調整的建議。在以學生為核心的教育中,學生雖是直接對象,但教育活動的終極目標是實現全體學生全面而主動的發展。如果離開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素質教育的目標就無法實現。但在目前素質教育研究中存在一種傾向,即把主體性的發揮與自我評價這種形式等同起來。在一些中小學對學生的改革實踐,把有否學生自評這一欄作為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標志。這顯然是絕對化、表面化和形式化的做法。本人以為,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關鍵在于學生積極參與,最終實現自身素質的全面提高。
四、素質教育方法的科學性
教育方法是指進行教育所遵循的途徑和程序,是完成任務實現目的的手段和橋梁,包括思想方法和實踐方法兩大類。思想方法是實踐方法的方法論指導,而實踐方法是思想方法的具體應用。這里著重闡述素質教育的思想方法科學性特點。因此說,素質教育思想方法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為指導,以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為基礎的,應本著以下原則:
1.堅持全面而辯證的觀點。即讓學生要認識到青少年處在成長過程之中,成熟與幼稚、長處與短處、優點與缺點總是并存于一身。
2.堅持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青少年學生既是先天與后天、生理與心理、智力與非智力、理性與情感等多種因素相互聯系的完整個體,又是與他人、群體、集體、家庭和社會等外部環境有著廣泛而密切聯系的現實的人,因此一方面應全面評價學生,切忌只顧一點而不及其余的片面做法,另~方面應在廣闊的背景下考察學生個體的發展,盡可能地區分出阻礙學生發展的各種負面因素并采取相應對策予以克服。
3.堅持事物永恒發展的觀點,促進學生身心發展。以往總是以學生一時一事的表現輕率地斷定其今后的發展限度。素質教育應全面考察學生,著眼于其今后的發展,增強學生主動發展的內部動力,形成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達到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
實施素質教育,最終要通過中小學校長、學校領導班子和教師落實到學生身上。因此說,當前,要首先從考察教師參與素質教育的動機和動力入手。第二,讓教師具備接受“改革新舉措”的思想基礎,讓教師創造性、建設性地實施新一輪改革舉措。第三,需要研究一種能夠大批地產生具有勃勃生氣的富于獻身和創新意識的、并充滿著教育理想的教育家的政策機制和政策導向,以防止“新一輪改革舉措”在沒有被“解放”的教師手中重新回到“應試教育”的起點上。
(作者單位:中共遷安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