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把準大學生的思想脈搏,有針對性地開展高校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我們針對大學生道德狀況和馬克思主義信仰狀況先后兩次進行了調查,共發放問卷900份,收回有效試卷共780份。另外還通過召開座談會,個別訪談等方式,掌握第一手資料,對高校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現狀有了一個客觀而全面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強高校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的應對之策。
一、高校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存在的問題
第一,行為選擇功利化。調查發現,在道德認知上,大學生是非善惡標準較為明確,但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時常脫節,表現出道德行為選擇功利化特點。比如,“對見義勇為的行為”感到“令人欽佩”的有73.7%,但需要見義勇為時選擇能夠“挺身而出”的僅占20%,要“看情況,首先要保障自己安全”的占68.4%。再如入黨的動機,表示“出于信仰”的只占29.8%,而“出于個人前途的考慮”的竟占59.1%,表現出明顯的功利性。從以上數據看,不少大學生把是否能獲取個人利益作為行為選擇的標準,導致道德精神、理想信念被輕視甚至被忽略,功利化傾向明顯,這種實用主義傾向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第二,馬克思主義信仰邊緣化。信仰,是指人們對某種理論、學說、主義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隹則和活動指南,它是一個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準則和態度。信仰是信念的一部分,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現形式。調查顯示,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呈現邊緣化趨勢。表現為學生更多的是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一門課來學習,而很少選擇作為自己的精神支柱。而且認為在現實生活中,老百姓選擇“馬克思主義”作為“精神寄托”的比選擇“佛教”的還要少。
第三,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實效差。對“您所在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效果”問題,認為“效果很好”的占2.5%,認為“有一定效果”的占44.1%,認為“沒有什么明顯效果”的占46.6%,認為“沒效果”的占6.8%。對“馬克思主義教育存在的最大問題”的認識,48.2%的學生認為“內容滯后、空洞、遠離現實”,39%的學生認為“形式呆板、方法單一、落后”。
總之,針對當前大學生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的狀況,需要積極查找原因,尋找對策。
二、高校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現狀形成的原因
形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來看主要在以下幾方面:
(一)教育者方面的原因
由于學生對“了解馬克思主義的主要途徑”的選擇,首位的還是“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占91.8%,因此,課堂始終是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的主陣地。但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效果評價不高,原因如下:
第一,理論教育隊伍的素質與教育目標的要求不相適應。有的教師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基本觀點缺乏系統深入的研究,理解得不深不透,因此課堂講授必然缺乏吸引力、說服力;有的教師平時極少深入社會調查研究,對發展變化著的社會實際知之甚少,加之研究和了解學生不夠,所以課堂教學缺乏感召力。近年來,由于對教師隊伍過于看重學歷層次,而相對忽視政治素質的要求,使得有些講馬克思主義的人自身未必真信馬克思主義,甚至持懷疑、反對態度。也有的教師本身對馬克思主義不感興趣,照本宣科。一個本身并不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人,一個缺乏敬業精神的人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其結果不言自明。
第二,理論教育的方式方法與目標要求不相適應。目前高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基本采取“大合班”的形式,上百人甚至幾百人集中在一個教室上課。在這種形式下,師生間很難進行交流互動。這就使得課堂教學只能解決同學中存在的共性的、一般的問題,而難以解決個別同學的具體困惑。此外,課外實踐活動難以進行,學生很難走出課堂走進社會,了解社會。
(二)被教育者方面的原因
長期的應試教育,多元信息的吸引與誘惑,不僅影響了大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而且影響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認同。
長期的應試教育使中學生重智育而輕理想信念教育,長期片面發展,容易形成功利主義的價值觀念和狹隘思維習慣,這將成為大學生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過程中的障礙。同時,網絡時代的開放性與多元性,也增加了更多的吸引與誘惑。網絡在使世界變得豐富多彩的同時,多元信息往往會乘虛而入。在錯誤信息的影響下,接受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的主體自然政治觀念淡化以至漠然。
(三)教育理論本身存在的問題
多層次,多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需要抽象、概括和精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容廣泛、豐富,不易于快速領會、記憶和傳播。訪談發現,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了解很少。認真查閱過,對內容了解較清楚的只是極少數;大部分學生表示“只是熟悉這詞,感覺內容很多,很亂,具體內容不了解”。當今中國所崇尚的核心價值理念應該是什么,對此需要有一個精練、明確的回答,作為社會的價值導向。
(四)社會大環境的影響
社會公正、公平問題以及腐敗現象嚴重沖擊大學生價值觀的確立。我國現實生活中存在的貧富差距懸殊、資源與利益分配失衡等大量不公平現象等,必然帶來大學生這一敏感群體的心理震蕩與失衡,產生某種消極心理與情緒,使得精神追求越來越淡化。在回答“您不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問題時,排在第一位的是“不是社會主義不好,目前社會不公平問題突出”,占51.5%。在對影響大學生入黨原因的調查中,“一些黨員的所作所為讓人失望”占58.5%。如果有一定數量的黨員影響或敗壞黨的形象,而入不入黨又事關個人未來前程時,實用主義成分就難免摻進入黨動機,馬克思主義價值觀也就成了一句口號。
三、高校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的思路與對策
針對以上對高校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現狀和原因的分析,考慮高校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來尋求對策。
(一)切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堅強師資隊伍建設,不僅要重視教師的政治素質,而且要重視教師的理論和實踐素質。作為一名稱職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師,要解決好兩個問題:一是“真信”的問題。凡從事高校政治理論教育者,都應是馬克思主義信仰者,不僅要有責任心,而且要有使命感;不僅要有飯碗、職業層面的敬業精神,而且要有事業、大局層面的價值追求和精神境界,要教育學生,教師的政治素質一定要過關。二是“水平”的問題。一方面,要潛心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掌握其精髓,另一方面,要了解、研究我國社會實際,力求做到理論結合實際,解決理論實際兩張皮的問題,提高理論的說服力。
為此,應盡快建立相應的理論課教師考評篩選準入機制。對于在理論上根基不穩,立場上搖擺不定,實踐中方向不明,大是大非問題上不能與黨中央保持一致,甚至出現錯誤言行,且后果消極者;對于違背教師道德,影響教師形象的應實行一票否決制,堅決清出教師隊伍。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并不真信,不愿意潛心研究,講課言不由衷、無興趣無激情,只為拿酬金的:對于胡亂“忽悠”,教而不管和迎合討好學生的;對于為評職稱下載拼接算作科研論文的,應按照考評機制給以相應的懲戒甚至調換其工作。對年輕教師要加強社會實踐的磨礪,以深化其信仰,提高其水平。對有一定教學資歷與經驗的教師,要提供其開展社會調研的必要條件,開辟相應的渠道。對一些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的教學科研工作,社會實踐需求,應予以重點保證,用以提高理論教育的鮮活性與感召力。
(二)關注、關心、引導學生,創造和諧校園環境
創造和諧校園環境,首先是“凈化”校園環境。在大學生綜合測評、入黨等事關利益和前途的敏感問題上,學校要體現素質本位,保證公平、公正,透明公開,杜絕社會上流行的一些“潛規則”在學校盛行。不要使學生感到所受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與現實狀況是兩張皮,否則會大大降低教育的說服力。
其次,廣泛開展校園“溫暖工程”,在活動中來感染教育學生。通過細致了解掌握學生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通過學校、教師、學生共同。的關注與參與,通過多種形式的幫貧助困、心理咨詢、通過創建“溫暖班級、溫暖宿舍”等活動,解決學生存在的實際問題,使“問題”學生在各方關愛中,體會到集體的溫暖,感受校園和諧帶來的快樂。
第三,積極介入,主導學生的信息渠道。對多元信息的吸引與誘惑,靠圍追堵截無濟于事,唯有主動介入,積極引導各類信息渠道的走向,利用高科技手段加強信息管理與調控才是上策。對于學生熱衷的東西,教育者必須熟悉,具備認知與分析的能力,才能和學生進行對話并加以引導,幫助他們提高鑒別良莠和選擇正誤的能力。所以,教育者面臨新的挑戰,必須從培養對象的實際出發,摒棄個人的好惡,來補充新知識。
(三)切實加強高校社會主義價值觀理論建設
首先,通過教學改革,從教學內容上更注重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在聯系。避免由于講授內容的階段性,使學生把這一體系內各部分內容僅僅看成是孤立的知識學習,看不到其內在的聯系,因而容易產生“理論過時”的誤解。教學中要著重突出闡述馬克思主義與創新理論之間的一脈相承,用史實和事例來闡述馬克思主義對今天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重要意義。
第二,深入研究,切實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要使這一多層次、多側面、內容豐富的價值體系深入人心,成為大學生乃至中華民族普遍的價值判斷標準,高校理論研究和教育工作者就需要對其加以精練和抽象,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價值觀不僅要反映社會主義本質、反映社會多層次需求、把主觀自我與客觀社會相結合,而且既能反映理想又要結合現實,并且具有親合力,易于接受,易于傳播。如果能按照這一標準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并大力宣傳,將對統一思想,抵御價值多元化的沖擊,推動高校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的健康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總之,隨著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環境的變化,需要高校教育者轉變觀念,積極創新,在實效性上下功夫,才能保持理論教育的生命力。
(作者單位:北華航天工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