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程子華相知甚深的伍修權,在回憶文章中曾這樣概括程子華在新中國成立后的歷程:
“那是1949年底,他奉命‘打回老家去’,被中央任命為山西省委書記兼省府主席和省軍區司令員及政委,成為故鄉山西的黨政軍一把手。穿了幾十年的軍衣,也就此脫下,以新的形象開始了自己革命歷程的一個新的階段。哪知,他在故鄉山西干了才十個來月,中央又一道命令,將他調任為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的主任和黨組書記,他又以經濟戰線領導人的姿態,出現在新中國的經濟建設舞臺上。以后,他又接連擔任了國務院財貿辦公廳副主任、商業部長兼黨組書記、國家建設委員會和國家計劃委員會的副主任兼黨組副書記,20世紀60年代前期又成為黨的西南局書記處書記兼三線建委常務副主任。一位征戰半生的著名將領,一下子又成了一位工作活動無不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的經濟建設戰線重要指揮員,這個變化確實不小,他居然干得十分出色,不能不使人嘆服不已。‘文革’以后,他又再次大改行,擔當了民政部長的重任,為恢復社會秩序、安定人民生活和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新的貢獻。”
從這段回憶中我們不難看出,程子華既是一位“經濟戰線領導人”,還是“一位征戰半生的著名將領”。
宋任窮稱贊程子華:他是我軍一位屢建戰功的著名高級將領
1905年6月20日,程子華出生在山西運城一戶貧民家庭。1922年夏,考入山西太原省立國民師范學校,多次參加反對軍閥統治的愛國學潮,逐步接受了共產主義思想。1926年6月,程子華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當年12月,考取了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從此走上了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而斗爭的道路。
1929年9月,程子華受黨組織派遣赴河南駐馬店,到國民黨軍岳維峻部從事兵運工作。同年12月,經過艱苦細致的工作,他成功組織領導了著名的“大冶兵暴”。當時黨中央的刊物稱譽其為“模范兵變第一聲”。“大冶兵暴”壯大了鄂東南革命根據地的力量,起義部隊被編為紅五軍第五縱隊二支隊,他任支隊長。1931年4月,程子華到中央蘇區工作,歷任紅三十五軍二。七團團長,獨立三師師長等,率部奮戰在第二、第三次反“圍剿”前線,威名漸顯。
談到程子華,宋任窮贊不絕口:1932年初,我和子華初次共事。此時,我們一起被派到“寧都暴動”后成立的紅五軍團,擔任團、師的領導職務。子華擔任紅五軍團主力師十四師師長,我擔任另一主力師十三師政委。我們并肩作戰,共同參加了第四、第五次反“圍剿”斗爭。紅軍時期,子華參加和領導了許多重要戰斗,他英勇善戰,指揮有方,是我軍一位屢建戰功的著名高級將領。
1934年1月,在第二次中華蘇維埃代表大會上,程子華被授予二級紅星獎章。這時,他已經是一位非常有人緣的名人。晚年伍修權回憶說:“我初次見到并結識程子華同志,是1931年在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紅都瑞金。當時我在紅軍學校工作,他作為一位紅軍師級指揮員,經常來瑞金參加會議和別的活動。在一次中華蘇維埃代表大會上,他被授予十分榮耀的二級紅星獎章。那時能獲此殊榮的人不多,因此比較受人注意。他又是當時紅軍干部中少有的北方人,并且是‘武圣人’關云長的老鄉,還是進過武漢黃埔分校的‘科班出身’,參加過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和1927年的廣州起義與保衛海陸豐的斗爭,到中央蘇區不久就擔任了紅軍師長,在反‘圍剿’戰爭中指揮所屬部隊連續打了一些勝仗,他的經歷和事跡就格外引人注目了。因為我是湖北人,他認識我以后就說起自己曾在湖北的大冶、陽新領導過武裝兵變,把一批軍閥部隊帶到了紅軍中。正好大冶是我的祖籍,陽新又恰是我母親的故鄉,他對那里十分熟悉并且很有感情,因此我們也就更加近乎了。他雖然只比我年長三歲,可是在閱歷、經驗等方面,卻顯得更為豐富成熟,在戰爭中的名氣和貢獻也更大。”
1934年6月,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日益被動,黨中央決定派程子華(時任粵贛軍區代參謀長)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工作,傳達黨中央的軍事指示。
行前,中革軍委副主席周恩來親自找程子華談話,同他分析形勢,部署任務。9月,程子華到達鄂豫皖蘇區后,擔任紅二十五軍軍長,和軍政委吳煥先是一對好搭檔。同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后,他和中共鄂豫皖省委以及紅二十五軍的其他領導同志一起,率領紅二十五軍實行戰略轉移,開始了著名的“孤軍長征”。在和黨中央失去聯系的情況下,戰勝敵軍的圍追堵截,于1935年初到達陜南,開辟了鄂豫陜革命根據地,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紅軍的北上行動。其間,他一度代理中共鄂豫陜省委書記,是主要決策人之一。
1935年7月,為進一步策應中央紅軍,吳煥先、程子華、徐海東等決定:紅二十五軍西出甘肅,鉗制敵軍兵力,配合中央紅軍北上。同年9月,紅二十五軍到達陜北,與劉志丹領導的陜北紅軍會合,合編為紅十五軍團,徐海東、程子華、劉志丹分別任軍團長、軍團政委、1937年,程子華(后中)與徐海東(前右)等在延安合影。副軍團長。從繳獲的敵人電報中,程子華等得知中央紅軍有北上陜北的可能,便與徐海東等研究,決定在無法判斷中央紅軍確切去向、難以正面迎接的情況下,先出兵南下攻打陜南甘泉縣的榆林橋,以調動敵人北移,策應中央紅軍。10月下旬,紅十五軍團一舉打下榆林橋,全殲東北軍一○七師一個團,俘虜團長高福源,既達成策應中央紅軍的目的,又讓張學良看到內戰沒有出路,同時鞏固擴大了陜北革命根據地,為黨中央在歷時一年多、長征二萬五千里后,將陜北定為全國革命的大本營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和紅十五軍團勝利會師,程子華當選為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11月,在黨中央的領導下,紅十五軍團配合中央紅軍南北夾擊敵人,取得了直羅鎮戰役的偉大勝利,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陜甘邊區的第三次“圍剿”,為黨中央把根據地放在陜北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程子華在抗日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在中共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
1936年2月,為了打通抗日通道,鞏固、擴大陜北蘇區和紅軍,紅軍開始東征,程子華、徐海東率領紅十五軍團全程參戰。部隊東渡黃河進入山西后,連克幾座縣城,一直打到山西軍閥閻錫山的老巢太原附近。在東征作戰中,紅十五軍團取得了不俗戰績,繳獲物資、糧食無數。
同年5月,為了迎接紅二、四方面軍,實現三大紅軍主力會師,黨中央又決定西征甘肅、寧夏,紅十五軍團與紅一軍團分兩路西進。進軍途中,程子華參與指揮紅十五軍團重創了馬鴻逵的反動武裝。11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后,他又率部參加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山城堡戰役。
抗日戰爭開始后,為了建立和擴大抗日統一戰線,黨中央派程子華到第二戰區戰地總動員委員會工作,任黨團書記兼人民武裝部部長、中共北方局委員、北方分局委員。其間,他積極發動群眾,擴大抗日武裝,同閻錫山進行了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他的工作熱情和工作方法,讓身邊同志欽佩不已。
1938年底,八路軍第三縱隊兼冀中軍區由于系初創,在各方面都還不夠鞏固,在日軍反撲下一度形勢危急。黨中央和毛澤東非常關心冀中根據地的建設,派程子華帶一批干部赴冀中,同時派賀龍、關向應率一二。師主力到冀中,帶動和影響冀中部隊正規化建設的進程。
1939年1月,程子華抵達冀中,擔任八路軍第三縱隊兼冀中軍區政委,后兼中共冀中區黨委書記。到任后,他把一批紅軍老干部和青年知識分子分配在各分區、各團擔任政委或政治部主任,迅速在冀中部隊建立、健全了八路軍的一整套政治工作制度,“黨指揮槍”很快落到了實處。冀中部隊經過整訓,軍政素質都有極大提高,成為能攻能守、能打硬仗、威震敵膽的主力兵團。
到冀中后,程子華和呂正操、黃敬、孫志遠等合作得很好,彼此親密無間。雖然他們也有過不同意見,甚至爭論得面紅耳赤,但都能擺到桌面上,暢所欲言。對此,呂正操深有體會:“給我留下非常深刻印象的是在一次反‘掃蕩’中,部隊跳到外線后如何行動,我和子華同志的意見有分歧。本來按照當時的政工條例,政委有最后決定權,他不簽字,司令員的決定就不能執行,但子華同志尊重我的意見,他簽了字,沒有實行否決權。”
比程子華稍晚幾天,賀龍、關向應率一二。師也來到冀中。為統一指揮冀中地區的部隊,以便粉碎敵人的圍攻,鞏固冀中根據地,中共北方分局根據黨中央的意見,決定由賀龍、關向應、程子華、呂正操、黃敬等五人組成冀中區軍政委員會,賀龍任書記。在一二。師擴軍問題上,程子華和呂正操、黃敬思想一致,大力支持。一二。師離開冀中時,已由來時的6400多人,發展到近2.2萬人。
程子華雖在部隊工作,但他并非僅僅注意軍事。他關心政治,關心經濟,關心群眾生活,是從全局關心冀中根據地的鞏固與發展的。1939年7月間,冀中發大水,敵人到處決堤,整個冀中一片汪洋,部隊沒吃的,群眾無法生活,給根據地的生存帶來極大的困難。就在這個時候,軍區搞起了合作社,到冀南去購買糧食和棉花,紡線織布,生產自救。程子華對冀中的合作社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查,還在晉察冀邊區介紹經驗。本來,軍區準備把幾個團調到兄弟軍區度荒,結果反倒是兄弟軍區部隊來冀中度荒。
1940年底,程子華和宋任窮奉命統一指揮冀中、冀南和冀魯豫的部隊,對國民黨頑固派石友三部進行討伐。他們認真貫徹執行一二九師關于“討逆戰斗”的一系列指示,機智果敢地指揮各部隊協同作戰,沉重打擊了頑軍,取得了討伐石友三斗爭的勝利。
從1941年起,敵人發動的秋季“掃蕩”更加殘酷,企圖捕捉和摧毀軍區領導機關。程子華在一次戰斗中也差點遇難。當年9月間,程子華、呂正操率部來到安平縣的宗佐,司令部駐扎在一個緊靠村邊的大房子,作戰室在正房,程子華住東廂房,呂正操住西廂房。剛進屋,敵人的飛機就直沖他們的住房轟炸,一顆炸彈打中了正房。當時的險情,多年后呂正操記憶猶新:“敵機緊接著用機關槍掃射,四五架飛機輪番掃射,反復轟炸。敵人可能認為我們住正房,所以重點炸正房。飛機轟炸時,我們都趴在床底下。轟炸過后,我和子華同志就互相呼喚,他喊我,我喊他,誰也不知對方死活。我們出了屋后,才發現炸死了作戰室的一個值班參謀和一個通信員。”
1943年8月,程子華擔任中共晉察冀分局副書記兼晉察冀軍區副政委。同年秋,在聶榮臻等領導同志回延安以后,他曾一度代理晉察冀分局書記和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等主要領導職務,成為我黨、我軍在華北地區獨當一面的重要指揮員。其間,程子華領導晉察冀軍民粉碎了日軍3個月的“大掃蕩”,堅持和擴大了敵后武裝斗爭,打破了敵人的經濟封鎖,促進了邊區經濟的發展,鞏固擴大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1945年6月,在中共七大上,程子華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
程子華指揮的塔山阻擊戰,成為我軍戰史上最著名的戰例之一
早在抗戰勝利前夕,程子華就預見到了冀熱遼地區在抗戰勝利后對于華北、東北全局的重要性。他在主持晉察冀分局工作時曾明確指示:“冀熱遼區黨委對開辟熱河工作,在熱河建立根據地,站穩腳跟,應下最大的決心,認識開辟熱河,對鞏固冀東有很大作用,而且要把熱河作為進一步開辟東北,直接配合蘇軍的前進基地。”
1945年8月14日,程子華看到形勢迅速發展,日本即將投降,遂決定建立中共熱河省委,派遣胡錫奎、王國權、段蘇權等赴承德,籌建熱河省委、省政府、省軍區,并派一批熱河籍干部回熱河工作;同時,指示李運昌率部隊挺進東北,配合蘇軍作戰,為全面開展冀察熱遼的工作打基礎。
1945年10月,在抗日戰爭勝利、蔣介石醞釀內戰之際,程子華出任中共東北局委員,中共冀熱遼分局書記,冀熱遼軍區司令員、政委。根據黨中央解放全國的戰略部署,他領導創建了冀察熱遼根據地。
1945年12月,中共軍隊在接管熱(河)北時,與“東蒙自治政府”武裝和子章的騎兵師發生了沖突。和子章的部隊是內蒙古東部地區上層民族人物、封建王公的武裝,是以偽滿“鐵血部隊”殘余人員為基礎搞起來的,游離于國民黨和共產黨之外,有較大的破壞性。事發后,程子華立即和李運昌等分局領導研究,認為涉及民族問題一定要慎重。鑒于和子章沒有接受國民黨的收編,決定對和部采取爭取、團結、教育、改造的方針,在策略上采取以談判為主,以軍事斗爭為輔的做法。經過談判及必要的軍事行動,對和部曉以民族團結和革命的大義,終于促使和子章轉變立場,加入了革命隊伍。程子華領導改編和部為蒙漢聯軍后,隨即派一批干部到這支部隊任職,并由李運昌兼任蒙漢聯軍司令員,使這支部隊成為革命的武裝力量。同時,也使昭烏達盟和卓索圖盟16個旗縣、東西長達700公里的地域成為冀察熱遼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和部是“東蒙自治政府”的主要武裝力量,改編了和部就為內蒙古的統一創造了條件。
1946年1月,蔣介石為了確保其進攻東北的通道北寧線的安全,先后派遣4個軍3L4個師的兵力大舉進犯熱河。熱河是中共掌握的第一個全省解放的根據地,對東北戰場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在程子華和蕭克、李運昌的指揮下,人民軍隊不畏強敵,堅決地進行了承德保衛戰,殲敵3.1萬人。不僅遏制了國民黨軍隊的瘋狂進攻,保衛了承德,保衛了冀察熱遼,而且對東北甚至全國戰局的好轉,也起了重大作用。
1947年春,全國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國民黨軍在許多地方正在失去優勢和主動權,整個戰局已經轉變為人民解放軍穩步前進收復失地的局面。4月,中共冀察熱遼分局在林西召開了全區黨代會。這次黨代會,實際上是全區戰略性反攻的總動員會。根據黨中央關于將地方軍和野戰軍分開的指示,分局日常工作由黃火青主持,軍區工作由李運昌主持;程子華和軍區參謀長黃志勇、政治部主任劉道生組成前線指揮所,由程子華任司令員,統一指揮第五、第十三、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旅和騎兵旅,以熱河為主戰場,開始了戰略反攻。
從1948年起,全國范圍的國共戰略決戰形勢在逐漸形成。這年10月,程子華擔任東北野戰軍第二兵團司令員,參加遼沈戰役的前期準備作戰。根據東總的命令,程子華率領冀察熱遼部隊第八、第九、第十一縱3個縱隊和3個獨立師開始了大兵團作戰,先后攻占了綏中、興城,切斷了敵聯絡東北和華北的大動脈北寧線,使東北衛立煌集團不能退入關內、華北傅作義集團不能向東北增援。這一行動,實現了毛澤東關于“閉門打狗”的戰略方針,拉開了遼沈戰役的帷幕。接著,他又指揮第八、第九兩個縱隊,肅清錦州外圍據點,切斷錦州與義縣敵人的聯系,孤立了錦州敵軍。
當時的軍事形勢是:奪取遼沈戰役的勝利,關鍵在于能否拿下錦州;而能否攻克錦州,則在于能否阻止從葫蘆島登陸的援敵的進攻。蔣介石為挽救東北戰場的敗局,先后調集增援的兵力達11個師。蔣介石親臨葫蘆島指揮戰斗,可見他對于增援錦州的決心。程子華受命率第四、第十一縱和3個獨立師阻擊敵人,保證我東北主力攻占錦州。他以卓越的軍事才能,指揮了這場空前艱苦的塔山阻擊戰。首先,他進行了正確的陣地部署,戰前就將阻擊陣地放在塔山一帶。親臨陣地觀察后,他又果斷地決定將原來部署在制高點白臺山的主要防御陣地,調整為以塔山村為主的防御陣地,部署主要的兵力和配置密集兵器;在廣大防御面上掌握雄厚的突擊力量和縱深的火力配置。其次,在防守戰術上運用冀中宋莊戰斗經驗,將掩體挖在墻兩邊,既能阻擊,又能隱蔽。戰斗打響后,敵增援部隊在空軍和海軍炮火的支援下,每天總攻兩至三次,每次三至四個師的兵力像潮水一樣向我塔山陣地輪番進攻。我解放軍則浴血奮戰,殺得敵人尸橫遍野,頂住了敵人連續六晝夜的進攻,使其不能前進半步。此戰確保了我軍攻占錦州,并對整個遼沈戰役的勝利,起了重大的作用。程子華指揮的野戰陣地堅守防御,正確選擇防御要點,重點設防和積極防御作戰的塔山阻擊戰,成為我軍戰史上最著名的戰例之一。
1948年11月初,程子華奉命率領先遣兵團先行人關,一直攻到北平郊區,與兄弟部隊一起完成了對國民黨華北統治中心北平的包圍,迫使國民黨守軍在我軍的軍政壓力下放棄戰爭,和平解放了這座名聞中外的文化古都。大軍進駐北平后,他擔任了北平警備司令員兼政委,著手接收并清理這座兵荒馬亂中的大城市。各項工作剛剛就緒,他又于1949年4月被中央軍委任命為四野第十三兵團司令員,再次率領大軍南下,從河南、湖北打到湖南,又揮戈直下廣西。正當他指揮的部隊旗開得勝、掃蕩殘敵時,忽然一道電令將他調走,一項新的任命正等待著他。
1949年末,中央任命程子華為山西省委書記、省政府主席、省軍區司令員兼政委。從此,他結束了長達22年的戎馬生涯,投身到新中國的經濟建設事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