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是一種方法,更是一門藝術#65377;作為領導工作的一種重要形式,批示常常也需要藝術#65377;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一生中,作過大量的批示#65377;這些批示作為其領導意志的集中體現和領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他的一系列講話#65380;文章#65380;題詞等一樣,不僅具有很強的政治性#65380;思想性和指導性,而且具有高超的藝術性#65377;毛澤東的批示總是審時度勢,順勢而變,或綿里藏針,以退為進,或直截了當,力排眾議,或避實就虛,等待時機,充分顯示了一代大政治家獨特的領導藝術和政治智慧#65377;這里試舉幾例#65377;
“同意”
1969年7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65380;安徽省革委會主任#65380;解放軍第十二軍軍長李德生從安徽調中央工作#65377;周恩來同他談話,明確要他參加政治局的日常工作會議,參加國務院業務組和軍委辦事組,還明確他“固定管理軍委辦事組的總政工作”,卻一直沒有下達擔任總政治部主任的命令#65377;
有人告訴李德生,在他到北京工作之前,政治局就討論過任命他為總政治部主任一事#65377;當時,政治局委員#65380;國務院副總理兼公安部部長#65380;軍委辦事組成員謝富治表示不同意,說李德生是帶兵打仗的人,不是搞政治工作的,不適合做政治工作#65377;毛澤東對謝富治的發言很不高興,當即提出反問:“李德生不適合,你就合適?”
按照慣例,李德生的任命手續應由軍委辦事組辦理#65377;但是,由黃永勝#65380;吳法憲#65380;葉群等控制的軍委辦事組想方設法拖延不辦#65377;因為這個決定與林彪的打算不吻合#65377;1959年廬山會議后,林彪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其野心日益膨脹,一直謀取對總政治部的實際控制權#65377;1967年7月,在林彪的煽動下,總政治部被軍隊的造反派“砸爛”#65377;11月,林彪指示在軍委辦事組下設立政工組#65380;干部組,取代總政治部的職能#65377;1968年10月,林彪宣布對總政治部實行“軍事管制”#65377;這期間,對于由誰來出任總政治部主任,林彪是有考慮的#65377;當時,在黃永勝#65380;吳法憲#65380;李作鵬#65380;邱會作這4人中,黃掌管總參謀部,邱掌管總后勤部#65377;林彪的想法是從吳或李二人中選一個掌管總政治部,這樣三總部就全部掌握在他的手中了#65377;然而,事情并不如林彪的意#65377;毛澤東重用林彪,但對他又保持警覺#65377;林彪重用親信,毛澤東很不滿意#65377;李德生進入軍委辦事組,“固定管理軍委辦事組的總政工作”,就是毛澤東的意見#65377;由李德生擔任總政治部主任,毛澤東也是贊成的#65377;
后來,黃永勝等人以軍委辦事組的名義給毛澤東和黨中央寫了份報告:“建議李德生同志任總政治部第一副主任或主任#65377;”他們的傾向性和如意算盤不言自明#65377;只要毛澤東畫了圈,他們就可以按照辦文慣例,任命李德生出任報告上的第一個職務,即為總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以后再相機提名任命吳法憲或李作鵬為主任#65377;對林彪一伙的用意,毛澤東洞若觀火#65377;他在報告上出人意料地批了兩個字:“同意#65377;”至于同意李德生擔任哪一個職務,他沒有明確#65377;中央辦公廳把批件退回軍委辦事組,軍委辦事組不知所措#65377;
1969年12月10日,中央再次明確李德生任總政治部主任,要求軍委辦事組按此辦理報批手續#65377;4個月后,李德生的任職命令才向全軍公布#65377;
“照發”
1971年9月13日凌晨,林彪#65380;葉群等人摔死在異國他鄉#65377;在對林彪事件清查過程中,有位在空軍學院小食堂工作的人員交給工作組一個本子#65377;這個本子就是林彪的兒子林立果等炮制完成的武裝政變計劃——《“571工程”紀要》(以下簡稱《紀要》)#65377;
據李偉信交代,1971年3月18日,林立果在上海對于新野#65380;李偉信說:“根據目前局勢,要設想一個政變計劃#65377;”同時要周宇馳20日從北京趕到上海參與討論#65377;21日,林立果#65380;周宇馳#65380;于新野#65380;李偉信一起商量其事#65377;他們分析了形勢,認為在全國范圍內,林彪的權力勢力,目前是占絕對優勢,是最好時機,但是可能逐漸削弱#65377;張春橋#65380;姚文元等“文人力量”正在發展,趨勢是用張春橋,張春橋代替林彪的可能性最大#65377;對林彪的“接班”問題,他們認為有三種可能:一是和平過渡,二是被人搶班,三是提前搶班#65377;提前搶班可采取的辦法有兩個:或把張春橋一伙搞掉,保持林彪地位不變,再和平過渡;或直接謀害毛澤東#65377;他們商定:爭取和平過渡,做好武裝起義的準備#65377;首先做兩件事:一是寫個計劃,一是以培養干部為名組建教導隊#65377;計劃代號想了好久,最后林立果確定按照“武裝起義”的諧音,稱“571工程”計劃#65377;
很快,《紀要》就到了毛澤東的手中#65377;毛澤東看后認為,這是搜查到的林彪罪行材料中,最重要#65380;最有價值的一件#65377;他當即批示“印發政治局各同志閱”#65377;與毛澤東的坦然不同,政治局的成員看了以后,都認為語言惡毒,是矛頭指向毛澤東的非常反動的綱領,不宜公開#65377;毛澤東力排眾議,他說:這一件最重要,必須下發#65377;他還在外交部關于向美國友人等談林彪問題的請示報告上批示:“誰人問都應直告,不應躲躲閃閃#65377;”
1972年1月,《紀要》作為中共中央文件《粉碎林陳反黨集團反革命政變的斗爭(材料之二)》的附件,印發全黨#65377;毛澤東在《中共中央關于組織傳達和討論<粉碎林陳反黨集團反革命政變的斗爭(材料之二)>的通知》上批示:“照發#65377;”通知指出,“傳達討論的重點是批判”《紀要》,同時要求先在干部中傳達,對“林彪的這個反革命綱領”要“逐條逐段地批判”,爾后向群眾傳達#65377;
“不看了”
從1955年第四季度開始,我國經濟建設出現了一股層層抬高數量指標和忽視綜合平衡的冒進勢頭#65377;這個勢頭是在毛澤東對經濟建設領域“右傾保守”思想一系列批判的推動下形成的#65377;1955年10月,毛澤東看了國家計委的一個報告,對設想中的發展速度不滿#65377;12月,寫了《<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序言》,提出各行各業都要反對建設中的“右傾保守”思想#65377;隨后,《人民日報》1956年的元旦社論,明確提出了“又多#65380;又快#65380;又好#65380;又省”的要求#65377;后來,毛澤東也說自己是“冒進的‘罪魁禍首’”#65377;
在批判“右傾保守”的政治空氣的激勵下,很快就出現各部門#65380;各地區不顧實際條件,競相提高計劃指標#65380;追加基建項目的浪潮#65377;如國務院各部專業會議紛紛要求把15年遠景設想和《農業四十條》中規定12年或8年的任務,提前到5年甚至3年內完成#65377;周恩來說,“千軍萬馬,奔騰而來”,“各方面緊張”#65377;從1月下旬開始,他不得不集中精力做“防止和反對冒進”的工作,呼吁不要搞那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要“使我們的計劃成為切實可行的#65380;實事求是的計劃,而不是盲目冒進的計劃”#65377;5月,在中央召開的一次會議上,決定我國經濟發展要實行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堅持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方針#65377;劉少奇要求中宣部就反對“兩個主義”問題代《人民日報》寫一篇社論#65377;這篇題為《要反對保守主義,也要反對急躁情緒》的社論,于6月10日左右脫稿,先后經陸定一#65380;劉少奇#65380;胡喬木修改#65377;社論指出:“急躁冒進所以成為嚴重的問題,是因為它不但是存在在下面的干部中,而且首先存在在上面各系統的領導干部中,下面的急躁冒進有很多就是上面逼出來的#65377;”劉少奇在作了數處文字修改后批示:“主席審閱后交喬木辦#65377;”毛澤東接到稿子,只批了3個字:“不看了#65377;”20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位置刊出了這篇社論#65377;
這次反對經濟上的冒進一直延續到1957年初#65377;事實上,毛澤東對反冒進和這篇社論從一開始就不贊成,但當時他沒有提出批評#65377;1956年11月15日,他在黨的八屆二中全會上講話只是強調,主要還是進;要保護干部同人民的積極性,不要在他們的頭上潑冷水,等等#65377;隨著形勢的發展,毛澤東才對反冒進的做法提出批評,認為反冒進是方針性的錯誤#65377;1958年1月11日至22日,毛澤東主持召開的南寧會議,把批評反冒進推向了高潮#65377;在印發的作為被批評的反冒進的3件材料中,就有1956年6月20日的《人民日報》社論#65377;在這次會議的第一天晚上,毛澤東就尖銳地批評了這篇社論#65377;他說,這篇社論既要反右傾保守,又要反急躁冒進,好像有理三扁擔,無理扁擔三,實際重點是反冒進的#65377;對于社論中引用《<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序言》的幾句話來說明反冒進,他認為“是用毛澤東來反對毛澤東”#65377;他還在這篇社論上批注:“庸俗辯證法”,“庸俗馬克思主義”,“尖銳地針對我”#65377;的確,社論稿送毛澤東審閱前,陸定一修改時在“農村的掃盲工作也是突出的例子”這句話中的“也是”后面,加“急躁冒進的”5個字所“突出”的掃盲工作,和送審后胡喬木補充的幾個急躁冒進的例子中所列舉的雙輪雙鏵犁在南方許多地方大量積壓這件事,都直接涉及毛澤東親自主持制定的《農業發展綱要(草案)》#65377;可見,毛澤東當時并非沒有看這篇社論,或許如薄一波所說,“當時他的注意力集中在國際上發生的波匈事件和對斯大林的評價問題上,對反冒進采取了保留態度”#65377;“不看了”,不過是不同意見的含蓄的表達#6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