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青少年時期,大都有過英雄情結#65377;那些從小人書上看到的或從老人那里聽來的英雄故事,總讓人如醉如癡#65377;不管古代的還是現代的,不管神話的還是人間的,凡叱咤風云#65380;呼風喚雨的英雄豪杰,一概羨慕得五體投地#65377;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個人對英雄的認同開始有了個性化的選擇#65377;我在青少年時代最仰慕的英雄有兩個:一個是岳飛,另一個是楊靖宇#65377;那時候開始懂事了,知道國人最痛恨的就是那些帽子上掛個小耳朵的侵華日本鬼子#65377;看到楊靖宇身披大衣,腳蹬靴子,在同鬼子交戰的時候,手起槍響,彈無虛發,別提多么痛快過癮了#65377;當他陷入重圍,孤身奮戰,終因寡不敵眾,最后像一棵大樹轟然倒下時,捶胸頓足,欲哭無淚#65377;這本連環畫我保存了若干年,而那幅畫面則會在我心中永遠保存#65377;
23歲離開家鄉,告別母親與妻兒,再也未回來
從鄭州向南200多公里,有一座千年古城,是確山縣城的所在地#65377;距縣城12公里,有一個小村,叫李灣#65377;1905年2月13日,楊靖宇就出生在這里#65377;
在楊靖宇5歲的時候,父親病故#65377;7歲的時候,母親把他送到本村的一所私塾學校#65377;教書的先生劉景臣看著這個聰慧的孩子很是喜歡,便給他正式取名馬尚德,字驥生,寓意為將來能有大的出息#65377;
1923年8月,楊靖宇考入設在開封的河南省立第一工業學校#65377;在這里,他結識了已是中共黨員的賀光吾等一批進步教師#65377;在他們的指導下,楊靖宇初步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積極探求救民救國的革命道理#65377;1926年秋,楊靖宇加入共青團#65377;
1926年,為迎接北伐軍入豫,楊靖宇奉黨團組織的命令,回到家鄉確山縣,開展農民運動#65377;
1927年4月4日,楊靖宇等人成功領導了確山暴動#65377;5月,楊靖宇加入共產黨#65377;
1927年6月,為慶祝北伐軍攻克鄭州#65380;開封,確山縣臨時治安委員會召開萬人大會#65377;楊靖宇揮毫題寫了對聯:“慶今日克復鄭汴澄清黃河水,祝他年直搗幽燕掃盡長城灰#65377;”
大革命失敗后,國民黨反動派瘋狂屠殺共產黨人,全國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65377;反動武裝攻占確山后,楊靖宇等確山暴動領導人被迫撤出縣城,努力恢復農協,部署開展新的斗爭#65377;
11月1日,楊靖宇領導確山農民武裝舉行了劉店秋收起義,以進攻劉店的一個民團為目標,打出了共產黨的旗幟,在河南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經過兩個小時的英勇戰斗,劉店秋收起義取得勝利#65377;
1929年6月,楊靖宇被黨組織派往上海學習#65377;
此前的1922年,剛滿17歲的楊靖宇,在家人的撮合下,與農村姑娘郭蓮結婚,以后又有了一雙兒女#65377;這個家庭在當時人們的眼里算是美滿的#65377;如果楊靖宇就此安于經營,謀份職業,侍奉老母,關愛妻子,應當會是不錯的境況#65377;然而,在楊靖宇心里,還裝著其他事情,還有更多的家庭,還有更大的事業#65377;他不能也無法沉湎在已有的這種幸福里#65377;他走了,毅然決然地走了#65377;1928年3月27日,楊靖宇最后一次回鄉看望母親與妻兒,從此一別再也沒有回過家#65377;走的時候,兒子兩歲,女兒出生才五天#65377;
離家前,楊靖宇留給家人一張照片,那還是他在開封讀書時拍攝的#65377;為了把這張照片保存好,妻子把它縫在女兒的棉襖里,并囑咐兒子和女兒,長大了,拿著相片去找爹#65377;后來,女兒一直把棉襖穿在身上,也把父親貼在心上,躲過了敵人的多次搜捕,把照片保留了下來#65377;
1929年7月,楊靖宇在上海學習結束之后,被中央派到東北工作#65377;當時,他24歲#65377;在撫順街頭,一個礦工模樣的英俊青年,自稱張貫一,山東曹州人,是來這里混飯的#65377;自他來了之后,撫順的黨組織和工會組織迅速發展壯大,工人運動很快開展起來#65377;
由于叛徒告密,1929年8月30日,楊靖宇在歡樂園福合客棧被捕,《奉天每日新聞》大肆渲染捕到“共產黨之首魁”#65377;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楊靖宇被黨組織營救出獄#65377;1932年1月,楊靖宇擔任東北反日總會黨團書記兼哈爾濱市道外區委書記,后擔任中共哈爾濱市委第一任書記#65377;
日本侵占東北后,東北各階層愛國群眾自發組織起來,在白山黑水#65380;松遼沿岸同日本侵略者展開武裝斗爭#65377;一時烈火遍地,風起云涌#65377;1932年東北義勇軍全盛時期,總兵力曾達30多萬人,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65377;但后來由于遭到日軍的連續“圍剿”,加上軍事素質不高,缺乏集中統一指揮,力量分散,東北義勇軍相繼失敗#65377;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成為東北抗日的主要力量#65377;
1932年11月,楊靖宇以中共滿洲省委特派員的身份來到南滿#65377;他先是幾經周折,在樺甸縣常山屯找到了磐石工農反日義勇軍,然后把隊伍帶到了蜂蜜頂子,召開會議#65377;
會議決定將磐石工農反日義勇軍更名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南滿游擊隊#65377;后來,楊靖宇征得上級同意,決定留在這支部隊,任游擊隊代理政委,并將來東北時的化名張貫一正式改為楊靖宇#65377;
從此,楊靖宇這個名字就和東北抗日緊緊聯系在一起,成為東北抗日力量的象征,成為東北抗戰的一面旗幟#65377;
滿天星,數不清,東邊道,出英雄#65377;抗日英雄無其數,楊靖宇數第一名
1933年9月18日,按照中共滿洲省委的指示,南滿游擊隊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第一師#65377;楊靖宇任師長兼政委,全師共300人#65377;
為進一步擴大游擊區域,聯合更多的抗日武裝,1933年10月,楊靖宇率部分隊伍從玻璃河套的生財溝出發,向輝發江以南挺進#65377;
楊靖宇率部隊渡過輝發江后,連戰連捷,聲威遠震#65377;巴黎出版的《救國時報》載文報道:“第一軍屢敗日偽軍,弄得日偽軍一聞人民革命軍之名,便戰戰兢兢,心膽俱寒#65377;”
1934年2月21日,在臨江縣三岔子城墻砬子街,楊靖宇主持召開了南滿17支抗日義勇軍聯合會議#65377;會議正式決定成立抗日聯軍總指揮部,楊靖宇任總指揮#65377;
1934年11月7日,在臨江縣八道江板石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成立,楊靖宇任軍長兼政委#65377;
1935年10月上旬,以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為主體,聯合其他武裝,整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65377;10月中旬,楊靖宇任軍長兼政委#65377;1936年7月,抗聯第一軍與活動在東滿的抗聯第二軍又合編為東北抗聯第一路軍#65377;楊靖宇任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委,王德泰任副總司令#65377;南滿#65380;東滿黨組織合并組成中共南滿省委,魏拯民任省委書記#65377;
到1936年底,抗聯第一路軍已達6000余人,活動區域也擴大到近20個縣#65377;
當時的民謠唱道:滿天星,數不清,東邊道,出英雄#65377;抗日英雄無其數,楊靖宇數第一名#65377;
楊靖宇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一整套游擊戰術#65377;巴黎出版的《救國時報》登載文章稱楊靖宇是“東三省第一個執行游擊戰術的人”#65377;
英雄不僅令百姓景仰,也令對手折服#65377;1936年9月18日的巴黎《救國時報》曾載文報道:“偽軍中最兇悍之邵本良吃了多次敗仗后嘆曰:我邵本良一生也夠鬼了,但楊司令比我更厲害#65377;又曰:我的兵打‘胡子’,一個能打十個,打人民革命軍就不行了,十個打一個還打不過#65377;”
楊靖宇及其代表的東北抗戰,得到了黨中央的極大關注和充分肯定#65377;1934年1月,中華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在瑞金召開#65377;楊靖宇雖未參加這次大會,但仍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65377;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了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65377;毛澤東高度評價了楊靖宇和他所領導的抗聯對全國抗日所作出的巨大貢獻#65377;11月5日,全會專門給東北抗聯發去致敬電:
東北抗日聯軍楊司令靖宇轉東北抗日聯軍的長官們#65380;兵士們#65380;政治工作員們:
我們代表中國共產黨全體黨員及共產黨所領導下的抗日軍隊與游擊隊,向淪陷在敵人統治下已七年多的東北同胞們,在冰天雪地與敵周旋七年多的不怕困苦艱難奮斗之模范的東北抗日軍隊,表示最深刻的同情,并向你們致最崇高的民族革命敬禮!東北抗日聯軍及一切抗日義勇軍萬歲#65377;
1945年4月23日,中共七大在延安勝利召開#65377;為召開七大,中共中央作了充分的準備#65377;早在1937年12月,便成立了準備委員會,楊靖宇是25名準備委員會委員之一#65377;可當中共七大召開時,楊靖宇已經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65377;
關東軍規定:若同時遇到楊靖宇和其他抗聯部隊,專打楊靖宇,不打其他抗聯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國進入全面抗戰時期#65377;
楊靖宇率抗聯第一路軍與周保中#65380;李兆麟領導的抗聯第二路軍和第三路軍主動出擊,給侵華日軍以沉重打擊#65377;據不完全統計,1937年至1938年,東北抗聯共殲滅日偽軍2.5萬人#65377;
日本帝國主義一直把東北作為征服中國的戰略基地#65377;東北抗聯的存在,像插在日偽心臟的一把尖刀,令他們不安,也令他們瘋狂#65377;他們不惜一切代價,發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圍攻#65377;
為了徹底圍困#65380;扼殺抗聯部隊,關東軍可謂費盡了心機#65377;他們規定,凡是以經費#65380;槍彈#65380;糧食#65380;服裝#65380;醫藥等物資供給抗聯或代為采購者,一律以“通匪”論處,并且株連親友#65380;鄰里#65377;為了分割#65380;包圍抗聯,日偽大量增修警備道路,增設電話線,在“集團部落”間開辟快速通道,以便集結力量機動作戰#65377;
由于敵人的嚴酷封鎖,抗聯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65377;為了保存實力,儲藏糧食#65380;衣物和武器等物資,抗聯戰士在深山密林中易守難攻的地方修建秘營#65377;1936年至1938年,敵人集結重兵,接連三次實施秋冬季“大討伐”,企圖借助冰雪嚴寒,消滅抗聯#65377;楊靖宇率領戰士們時聚時散,避實擊虛,巧妙應戰,依托秘營的掩護,沖破了敵人的多次“圍剿”#65377;
在軍事討伐的同時,日偽當局開始實施“思想戰”#65380;“宣撫戰”#65377;敵人以遍布全東北的憲兵特務網為基礎,采取收買漢奸#65380;政治誘降#65380;組建叛徒武裝等方式,對抗聯進行分化瓦解,對支援抗聯的群眾進行血腥屠殺,起到了軍事“圍剿”所起不到的作用#65377;
為了應對不斷惡化的形勢,堅持抗戰,1938年8月中旬,中共南滿省委#65380;抗聯第一路軍主要領導楊靖宇#65380;魏拯民等在輯安老嶺召開緊急會議,改編一路軍,把一#65380;二軍統編為三個方面軍#65380;一個總部警衛旅,實行分區作戰#65377;
日本關東軍司令部當年的《治安肅正要綱》特別提出:“對于捕殺匪首楊靖宇等須全力以赴#65377;”其行動策略是:同時遇到抗聯和抗日山林隊,專打抗聯,不打山林隊;若是同時遇到楊靖宇和其他抗聯部隊,專打楊靖宇,不打其他抗聯#65377;
最殘酷的戰斗就在1939年嚴冬展開#65377;抗聯將士在饑寒交迫#65380;武器彈藥極端匱乏的情況下,與敵人苦苦周旋#65377;必需的糧食#65380;彈藥和服裝,都要經過激烈的戰斗,用生命和鮮血去換取#65377;部隊不斷減員#65377;
1939年11月,楊靖宇率領司令部直屬部隊400多人從樺甸進入濛江#65377;
面對幾十倍于己的敵人,楊靖宇部不僅與上級黨組織失去了聯系,也與抗聯的大部隊失去了聯系,陷于孤軍奮戰的境地#65377;莽莽林海雪原,零下三四十度,滴水成冰,寒氣逼人,部隊的供給根本無法保證,衣不避寒,食不果腹,部隊傷亡減員嚴重#65377;與敵人的先進裝備相比,他們的武器顯得寒酸和可憐#65377;更為可恨的是中國人中的極少數敗類,厚顏無恥地充當了日本侵略者的走狗,為楊靖宇部與敵人的周旋增加了難度#65377;少數意志薄弱的抗聯隊員,悄悄地消失了,有的甚至叛變了革命#65377;敵人揚言,要把楊靖宇的部隊逼到荒無人煙的深山老林里去,困也要把他們困死#65377;
從1940年1月9日到1月30日,21天的時間內,楊靖宇率部隊與敵人作戰14次#65377;經過兩次大的分兵和戰斗減員,楊靖宇所率隊伍已不足100人#65377;1940年1月21日,軍部警衛旅一團參謀丁守龍被捕叛變;2月1日,司令部特衛排長張秀峰攜武器#65380;密件#65380;現金投敵叛變,進一步暴露了楊靖宇的行蹤#65377;日軍急忙調動大隊人馬圍攻楊靖宇#65377;
楊靖宇率部與大批敵人連續戰斗,傷亡較大,到2月12日,楊靖宇身邊僅剩下六名戰士#65377;
2月15日,在敵偵察機引導下,地面敵人開始對楊靖宇進行搜索#65377;為了保護同志,楊靖宇再次分兵,讓四名傷員往回走,避開敵人#65377;自己僅帶朱文范#65380;聶東華兩個警衛員在密林中繼續前行,吸引追兵#65377;
楊靖宇讓朱文范#65380;聶東華外出尋找食物,自己孤身一人與600多追兵戰斗,敵人在楊靖宇槍下一死六傷#65377;楊靖宇左臂負傷#65377;敵人沿著楊靖宇的血跡追擊,到第二天上午,600多追兵只剩下50多個人,也沒有追上楊靖宇#65377;
此時,敵人已部署重兵將濛江縣各村通道和山岔路口全部封鎖,并嚴令上山打柴的農民不許帶午飯#65377;2月18日,警衛員朱文范#65380;聶東華在購買食物時與追捕的敵人遭遇犧牲#65377;
2月22日晚,農歷正月十五,楊靖宇在距濛江縣城西南六公里的保安村三道崴子度過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個夜晚#65377;
2月23日上午,楊靖宇在三道崴子遇到四個砍柴的農民,請他們幫忙買食物和一雙棉鞋#65377;其中偽牌長趙廷喜回村遇到特務盤問后告密#65377;
下午3時50分,敵人在三道崴子包圍了楊靖宇#65377;
此時的楊靖宇,已數日粒米未進,再加重感冒和臂傷,身體十分虛弱,但仍鎮定自若#65377;面對敵人勸降的聒噪,他咬著牙,倚著身旁一棵大樹,舉起雙槍,向敵人射去一顆顆仇恨的子彈#65377;
下午4時30分,楊靖宇身中數彈,倒了下去#65377;
將軍年僅35歲#65377;
第二天,日本侵略者割下了將軍不屈的頭顱,并殘暴地剖開了將軍的肚子,想知道是什么力量支撐著楊靖宇戰勝嚴寒和饑餓,頑強地戰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結果發現楊靖宇的胃里沒有一粒糧食,只有未消化的草根#65380;樹皮#65380;棉絮#65377;在場的敵人都驚呆了#65377;
英雄去了#65377;他走得從容,走得偉岸,走得壯烈#65377;
英雄去了#65377;但人民記著他,祖國記著他,大地記著他#65377;
1946年2月14日,濛江縣民主政府召開全縣群眾大會,為紀念楊靖宇的偉大功績,將濛江縣改名為靖宇縣#6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