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國土面積僅兩個半臺北市大、國民平均所得卻幾乎是臺灣兩倍的新加坡,剛滿三年半,李顯龍顯得愈來愈駕輕就熟。55歲、身高一米八二的李顯龍,鬢角微白,身材修長、手掌碩大、手指修長而冰涼,那是1992年罹患淋巴癌治愈后,刻意調整以避免上火的體質。
他的辦公桌正前方墻壁上掛著一行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他說:“這是我的治國座右銘,因為新加坡是小國家,我們必須很勤儉。”
一再強調新加坡的小,凸顯出小國必須時時居安思危才能生存的挑戰,這幾乎已成為新加坡歷任總理最嫻熟的政治修辭了。李顯龍的華文底子好,在回答記者詢問,新加坡財政部監督的淡馬錫控股集團,為何一定要有高獲利,他甚至用“這是新加坡幾十年努力辛辛苦苦存下來的,用完了就沒有了,這筆錢,其實是棺材本”的強烈形容詞,令人聽聞后,印象極為深刻。
在公開場合,李顯龍經常帶著陽光般的燦爛笑容,永遠讓人覺得窩心。“代表,你好!”臺灣駐新加坡代表處代表胡為真,最難忘上任第一次見面時,李顯龍真誠地用力握手,和那一口字正腔圓的華語。
2004年起,第二代政治家李顯龍執政后,新加坡突然又引起世界矚目,經濟連續三年高度增長,2006年的經濟成長甚至達到7.7%,擺脫陰霾。
“新世代政治”象征意味濃厚的這張亮麗的經濟成績單,得來不易。自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到2003年沙斯的這段期間,新加坡經濟一直處于起起伏伏,中間甚至出現過兩年的負增長(1997年和2001年),這對獨立后曾維持長達30年的高度增長,并于1996年達到高峰的新加坡,實在是一大難關。
就任為新加坡第三任總理之后,看得出李顯龍企圖心旺盛,并對財經議題頻頻出招:
第一步,他所采取的策略是:“走出中南半島,迎接大東亞。”直屬他監督(李顯龍兼任財政部長)的淡馬錫控股集團,在亞洲攻城略地——淡馬錫集團控股下的32家公司,就有9家是最近三年買進的。其中,以收購大中華地區的金融機構特別令人矚目。淡馬錫收購的中國銀行5%,中國建設銀行和臺灣的玉山金控各6%,另外它也是韓國第三大金融業者,HANA金控集團10%股權的股東,又買了印度ICICI銀行。
第二步,它打破許多傳統禁忌以發展經濟。李顯龍服役時期的同事、現任外交部長楊榮文,三年前提出包含賭場的綜合娛樂區計劃,一度引起反對。但李顯龍仍宣布在濱海灣和圣淘沙島,成立兩個各造價新臺幣1000億元以上的綜合度假勝地 (Integrated Resorts)。
第三步,他接續前總理吳作棟的多年努力,全部完成了四座新生水計劃(NEWater)的回收用水廠,解決了困擾新加坡多年的民生用水問題,更讓原本缺水的新加坡可以到世界去推廣污水處理與海水淡化技術。而背后更重要的政治意義,就是向還有60年國際水供協定的馬來西亞宣示:新加坡的水漲價與否,不是任由馬來西亞可以片面決定的,同時新加坡在水供方面已經可以自給自足。雖然目前,新加坡的居民飲用水,仍有七成來自馬來西亞,新生水多半用在裕廊工業區等工業用水。
第四步,他要讓新加坡變成亞洲的瑞士,為剛崛起的亞洲新富階級提供財富管理服務。擁有哈佛大學公共行政碩士、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士(數學、電腦雙主修,獲得當年劍橋第一等榮譽學位)的優秀背景,李顯龍卻一開始就在財經議題嶄露頭角。
他重視經濟,從1997年被前總理吳作棟任命為金融管理局的主席開始。當時他的改革方向有兩個重點:第一,修法大力推動資產管理條例,讓歐美的財富管理、私人銀行等專做金字塔頂端的金融業者,可以在新加坡營業,開始分食原本由瑞士一枝獨秀的市場。第二,放寬對新加坡幣的管制,讓新加坡幣得以國際化。這個政策讓個人和銀行都可以更自由地依照市場做出決定。一旦新幣無障礙地和全球外匯交易市場互動,新幣迅速成為國際金融界的寵兒,不過新加坡政府并未刻意加速國際化過程。
今天新加坡以蕞爾小島,居然可以排在紐約、倫敦之后,成為世界第三大的外匯交易中心,李顯龍厥功甚偉。果然,在他掌舵下,新加坡2006年全年經濟成長率高達7.7%,整體進出口貿易額激增13%,達8100億新元,新加坡的房市狂漲,圣淘沙的豪宅喊出千萬新元(約650萬美元)的天價,在2006年9月份經濟季度調整的整體失業率降到2.7%,比2003年最差時期的4%少了1.3%。
(原載臺灣《遠見》雜志)
(責任編輯/覃福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