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封面文章,我們重點探討大學董事會制度。
高校也引入董事會了,這是好事。問題是,我們的高校在引入高校董事會制度時,沒能擺脫“文字游戲”和制度篡改。高校董事會在其間也成為一個被利用的概念。
華北電力大學在2003年自稱成立首家國內公立高校董事會,同時招納包括國家電網公司、中國華電集團公司、中國國電集團公司等多家大型電力企業作為其董事單位。和國內其他公立大學董事會的虛體性質略有不同,華北電力大學董事會以其《章程》顯示自己是一個集出資權、決策建議權、項目管理權為一身的實實在在的“治理機構”。但2006年11月,華北電力大學董事會終于改換外衣,正式成立華北電力大學理事會,以理事會代替董事會,作為校企雙方合作的新平臺,并稱此為董事會的延續和深入。這是董事會制度在國內大學的普遍現狀,有人認為這是國內大學建立董事會制度的時機尚未成熟。
自1898年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京師大學堂誕生至今,中國的大學教育已經走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歷史。然而中國大學發展到今天,我們很難說這是一個線性發展的過程,甚至不能說今天的大學比19世紀剛創立的大學堂優秀多少。如果非要說優秀,或許我們可以列舉,教學樓多了,設施完善了,學生規模擴大了,師資力量雄厚了,學科也比最初的高校不知道多出了多少倍。
僅僅對大學質量進行諸如此類的縱向對比并沒有實質上的意義。大學的目的是教書育人,對社會提供知識支持和有用人才。我們要問,這個目的在大學的過去和今天各自相對的歷史條件下是否都有所實現?并各自實現了多少?縱向比較,為了促成這樣的目的,大學體制完善了多少?橫向比較,我們的大學又有哪些缺憾?所以,我們要重點探討大學董事會制度。
探討董事會制度在大學體制的可行性,首先還是要關注現有的大學體制。作為制度的一個層次,要講大學體制,就要先明了制度是什么?戰國時商鞅等所著《商君書》中說:“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國務不可不謹也,事本不可不摶也。制度時,則國俗可化而民從制;治法明,則官無邪;國務壹,則民應用;事本摶,則民喜歡而樂戰。”制度是為了實現某種目的而制定的,可以規范人們的行為、規避人為障礙的一些規則。如果一種制度,激勵的是實現一己私利而非預設的目標,則在特定的領域里,所形成的體制就會成為大染缸。
實際上,現有大學體制導致的正是這樣一種狀況。各種約束機制的欠缺,使得大學治理很容易成為一言堂,或導致利益群體的形成。而大學官本位盛行,讓人擔心象牙塔是否會轟然倒塌。
不完善的體制導致官本位泛濫,官本位泛濫再次造成體制被架空,如此形成惡性循環。國內大學在快速擴張其硬實力的同時,沒有專注于自身體制的完善。客觀上,行政治校造成大學自主改造的能力欠缺;主觀上,大學仍舊沒有對自身體制改革達成共識。
如此發展下來,中國的大學形成了一種怪誕的現象——攤子越來越大,其中亂象叢生,危機重重。主要表現就是大學與真實的有意義的社會需求脫節,與人民大眾的基本訴求脫節,官僚化、教育腐敗、學術造假等等怪現象盛行。
大學怪象依舊在延續,大學脫離社會需求的道路也越走越遠,這種狀塊急需改變。我們認為,盡早建立真正意義上的有效的大學董事會,對于構建出真正能為國家提供自主創新能力、能提升我國國際競爭能力、能為民族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符合社會發展要求和人民希望的大學將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但是,董事會制度不能變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