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經商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近幾年,淘寶網、校園網BBS、學校跳蚤市場、寢室上門推銷,處處可見大學經商一族的身影。更有部分大學生開起了實體店,做起了真正的小老板。

經商讓不少大學生提前享受到了創業的快樂和艱辛,但同時,許多問題和矛盾以及隨之而來的議論也浮出水面。經商是否會影響學業?大學生經商,到底是創業還是不務正業?
大學生經商 蔚然已成風
“跳蚤市場”,大約可以算得上是高校經商族的最早啟蒙地。據了解,國內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跳蚤市場,多由學校社團組織,學生自發參與,在周末定期或不定期舉辦。這種以物物交易或錢物交易為交換方式的舊貨交易方式最早被引入高校,本意是為了提高以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為主的物品的利用價值。但很快,這種原始的動因發生了商品化的改變。
很多大學里的跳蚤市場是這樣的,這里人來人往,非常熱鬧,學生老板與學生顧客在攤位上展開了交易。很多學生都在市場上開設了簡單的攤位,書籍、生活用品、服裝、毛絨玩具……出售的產品不一而足,而且不少還出現了專業化的分工,商品也不都是舊物。
在浙江某高校的跳蚤市場里,記者見到了大四學生王超和他同學開設的攤位。王超的攤位以銷售二手書為主,除了專業書籍,還有不少課外閱讀書籍以及各類雜志,種類非常豐富。王超告訴記者,自己和同學已經是第三次在跳蚤市場上擺攤了。在擺攤前一個星期,他們會挨個寢室上門收購二手書籍,然后再到跳蚤市場上賣給有需要的同學,從中賺取差價。“專業書籍一般來說賣的比較好,很多大一大二的學生都會來買,甚至還有跟我們預定和讓我們代為收購的。”王超的同學小龔說。
不過隨著網絡應用的廣泛普及,“跳蚤市場”已不是最受追捧的經營方式了。越來越多大學生選擇把經商平臺搬上了網絡,當起了真正意義上的老板。浙江大學BBScc98的代理專區就是一個學生自主經營的網絡平臺。從電腦、洗衣機、手機到化妝品、衣物飾品、運動器械,再到零食、手工藝品、打折書籍,種類五花八門,貨物應有盡有。大學生經商族在網絡平臺上打起了沒有硝煙的商戰,比質量、比信譽、比服務。很多網店除了提供送貨上門服務以外,還推出會員制度、節假日打折等優惠措施,吸引顧客。
網名為“堇泰瀾”的浙江大學大三學生小史在cc98上開了一家化妝品店,主要經營The Face Shop、VOV、嬋真、蘭芝等韓國化妝品牌。“經營這家網店已經一年多了,我的貨源很好,和外面韓國品牌化妝品實體店的貨源是一樣的,商品質量有保證。”小史告訴記者,“我自己所在校區是當天送貨,比較近的西溪、玉泉校區隔天送貨,比較遠的像華家池校區會隔個幾天,但肯定在一星期內送到。”
相比成本較低的網絡店鋪,一些有經濟實力的學生則在現實世界里開起了實體店。如浙江大學商務管理專業朱晟同學就和浙江工業大學的同學合資,在杭州熙高數碼城開起了一家電腦店。“我以前就與熙高的幾家電腦店有生意往來,我幫他們拉學生客戶。后來有了基本資金,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搭檔,就開了家實體店。我主要負責聯系貨源和市場營銷。”朱晟說。
幾人歡喜幾人愁
絕大多數經商族表示,自己創業的動機不外有二,一是市場商機的誘惑和吸引,二是對就業前景的困惑和茫然。許多大學生表示,希望通過經商這一途徑提前鍛煉自己接觸社會、融入社會的能力,當然獲利也是重要的目的。據了解,在大學生經商族中,也不乏因為家庭條件困難,希望通過自己的勞動所得減輕家里負擔的同學。
王超告訴記者,在跳蚤市場上賣二手書收入甚微,“半天時間下來,也就百來塊錢。主要是服務同學,自己覺得也挺充實的。談不上賺錢,最多完了我們幾個人出去搓一頓,就是圖個大家都開心。”
“我是網上經營,一般是有同學訂貨以后我才去拿貨,不存在貨物囤積的風險。現在韓妝在學生中的銷量很好,特別是換季的時候生意最好。,現在。我每個月大概能收益800-900元吧,基本解決了自己的生活費”,小史表示會將網店繼續開下去,“我覺得這也是進入社會前的一種實戰演練吧,挺鍛煉人的。”
但并不是每一個經商族都能夠獲利。因為缺乏資金、經驗、時間和法律知識,很多大學生經商族都遭遇過碰壁或被欺騙的慘痛經歷。虧錢不說,精神上也遭受了嚴重的打擊和傷害。
說起經商,杭州師范大學的葉劍同學是一肚子苦水。不久前,他和幾個同學思量著做手機生意。因為進價便宜,他們幾乎把所有流動資金都投了進去,買了30部同一型號的手機。但是在他們付完錢拿貨后才發現,手機都是假的。“找經銷商,對方不承認;找消協,消協說這種事不好管;再找到工商部門,又說沒有正規發票(只有收據)管不了。眼看2萬多元‘打漂’了,心里別提有多難受了,我們幾個人一個月都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吃虧或經營失敗的不止葉劍一人。在天涯論壇上,一位網名為“玉林”的大學生與網友分享了他的一段失敗創業經歷。“去年,我曾經開過茶樓。因為有自己和朋友的投資在里面,我就讀不下去書了,只要有空就往茶樓跑。我忽而是領班,忽而是招待,忽而是采購,一路忙下來,精疲力盡。有時早上起不了床,就讓同學代請個假,說感冒不能上課了。我們都是學生,一方面誰都在操心經營,另一方面又都受學業的牽制。結果兩頭忙,可兩頭又都顧不上,還把自己弄得特別累。我就這樣挺著、熬著。大三期末考試時,我有兩門不及格。這下,我挺不住了,一場病毒性肺炎,我被送進了醫院。”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勸誡大學生,不要看著別人賺錢眼熱,學生的本業是學習,荒廢了學業,弄垮了身體,即便賺到了錢,也得不償失。
創業還是不務正業?
大學校園里的商風彌漫,引發了學校和家長的擔心,同時也在校園里和社會上引起了激烈討論。
有人認為,大學生經商有利于大學生養成節儉的好習慣、正確認識社會、增長才干,增強就業能力和準確確立職業意向。浙江工業大學團委甑老師認為,大學生經商有利于大學生創業,“從經商開始然后創業再到立業,我們學校是有這樣的成功例子的。只要不荒廢學業,我覺得大學生經商還是值得鼓勵的。”據了解,早在幾年前,浙工大團委就發出了鼓勵學生創業尤其是運用所學知識創業的號召。學校甚至專門辟出一塊場地,長期免費提供給學生,扶持和鼓勵學生成立公司自主創業。
浙江大學中文系資深教授黃健老師不反對學生經商,但他認為,大學生在經商前應該明白一個道理——成功來自于夢想加努力,信心是最可靠的本錢。生意本來就是有賺有虧,在不順利時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大學生應在經商過程中培養商人的心理品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應從自身情況出發,從自己熟悉的行當做起;先經營小本生意,積累經驗;要細心尋找空檔,瞄準時機做生意;如果缺乏原始資金,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確定投入,切忌大量貸款。
但也有不少人對大學生經商持堅決反對意見。他們當中絕大多數人認為,學生的任務就是學習,經商會擠占大學生的時間,使他們無法集中精力學習,也會導致他們和周圍同學交流減少,不利于個人成長。而且由于大學生們社會經驗和閱歷不足,與復雜的社會人群打交道,很容易被騙或沾染上不良社會習氣。
學生家長夏女士告訴記者:“一個聰明的人知道在合適的時間做適合的事情。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去經商,肯定會分散注意力,不是顧此失彼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不要為了那么幾塊錢忽略了學習,不然吃虧的肯定是自己。”
對此,也有專家給出了更為中肯的意見和建議。“對這個問題要區別看待,不能一刀切。”復旦大學學生工作部部長夏科家老師表示,如專業是經濟、金融類的學生,經商對他們來說是學以致用,是一種實踐。但大學生要在保證完成學業和遵守校規校紀的前提下去經商,千萬不能因為經商荒廢學業,否則就是得不償失。對那些確有經濟壓力的學生來說,最好是參加一些學校開展的勤工助學活動。如學校里的學生超市、書報亭、咖啡室等勤工助學實體,這些收入所得應該可以應付貧困生的日常開銷。這樣自食其力既能鍛煉自己的能力,又能減輕家庭負擔,也是學校倡導和鼓勵的。
編輯觀點:
大學生創業,早已不是一個新鮮話題。本刊也一直在關注大學生創業的動向,就在今年第9期,本刊還曾做過《大學生創業正當時》的專題策劃。而本刊去年第4期則有兩篇關于大學生創業的報道。
與本文不同的是,那兩篇報道的主人公創業得更徹底。面對外面的繁華世界,他們干脆停了學業,休學創業且都最得了階段性的成功。一個是從浙江工商大學食品工程專業休學創業的王康存,2000年他休學后創辦了一家網絡公司,此后的幾年開始專注于中國汽車售后零部件流通市場,致力構建行業最大的一站式產品搜索交易平臺(www.sinopart.com.cn),并無意中成為浙江高校休學創業第一人。
去年同期報道的另一個休學創業的是清華大學學生徐樂,為了創業,他休學了兩年,直到去年才順利完成學業,他除了與他的同學們同時拿到了清華大學的畢業文憑,還收獲了有房有車的富足生活。而他創辦的試用網(www.itry.cn)也成為國內最大的免費樣品發放和領取平臺,是企業新品上市最經濟快捷的推廣方式之一。
所以,大學生創業并不因為其身份的特殊而受到市場的特別關照,該成功的會成功,該失敗的也一定會失敗,那么,我們惟有用一顆平常心來看待。
畢竟,思想不能禁錮,潮流不可阻擋。■
編輯:蘇坤樹E-mail:sks0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