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1893—1988),廣西桂林人,原名煥鼎,字壽銘#65380;蕭名#65380;漱溟,后以其字行世,是中國現代思想家和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因為1953年與毛澤東公開“爭論”而為人熟知,他對建國后一個時期內開展的階級斗爭并不完全贊同,對“文化大革命”以及后期開展的“批孔運動”更是明確表示反對。
“四人幫”發起“批林批孔”運動
1970年,中央決定籌備召開第四屆全國人大會議,以使國家政治生活走上正軌。但在1970年夏季召開的籌備四屆人大的廬山會議上,林彪集團卻搞突然襲擊,鼓吹“天才論”,主張設國家主席,用毛澤東當時的話說就是:“大有炸平廬山,停止地球轉動之勢。”毛澤東在廬山會議上寫了《我的一點意見》,粉碎了林彪集團的陰謀。1971年9月,林彪策劃暗殺毛澤東的陰謀敗露,乘三叉戟飛機出逃,摔死在溫都爾汗。
在調查林彪集團的反革命罪行時,工作人員在林彪所住的北京毛家灣1號的臥室里,查到了許多林彪親筆寫的條幅,其中有許多孔子說的話?!八娜藥汀北憬桀}發揮,說林彪的思想和孔子一脈相承,是繼承了孔子的衣缽,決定把“批林”和“批孔”聯系起來,目的是繼續批林彪的極“右”,把矛頭指向老干部。在他們的建議下,毛澤東也同意搞“批林批孔”。于是,在“四人幫”的鼓噪下,一場“批林批孔”運動在全國展開了。
梁漱溟因發表不同觀點引人注目
在林彪事件沒有發生之前的1970年,全國政協在組織討論國家《憲法》草案時,梁漱溟就對在《憲法》中寫上林彪是接班人的條文,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認為,任何國家的憲法,都不能把誰是接班人寫上,這不符合國家憲法的精神。梁漱溟當時提出這樣的意見時,受到了批判,他的意見沒有被接受。后來四屆人大會議沒開成,討論國家《憲法》草案自然也流產了。
林彪事件發生后,梁漱溟當時所提的意見,被許多人認為是有先見之明的。梁漱溟本人倒不這么看,他認為自己只是經過認真思考后,按照國家憲法的精神提出的。但不管怎么說,他當時能夠提出這個意見,總不能算錯誤的。因此,在“批林批孔”運動一開始,梁漱溟就因以前提出過反對林彪的意見而引人注目。
另外一個原因,是梁漱溟對孔子和儒學素有研究,“四人幫”及其親信一直把他看作是現代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因此,他們把眼睛緊緊盯住梁漱溟,想在“批林批孔”運動中整一整他。“批林批孔”運動是1973年10月在全國展開的。當時,已經恢復“學習”權利的在京全國政協委員和各民主黨派#65380;工商聯成員也被組織起來,開展“批林批孔”運動。為了組織好政協委員們參加運動,還成立了全國政協“臨時學習領導小組”,領導政協的“批林批孔”運動。這個領導小組要求,全國政協委員和民主黨派人士都必須參加學習。學習期間,除了學習上邊指定的中央文件以及報紙上的社論#65380;文章外,還要談自己的學習體會。
在學習中,參加者都不得不表態“擁護”“批林批孔”運動,違心地說自己受到了孔子學說的毒害,狠批“孔老二”,然后硬把孔孟之道和林彪的罪行聯系在一起。
梁漱溟卻與眾不同,他在“批林批孔”學習會上不發言#65380;不表態,因此在參加學習的政協委員和知名人士中特別引人注目。“四人幫”的親信發現了梁漱溟的態度與眾不同,就自然地把他所在的學習小組——政協直屬組,當成重點組,要針對梁漱溟開展一場斗爭。
他們把梁漱溟所在的政協直屬組當作重點,自然有他們的道理。第一,梁漱溟是對孔子和儒家哲學素有研究的著名學者,用當時的話說,是一位老牌的“一貫尊孔”派。第二,梁漱溟在任何學習會上都獨立思考,說出的話也與眾不同,從不隨波逐流。
一開始,梁漱溟在學習會上不發言時,他們做了兩種估計:一種是梁先生也隨大流,表態支持“批孔”,如果這樣的話,就證明梁先生從一個老“尊孔”派變為新“批孔”派,他們就可以大做宣傳了;另一種是梁先生反對“批孔”,如果他那樣做,他們就把梁漱溟當作“反面教材”,來個“批林批孔又批梁”。他們預想:第一種的可能性很小,第二種的可能性非常大。實際上,他們就等著抓住梁漱溟的把柄。
當時,參加政協學習會的許多人也十分希望能聽到梁漱溟與眾不同的聲音。因為他們“批孔”確實是違心的,在當時的政治形勢下,不表態支持“批林批孔”是不行的,而且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大家都說同樣的話,已經膩味了,對于讀文件#65380;讀社論和文章,對于“四人幫”那種強加于人#65380;無限上綱的做法,大家內心十分反感。他們自己不敢公開唱反調,卻特別希望梁漱溟這個敢于直言的人唱點反調,說一點與“四人幫”的親信們不同的話。于是,大家便心照不宣地把眼光投放到梁漱溟身上,但愿他能一如既往地直言,說一說他們想說又不敢說的話。
“四人幫”的親信逼梁漱溟開口
梁漱溟似乎看出了不同的人的不同心情,但他就是不講話,一如既往地保持沉默。“四人幫”當時十分注意政協的學習情況,他們在聽匯報時,得知梁漱溟不講話,便猜出他心中有不同意見。而“四人幫”的親信們為了邀功,開始主動挑釁,逼迫梁漱溟開口講話。
一天,全國政協學習小組正在學習,外面傳來消息說,首都體育館開了一個大會,動員“批林批孔”,江青在大會上發表了講話,她在動員“批林批孔”#65380;“評法批儒”時,也批判了梁漱溟,并說了這樣的話:“梁漱溟何許人也。”
江青此言一出,手下人立即緊緊跟上,沒過幾天工夫,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就有人貼大字報,攻擊梁漱溟。后來,又有上邊傳下來的江青講話的錄音帶。這個錄音帶中,江青確實攻擊了梁漱溟。于是,參加全國政協學習組的人對梁漱溟的下一步舉動就更加注意了。
梁漱溟顯然知道了這一情況,但他假裝不知道,還是不講話,一直保持沉默,這種情況持續了一個多月。梁漱溟為什么保持沉默?事過多年之后,他說出了其中原委。他說:“那時候,江青打著‘批林批孔’的旗號,其實另有所圖,她點了我的名,我腦子被弄得稀里糊涂,搞不清是咋回事。我只是認真地讀報#65380;聽文件,感到都是同一個聲調,同一個‘立論’——那就是對孔子百分之一百的否定,并把林彪的所作所為歸罪于孔孟之道。我對此不能茍同,心里一直在否定。但我認識到這是一場政治運動,既然弄不清來龍去脈,還是靜觀為好。不料想保持沉默也不行,非逼得我開口不可,爾后引出了好一番周折。”
其實,梁漱溟一言不發,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的親屬#65380;朋友們勸他不要發言,也不要發表文章,以免引火燒身。梁漱溟為了不讓親屬和朋友為自己操心,答應了他們。
但是,“四人幫”不允許梁漱溟保持這種態度,他們非要逼迫他講話。當時,梁漱溟所在小組的20多個人都發言了,都表態擁護“批林批孔”,只有梁漱溟依舊保持沉默。但是,他們也不敢直接逼梁漱溟發言,因為在政協學習會上,發言是自由的,可以表態,也可以不發言,不好硬逼。但他們可以在會議上“動員”,這時便有人在“動員”時,不點名地對梁漱溟發出警告說:“對重大政治問題保持沉默本身就是一種態度,這里邊有感情問題#65380;立場問題。”盡管這樣“動員”,還上綱上線地說梁漱溟不發言就是立場問題#65380;是感情問題,但梁漱溟仍然不發言。
這時,有人使出了激將法,在會上指名道姓地說:“前幾天北京大學某教授公開在報上發表文章,由一貫尊孔而轉變為支持批孔,影響全國,群眾歡迎。據悉,某教授‘五四’時代在北大哲學系還是一名學生,而梁先生那時已經在北大講壇上講授印度哲學和儒家哲學了。時至今日,如果梁先生也向某教授學習,公開表態支持批孔,影響將會更大,大家都會歡迎你的轉變?!?/p>
此人的激將法果然有一點效果,梁漱溟聽他這樣講后,直搖頭,不禁脫口而出:“某教授的文章我拜讀過了,我與他相熟,前不久還見著他呢,我懷疑文章所說的是不是他內心要說的真話?!?/p>
梁漱溟的話音剛落,有人馬上反擊,聲色俱厲地說:“你有什么根據懷疑別人?就憑這句話,你對當前的運動持什么態度,已經暴露無遺了。如何端正態度,在你自己,我奉勸梁先生不要再一次作運動的對立面了?!绷菏橹皇切α艘恍?,沒有再說什么。
這次會后,梁漱溟提筆給北大某教授寫了一封信,信中說:作為一位有信譽的學者,長期從事儒家學說研究,不應該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可能是因為梁漱溟的這封信也被“四人幫”手下的人知道了,從此對梁先生的追逼就更緊了。
在他們的催逼之下,梁漱溟只好搞一個簡單表態。這個表態,確實是唱了“四人幫”的反調。
催逼之下梁漱溟簡單表態
上次學習會上有人直接“警告”梁漱溟后,他仍然不打算與他們形成正面沖突。經過認真思考后,他寫了一個簡單的便條,決定在會上念一念,算是自己的表態。1973年12月14日的學習會上,梁漱溟把自己寫好的便條帶在身上,學習會開始后,好多人發言完畢,小組召集人把目光盯在梁漱溟身上,催促他也“談一談”。這時,梁漱溟才從容地拿出那張事先寫好的便條,當場念道:
“此時此地我沒有好多話可說,這里是政協學習會?!钦?,必須以當前的政治為重;‘協’是協商#65380;協調,必須把一些不盡相同的思想#65380;意見求得其協調若一,因為我們都是從四面八方來的人,原不是一回事。怎樣求得協和#65380;協調呢?那就是要求同存異。毛主席多次說過,允許保留不同意見,我對當前的‘批林批孔’運動持保留態度。至于如何評價孔子,我有話要說,我準備專門寫篇文章,但我的文章不能公開,怕有礙于當前的運動。我的苦衷是,我很不同意時下流行的批孔意見,而我的親屬#65380;友人都力勸我不要說話,文章不發表#65380;不公開,我無奈答應了他們。眼下我能說的就是這些?!?/p>
梁漱溟的這個發言雖然簡短,雖然是念便條上的字,但已經十分明確地表示出他反對“批林批孔”運動,特別是“批孔”。
梁漱溟的意見已經明確了,對會場所有的人是一個不小的震動。在這種大的政治運動中,在這種政治形勢下,他竟然敢于公開提出反對“批林批孔”,好心的人都為他捏了一把汗,而處心積慮要抓梁漱溟把柄的人則暗自得意,覺得這下可抓到把柄了,可以開始批梁了。因此,梁的話音剛落,馬上就有人抓住他說的“我準備專門寫文章,但我的文章不能公開發表”的話引誘他:“有話就擺到桌面上來說嘛,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陰謀詭計,怕什么?”
梁漱溟一生光明正大,一貫反對搞陰謀詭計,此時有人反倒給他扣上了“陰謀詭計”的帽子,這對梁漱溟是個極大的侮辱,也是一個很大的刺激。但他忍了下來,努力堅持不公開發表自己的觀點,所以他退了一步,說:“我的文章太長,要在會上講,會占各位許多寶貴時間,還是寫完后交給領導參閱更好,不必公開?!钡?,主持會議的人卻窮追不舍,非要逼梁漱溟發言,緊逼一步說:“講與不講,由你自己定,但時間長沒關系,聽聽你的高見,我們愿意奉陪?!?/p>
話講到這個份上,梁漱溟已經沒有退路了。既然非要他講出自己的觀點,不講就是搞陰謀詭計,講得長了也愿意奉陪,那么梁漱溟只好答應做準備,下一次會上講。
梁漱溟發言反對“批孔”
這次學習會后,梁漱溟回去認真地做了準備,他把自己自從“批林批孔”開始以來的思考進行了系統整理,寫出了一個長篇發言稿。
下一個學習會,是在1974年2月22日開的。這次來參加會議的人很齊,大體是為了聽一聽梁漱溟到底講什么,而“四人幫”的親信們也十分重視這次會議,專門安排人作記錄。
會議開始時,他們便以十分嚴肅的氣氛來對待這次會議,但梁漱溟卻顯得很輕松。這一天,他穿得很整潔,人也很有精神,帶著一個大皮包,里面裝著預先準備好的發言稿#65380;參考書#65380;筆記本。
會議開始,他就站起來表示自己要發言,主持者立即同意。梁漱溟很從容地先從皮包里把講稿#65380;參考書#65380;筆記本一件件取出,擺在會議室的茶幾上。那年梁漱溟已經81歲了,雖然他身體很好,但畢竟是個老人了,出于客氣,會議主持者請他坐下講。梁先生有禮貌地擺擺手,表示自己就站著講。
他仿佛像從前在北京大學課堂里講佛學一樣,慢條斯理地講了起來。他講話邏輯性很強,一環扣一環,在場的人鴉雀無聲地聽著,連咳嗽的聲音都很少,許多人在筆記本上不停地記著。
梁漱溟的發言,主題是疾呼孔子有功有過,不可全盤否定。這次學習會上,梁漱溟一個人就講了半天,還沒有講完就到中午了,會議不得不暫時中止。由于梁先生沒有講完,主持者不得不說等下次學習會上讓梁先生接著講。
梁漱溟在政協學習會上作長篇發言反對批孔,半天沒講完的消息,立即在全國政協傳開了。其他學習組的人知道了,全國政協機關知道了,不久全北京文化界許多人都知道了。聽了全國政協的匯報,上邊自然也知道了。但當時各方面還來不及作出反應,也就沒有阻止梁先生下一次發言。
2月25日,政協繼續開學習會,主持者照上次說的,讓梁漱溟繼續講。梁先生接著上次的發言,又講了一個半天。這兩個半天,梁先生講的話,內容很豐富,但集中于如何評價孔子,共有數萬字。后來,會議安排的記錄者汪東林先生將其內容整理了出來,并且公開發表了一些重要內容。
梁漱溟在長篇發言中,還用了差不多兩個小時的時間,旁征博引#65380;頗為詳細地論述了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有沒有經歷過典型的奴隸制度的問題。梁的結論是:中國沒有經歷過像歐洲古羅馬#65380;古希臘那樣的典型的奴隸制社會,中國從原始社會以后一開始就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初具封建宗法制度的社會,中國有為數有限的家奴而沒有成群專事生產的奴隸;西周是封建社會,殷商也是封建社會,只是其完善的程度不同而已。梁漱溟說,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并不只是他一個人,他認為這是學術問題,應當允許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
說到此,梁漱溟的話鋒一轉:
“如今批判‘克己復禮’一詞最時行,殊不知許多解釋是經不起推敲的。‘克己’且不說了,單說這‘復禮’之‘禮’吧。既然中國并沒有典型的奴隸社會,那么這‘禮’又怎能是指奴隸主之‘禮’呢?至于林彪寫‘克己復禮’這張條幅,據說還在臥室掛了起來,究竟他為什么這么做,他的‘己’和‘禮’又何所指?我看除了問他自己,別人難以解釋?!?/p>
梁漱溟遭到批判卻心態平靜
在全國性的“批林批孔”運動中,梁漱溟竟然講出這樣一通話,自然避免不了挨批。果然,在梁漱溟發言之后不久,全國政協就展開了對他的批判,先是在全國政協出現了一些大字報,公開指責梁漱溟,后來又出現一些大標語,有的大標語很是扎眼:
“梁漱溟是孔老二的孝子賢孫!”
“梁漱溟對抗‘批林批孔’運動罪責難逃!”
在政協學習會議上,這些大標語也作為一些人的口號喊了出來,政協學習會轉而展開了以批梁為主的學習階段。在批判中,許多人講不出多少道理,就來了個“老賬新賬一起算”,把梁漱溟搞鄉村建設的事情提了出來,把搞和平建國的事提了出來,把1953年與毛澤東爭論的事情提了出來,就是沒有人提他在1970年討論《憲法》草案時反對把林彪接班人地位寫進《憲法》一事。
對于“老賬新賬一起算”,梁漱溟早有了思想準備,對于許多人批判他的發言,他坦然對待。他知道,這是一場全國性的政治運動,是有組織的,既然如此,難免有人安排大家在會上做表態性發言,然后推舉代表,到大會去做批判發言,一時間,是搞得十分熱鬧的。因此,梁漱溟十分沉靜,他只把自己當作觀眾,在臺下一坐,聽著別人批判他的發言,就好像聽著與自己無關的事情一樣。會議休息時,梁漱溟走出會場,到外面一小片空地上打起太極拳。他的這種沉穩心態,使許多人暗中敬佩。
倒是被安排的發言者,顯得十分忙亂。他們按照上邊的要求寫好發言稿后,上臺違心地宣讀,這是十分難受的,因此大家從心里不愿意去接這個差事。在后來的一系列批判會上,有些民主黨派學習組你推我#65380;我推你,誰都不愿意上臺讀批判梁漱溟的發言,最后只得由上邊裁決,指定某人為發言人。
梁漱溟始終保持一種沉穩的姿態,使會議主持者也難為情了,于是他們又組織人對梁漱溟進行具體追問,最讓追問者自鳴得意的是:“你反對‘批林批孔’,你是不是反對批林彪?”本來,“四人幫”是把“批林批孔”聯系在一起的,如果梁漱溟不能作出合情合理的解答,他們就會給梁漱溟扣上一個反對批判林彪的政治大帽子。
既然逼到這個份上,梁漱溟也就不能不回答了。他回答說:“林彪沒有路線,他是一個鬼,沒有人格,夠不上做一個人!”
梁漱溟接著說:“‘批孔’是從‘批林’引起的,這從字面上我理解。我的態度是不‘批孔’,但‘批林’。不過我之‘批林’,有些不同于眾人之說,講出來怕與諸位不合拍,會產生新的麻煩,能暫容我不說更妥#65380;更好?!?/p>
梁漱溟本來是想作出簡單解釋之后,也就不再講下去了。但他既然亮明自己關于“只批林,不批孔”的觀點,并且提出自己的“批林”與眾不同,那么就避免不了被人窮追下去。于是,有人就緊緊追問道:“你的觀點是什么,你就全部講出來,不把話全部講出來,是過不了關的?!边@樣,迫使梁漱溟不得不把自己的觀點講出來了。
梁漱溟說:“我的觀點,一是林彪沒有路線,批林就是批他不是人,是個鬼!二是劉少奇#65380;彭德懷有路線,他們有自己為國家#65380;民族前途設想的公開主張,他們的錯誤只是所見不同或所見不對。”
盡管梁漱溟把自己的道理講得入情入理,但在當時的政治形勢下,他竟然敢于這樣公開反對“批林批孔”,就是一個很大的政治問題了,在全國像梁漱溟這樣公開反對一個大政治運動的人,恐怕是極少極少的。因此,“四人幫”抓住梁漱溟,對他展開批判就不奇怪了。梁漱溟的發言和他后來解釋的許多話,被他們斷章取義,拿來任意發揮,上綱上線,進行批判。這種批判還不斷升級,開始時還限于梁漱溟所在的20多人的政協直屬學習組,后來便上升為一兩百人參加的聯組批判會,以加大“批林批孔又批梁”的作戰威力。
梁漱溟說:“匹夫不可奪志!”
梁漱溟本人并不想把這種批判持續下去。他知道,自己的發言實際上是逼迫的產物,可也確實是自己想要說的話,但他仍然迫切希望能盡快結束這場對自己的批判。他當然是不怕批判的,這是他的品格。但是,他不希望這件事擴大,以至于影響大局,也不希望與勉強上臺作批判的發言者傷了和氣。出于這種想法,在批判展開之后不久,他便主動檢查自己的初衷和效果問題。
1974年3月8日,梁漱溟在小組會上作了檢查。負責記錄的汪東林記下了梁漱溟下面這些話:“最近我大膽狂妄地放言高論起來,我原說文章寫出后亦不公開拿出來?!圆还_’的話說了多次,就是怕公開出來不合適。第一怕文章內容上的學術分析研究,遠離了當前的政治運動,文不切題;第二怕有礙于當前的政治運動,沒料到不拿出來的東西,竟然拿出來其中一部分,很有礙的一部分,自己違背了初心,忘記了自己的政治任務。這錯誤不怪自己怪誰?又犯了老毛病,個人英雄主義,好勝#65380;逞強。錯誤是我的錯誤,罪過是我的罪過,一切我應擔當?!薄坝腥私o我貼大字報,自是應有之舉,會上同仁責斥我#65380;駁斥我,全是理所當然。這種駁斥#65380;責斥與其少不如多,與其輕不如重。如果平淡輕松,則不帶勁,那倒不好?!痢痢廖瘑T說,不要再稱我什么‘梁老’#65380;‘梁先生’了,真是快人快語,痛快人說痛快話。有聲有色,會上的氣氛才像個樣兒,所以上次臨散會,他話沒講完,主持會議的于老(樹德)說下次接著講,我也站起來應聲說‘下次再講吧!’我心里此時沒有我,只有共同的政治立場和任務,可惜我不能經常這樣無我——如果我那樣高明,也就不會有今天的錯誤了。”
1974年3月11日,梁漱溟又在學習會上檢查自己說:“我的長篇發言遠離了當前‘批林批孔’的政治運動,有礙于當前群眾的‘批孔’,錯誤是嚴重的。本學習組同仁對我的一切斗爭都是理所當然,我不應再訴說什么。再說話,便是錯上加錯,我只有靜聽的義務了?!?/p>
但是,梁漱溟對于自己的觀點是決不改變的,是堅持到底的。這樣,盡管他一再檢查自己發言的初衷#65380;態度#65380;個人英雄主義#65380;逞強等,但他只要不認為自己的觀點是錯誤的,不說假話,想結束這場批判,也是不可能的。結果,他越解釋,別人抓他的把柄就越多,批判會反而增加了更多的新內容,有人還特別抓住他對待“批林批孔”運動的態度問題。
面對“四人幫”親信始終抓住不放,面對他們的窮追不舍,梁漱溟知道自己怎么檢查也沒有用了,他橫下一條心,不再說話了。從1974年3月中旬以后,他就不說話了,但他堅持每會必到,洗耳恭聽。在長達半年的時間內,批判會開了幾十次。只是在眾人一再追問他對待批判林彪的態度時,他才斷斷續續地講了前邊摘錄的汪東林先生整理并發表的那些話。
批判梁漱溟,他卻不說話,這使得批判者們也感到沒有什么意思,加上天氣太熱,大家也厭倦了開大會。于是,到1974年9月下旬,大家就結束了聯組批判會,又回到各自的小組去。在結束聯組批判#65380;回到小組的第一天會議上,主持人問梁漱溟對大家批判他有什么感想,梁先生并不回答,主持人一而再地問。不料,梁先生竟脫口說出下面的話: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
這句話顯然激怒了會議主持人和一些積極分子。主持者問:“你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梁先生朗聲解釋道:“我認為,孔子本身不是宗教,也不要人信仰他,他只是要人相信自己的理性。我只是相信自己的理性,而不輕易去相信別的什么,別的人可能對我有啟發,但也還只是啟發我的理性。歸根結底,我還是按我的理性而言而動。因為一定要我說話,再三問我,我才說了‘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的老話。吐露出來,是受壓力的人說的話,不是在得勢的人說的話?!シ颉褪仟毴恕獋€,無權無勢。他的最后一著只是堅信他自己的‘志’。什么都可以奪掉他,但就是這個‘志’沒法奪掉,就是把他這個人消滅掉,也無法奪掉!”
梁漱溟在說這段話時,小組會場一片寂靜,大家都在認真地聽。梁先生說完這些話后,半晌無人說話,也許人們都在思考梁先生話中的真意,也許大家也在反思自己這一段時間以來的言行。只有少數幾個人站起來嚷道:“梁漱溟是茅坑里的石頭又臭又硬。”但這些話毫無力量,也沒有多少人應和。
梁漱溟在全國政協學習會上的發言無疑每次都報告給了上邊,但上邊一直沒有什么處理意見。就在結束聯組會議轉為小組會議幾天后,上邊傳下話來說:梁漱溟不可改悔,不必和他糾纏,不要“轉移了大方向”。隨著這句話的傳來,對梁漱溟的批判也就收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