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要說的,可不是癡迷于神仙鬼怪的迷信,而是用制謎手法巧妙構思的信件。筆者業余喜歡猜制燈謎,周末閑暇時與幾位文友品茶話謎,竟聊出一些古今燈謎與通信的軼聞,特意花些工夫進行了校勘和整理,權作“茶料”以饗讀者。
燈謎是咱們中國的特產,自古以來有人利用燈謎令人費解、保密性強等特點,用之于秘密通信。早在唐代,武則天當上女皇時,朝中就有人用燈謎進行秘密通信。當時,裴炎、徐敬業等不少官員反對武則天,他們在暗中聯絡時就用到了燈謎。有一天,中書舍人裴炎在給徐敬業的密信上寫了“青鵝”(注:繁體字)兩個字,后來密信被查獲,武則天這位頗有才氣的女皇運用燈謎的拆字法,識破了謎信的謎底是“十二月我自與”。原來,這是一封互通起事日期的“謎信”。
用謎語報信,在歷史上大有其例。清代,盧見曾(1690—1768),字抱孫,號雅雨。任兩淮鹽運史時,廣交賓朋,義結豪杰,揮霍無度。漸漸地,他財力不濟,最后虧空甚多。乾隆得到舉報,決定對其抄家處罰,沒收其全部資財。當時盧見曾的親家紀曉嵐正在朝廷當侍讀學士,私下聽說此事后,想趕快通知盧家,使之有所準備,但又不敢直接寫信或傳話過去,因為哪怕有片言只語落在官府手里,也有可能橫遭大禍。
紀曉嵐想出了一個錦囊妙計。他取了一點食鹽和茶葉,然后把這些東西裝進一個空白信封里,用漿糊封住,里外沒寫一個字,急遣一心腹仆人夤夜趕往盧府送信。盧見曾接到送來的信后,拆開一看,卻不見一字,惟有少許茶葉和鹽。他先是驚愕不解,繼而揣測良久,終于悟出親家“謎信”的謎底:“鹽案虧空查(茶)封。”于是急忙將家財轉匿他處。待到朝廷查抄時,家中資財已寥寥無幾,找不到重要證據了。原來,這是紀曉嵐妙用“物謎”通風報信,以茶代“查”,意即“茶(查)鹽(鹽賬)空(虧空)”。對這件事,《清朝野史大觀·卷六》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無獨有偶,沈醉在他所著的《我這三十年》一書中,記敘被國民黨云南省政府主席兼云南綏靖公署主任、云南省保安司令盧漢的起義軍隊暫時扣押時,為通知他的好友、原《平民日報》社長丁中江逃離昆明,買通一個看守給丁中江送了一張字條。為避免露餡,沈醉的字條僅寫一句話:“請速交來人二百塊銀圓。”沈醉故意將“速”字的“束”寫得很小,而“走”字旁寫得又大又長。聰明的丁中江一看這謎一般的“速”字寫法,便心領神會,付給來人200塊銀圓后,翌日就逃之夭夭了。
利用燈謎秘密通信,從事間諜活動也屢見不鮮。最具傳奇色彩的,可能要數1982年廣東省中山縣公安局查獲的一封寄往臺灣敵特機關在港澳駐地的信函。這封信里面有五六張紙條,每張紙條上都寫有一兩句隱語。面對這些紙條,公安人員一時如墜五里云霧之中,后來慕名請到筆者的謎友、時任中山縣職工燈謎協會會長的黃潤權先生協助破案。
黃潤權接過一看,只見上面寫著:“講素絹鞋合,一絲勁力少,多多當益善”、“一歲已盡不是有大喜過……”。勤于思考的黃潤權想起傳統燈謎中的“黃絹幼婦外孫齏白”式的隱語(隱喻“絕妙好辭”4字。“黃絹”即絲色;“幼婦”即少女,“外孫”即女兒之子,“齏白”指辛辣舌頭),他順著這條思路猜出那幾句話的意思是“請給經費,年底有望”等字。黃潤權破解了謎信,使公安人員很快破了案,這件事被評為當年“中國謎壇十大新聞”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