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頓商學院
環保有助于提高企業形象
期待已久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發布報告,“明確地”論證了人為排放溫室氣體引起的全球變暖這一事實。同時,一些世界上最大的企業,包括沃爾瑪、福特汽車、通用電氣以及英國石油公司已經采用的“綠色”策略有目共睹,在其營銷及核心業務中貫徹環境保護主義。但是,“節約能源,限制污染”對于公司的贏利意味著什么?
我們認為,不論是為了做正確事情,還是為了提升企業公共形象,或是為了應對政府法規而采取的“綠色”舉措,都會使企業從中獲益。
在某種程度上,綠色策略是消費品市場上一家企業區別于其競爭對手的好方法,當你標榜你的環保策略時,這也意味著你的競爭對手并非如此。很多大公司已經穩步加大力度使環境意識融于他們的營銷及業務策略中。對于大部分企業而言,這些活動是切實的努力,而不僅僅是公關策略。
研究顯示,在競爭的市場上,一家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對于消費者而言會是其主要的特點,但它務必是一個真誠的、深入內部的企業文化要素,而不僅僅是做秀,如果能夠輕易效仿,那么也就不再是競爭優勢了。
許多企業逐漸相信,致力于解決環境問題最終將提高他們的經營業績。許多企業相信這是一個嚴肅的全球性問題,不能僅僅作為局外人旁觀,而是必須發揮領導作用。殼牌公司、英國石油公司都是能源領域的典范,通用電氣和3M公司也是很好的例子。有些企業推行綠色策略是因為它們擔心會被環保組織攻擊,這會影響他們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例如,沃爾瑪最近致力于優秀環境實踐,可能是制造社會商譽的一種嘗試,尤其是在公司由于其勞工政策遭受嚴厲譴責的時候,這對中高層購物者而言尤其重要。
不是只有沃爾瑪才希望通過綠色營銷來獲取利潤。現在,華爾街也開始以環境的角度關注企業。美國花旗集團旗下的研究機構花旗投資研究已經發表了一份120頁的報告,該報告指出了21個行業中的74家企業由于圍繞氣候變化制定策略而受益匪淺。同時,雷曼兄弟公司發表了一份題為“氣候變化對商業的作用”的報告,將全球變暖稱作“構造性力量”,類似于全球化和人口老齡化這兩大將使經濟產生變化的推動力。
另外,面對苛刻的法規,許多企業開始著手解決環境問題。企業可能會對法規做出回應,或者預見性地對未來環境政策提出建議。而其中大部分又來自穩健的商業意識。企業通過致力于改善環境認識到,企業可以得到更有效的運營。所有的污染都是浪費,而浪費是有成本的。
加州大學
中國應該買進日元嗎?
前幾日,我看到弗雷德·伯格斯滕建議中國,在對外匯儲備進行多樣化調整時,不應考慮歐元,而應買進日元,理由是,不論從中國還是從全球系統的角度來看,中國將外匯儲備轉換成以歐洲貨幣為主都將是一個錯誤。相對于美元,歐元和其他歐洲貨幣的匯率可能仍略有低估,但它們兌美元所需的大部分漲幅都已經在過去五年間實現。因此,中國外匯儲備從美元轉換成歐元將只能得到很少的系統性好處,不會給中國帶來多大的資本收益。相比之下,如果中國將數千億美元儲備轉換成日元,那將既能促進全球系統性利益,也能增加中國的國家利益。
但在我看來,這項建議顯示出對中國和日本當前貨幣政策的根本性誤解。
通過將大量美元重新投入美國債券市場,中國維持著固定的人民幣釘住美元匯率機制,從而直接操縱著人民幣匯率。中國更主要的目標是將盡可能多的出口商品銷往美國,從而在中國創造就業機會。中國的失業率仍處在非常高的水平。作為一項防御措施,日本以及中國臺灣和韓國,必須同樣操縱自己的匯率,以免失去對中國的競爭力或者讓中國搶走自己的市場份額。然而,盡管實行的是浮動匯率體制,日本卻通過人為地將短期利率保持在低水平,暗中支持有助于壓低日元匯率的所謂“套利交易”,間接實現了對匯率的操縱。
中國通過購買日元來推升日元匯率的任何嘗試,都將被日本人視為一種具有高度挑釁性的重商主義行為,因為這會增強中國從日本手中奪走美國市場份額的能力。更有可能的情形是,中國將越來越多地利用外匯儲備來購買美國公司的股票,并最終收購美國公司。控股美國公司以后,在美國公司投資于中國或向中國外包的決策問題上,中國就能取得更多的控制權。這種戰略也會加快美國對中國的技術轉讓。
伯格斯滕博士有一點確實是對的:他堅持認為,中國應讓人民幣匯率“升至一個不再需要干預的水平”。如果中國不做出這樣的政策調整,美日兩國前方的道路都將是坎坷的。
哈佛商學院
“杠桿”的雙刃劍效應
在過去兩年中,隨著更多的投資者通過借債來試圖增加其投資收益,市場已形成了龐大的流動性“工廠”。在此過程中,穩定的國際經濟環境、衍生品的廣泛使用以及較低的借貸成本,都起到了推動作用。由于總體市場杠桿作用有所增加,其對市場的影響已經遠遠抵消了美聯儲(Fed) 2004年至2006年連續17次加息的攻勢。
有一種方法可以說明這種力量正在起作用,那就是跟蹤1美元的行程,因為在投資者撤出傳統公開上市股票的投資,轉向私人股本時,他們會重新分配美元的去向。為了使解釋更為生動,讓我們關注一下在貨幣政策不變的條件下,杠桿收購基金(LBO fund)進行的“公轉私”交易。
美元的行程開始于將價值1美元的公開上市股票進行的現金清算,這些現金隨后被配置到杠桿收購基金;接下來,這筆資金進入公開市場,尋找“私有化”的公司;然后,借助債市,這筆資金提高了1美元的購買力(通常是3倍至4倍)。在交易結束時,增加了的金額最終以現金形式留在了目標公司出售方手里。
在市場內在乘數效應的驅動下,該過程導致市場杠桿水平進一步提高。這種“內源性”過程使整體經濟的資產負債規模擴大,并推動資產價格上漲。由于投資者預期具有適應性的特點,因此增強了資產價格上漲的動力。觀察到杠桿收購對目標公司股價的利好影響后,投資者開始對投資策略進行調整。他們不再被動做出反應,而是積極尋找最終可能出現在杠桿收購基金目標名單上的公司和行業,并對其重新估價。于是,對股價產生積極催化作用的因素普遍化了。
只有較高的政策利率破壞了經濟增長,縮減了投資者轉向“可選”投資渠道的資金流,擴大了債市的風險息差,加息才會中斷上述過程。否則,連續加息與市場內在流動性的增加就是步伐一致(而非相逆的),美國2004年至2006年情況就是這樣。
內在流動性從有利因素變為制約因素的時候終將到來。隨著私人股本試圖借助公開市場“退出”所持有公司的情形達到臨界點,上述轉變將在數年內自然而然地發生。
經濟基本面狀況的惡化,以及投資者的風險厭惡情緒持續升溫,可能會加速這一時機的到來。正如美國次級抵押貸款領域崩潰所表明的那樣,隨之而來的信貸收縮可能會相當嚴重。
鑒于上述因素,美國政策利率連續上調并未產生傳統模型所預測的那種影響,這并不令人奇怪。此外也可以理解的是,盡管通脹指標表明通脹有抬頭的趨勢,但決策者一直對大幅上調利率非常謹慎,唯恐引發內在流動性的急劇逆轉。展望未來,我們似乎可以合理的預期,在決策者實行持續的寬松貨幣政策之前,預計他們將需要獲得表明經濟活動明顯放緩的明確證據。
投資者該怎么辦呢?迄今為止,內在流動性的增加,使投資者因承受風險而獲得的回報,超過了基本面所能保證的水平。我們有必要謹慎地記住,在市場向下時,杠桿對投資者的放大作用,可能會和市場向上時同樣明顯。當這種情況發生時,處于最有利地位的投資者,將是那些通過適當的資產多樣化和購買保險來減少風險的投資者。
作者Mohamed El-Erian為哈佛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