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大戰略決策的質量直接決定企業的興衰成敗,企業的每一次重大變化,都是重大決策帶來的
決策無所不在。每個人無論在生活還是在工作中,無論是否意識到,無論是否出于自愿,為解決遇到的問題,都需要做出決策。
企業更是如此。遇到問題后,是否解決這個問題是決策;是看到一個解決方案就用,還是從幾個備選方案中選出一個,這也是決策;是個人決定,還是跟大家商量確定,這也是決策;選完方案后,是否把方案交給上級批準?批準后交給什么人執行?執行過程怎么監督?發現預料外問題如何調整?執行結果好時如何獎勵決策和執行者,結果不好如何問責?所有這些都是決策。
因此,所謂決策就是發現問題,拿出備選解決方案,選擇合適的解決方案,得到必要的批準,選擇合適的人執行,對執行過程做好監督和調整,對執行結果進行評價,并對執行人和決策人進行激勵問責,這樣一個完整的過程。尤其是戰略決策,不是這個過程一次循環就可以完成的,往往其中每個環節都包含著這樣的過程循環。
重大戰略決策的質量直接決定企業的興衰成敗,企業的每一次重大變化都是重大決策帶來的,聯想的發展歷程也驗證了這樣的道理。聯想1984年成立,88年啟動海外戰略,成立香港聯想,之后陸續開始生產自有品牌的板卡和整機;94年實施資本運作,推動香港聯想上市;97年整合北京聯想和香港聯想,并實施股份制改造;2000年主動應變,將聯想拆分為聯想集團和神州數碼,并成立聯想投資、弘毅投資和融科置地三家子公司,向多元化發展。這四次重大決策都有力推動了聯想的發展。回顧這23年的發展歷史,雖然我們也犯過不少錯誤,但在關鍵問題上做出了正確決策,保證聯想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但是,很多曾經優秀的企業都在決策上出現問題,對企業發展產生嚴重影響,說明能夠長期做出正確決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怎么才能保證長期做出正確決策呢?
這就需要靠決策機制來起作用,今天我們在討論戰略決策時,重點談談對決策機制的理解。我們認為決策機制:
第一,要明確決策主體,即明確誰來決策和決策人的職責。
在政企分開、兩權分離的現代公司,根據《公司法》等法律規定,公司有權決策的人包括股東、董事、公司管理層、各部門管理層等幾層人。
股東推動公司治理,明確股東、董事會、管理層的分工定位,對涉及到股份變動、業務發展方向的決策進行審批。
董事會要做好戰略決策的審批、監督決策執行、激勵問責管理層。
管理層要做好公司業務發展戰略決策,報董事會和股東審批,接受董事會的監督、評價和激勵問責。
由此股東、董事會、管理層形成了“縱向審批橫向監督”的關系。在公司內部,每個層級的決策人也同樣處于經上級授予決策權力、決策權受到監督、決策結果要接受審批或者備案這種組織關系中。
對自己決策權力范圍內的決策負責,并不等于可以個人決策,更不是可以代替上級或下級決策,而是要分清楚哪些決策是需要自己做后經過上級審批的?哪些決策是下級制定交自己審批的?哪些是自己可以決策的?要做到決策不越位也不缺位。
第二,要明確決策的內容,其核心是決策的目標體系、決策需要解決的問題、解決方案及審批。
目標是決策的出發點,企業總要擁有一個由財務指標和重點工作指標構成的完整目標體系,財務指標以凈資產回報率為龍頭,分解為凈利率、資產周轉率和財務杠桿,進而牽引出收入、毛利、費用、息稅、欠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應付周轉率、資產負債率等指標;重點工作指標則以階段性里程碑設置為主。當執行結果較大偏離規劃目標時,就預示著企業出現了問題。
企業決策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我們著重講對公司影響最大的戰略決策。戰略決策通常要解決三類問題,一是企業盈利模式不變的情況下,老業務增長受限的問題;二是現有盈利模式、產品價值受到挑戰,或新盈利模式的業務還未實現盈利,這是創新中的問題;三是基礎管理跟不上業務發展需要的問題。
解決方案的制定必須考慮到如何執行,完整的解決方案要涵蓋每個執行環節的分解方案。我們認為解決方案包括:選擇領軍人物(班子)、調整組織結構方案、資源配置方案、實施方案、監督方案、決策調整方案、激勵問責方案,缺一不可。重大決策必須經過審批才能執行,審批有四個標準:首先看決策受益人是誰,我們要求把股東利益放在第一位,同時兼顧企業相關利益者;其次看決策是否遵照流程制定?還要看選擇的機會與公司的能力、資源是否匹配;最后看方案的可執行性。
第三,決策執行、監督和調整。
決策執行有三個核心內容:宣貫決策,實施決策和培訓指導。
宣貫決策是為了統一思想統一步調,不僅要宣貫總戰略,還要宣貫業務分戰略、管理戰略和執行流程,促進全公司有組織地實施解決方案。
培訓指導是決策實施的保障。
監督的作用體現在決策的每個環節都有體現:方案制定過程、方案執行過程、方案調整、對執行結果的評價監督等,要求每項工作都要按照既定方案運轉。許多企業雖然做出了很好的決策,但因為疏于監督而未能達到目的。
決策調整也是必要的,執行過程中,環境與方案設想不一致時,就應按照事先制定的調整方案,及時對責任人、資源配備、執行策略和步驟做出調整。很多企業沒有事先規定好決策調整的條件,導致中途隨意調整,決策失去了嚴肅性,結果更是難以控制,最后連責任都無法追究。
第四,決策的激勵問責。
首先要建立自上而下的激勵問責組織體系;其次要為每人建立KPI考核指標和重點工作里程碑指標,并確定考核標準;然后實施考核,把結果跟每個人的激勵問責掛鉤。
另外要有支持激勵問責工作的工具,包括考核信息的傳遞系統,有財務數據儲存和分析功能的數據庫,能把執行結果轉換成獎懲結果的數學模型。
第五,決策的支持系統。
不管個人決策還是集體決策,都要從經驗決策走向科學決策,所以要做到信息對稱,充分共享;要有科學的信息分析方法,有共同遵守的決策流程和方法論;還要求決策參與人要有“全局觀”;這些要落實,只靠最高負責人很難解決,必須有隊伍和工具的支撐。
一支專門的決策支持隊伍很重要。制定決策時,它組織信息收集和分析,組織項目討論,歸納決策結論;決策執行時,它又是管理層的助手,協調各部門,保障戰略執行。
除了人員的支持,許多企業依靠決策工具來提高決策質量。通過建立在ERP基礎上的決策信息支持系統,各級決策人都能隨時得到經營的動態信息,為決策提供依據。
第六,保證正確決策的方法論。
方法論是決策機制的基礎,體現在決策的每個環節:如何分配決策主體的權力范圍和責任?如何制定決策目標?如何分析問題?如何制定解決方案?如何實施、監督調整、激勵問責?如何建立決策支持系統?等等。限于篇幅,具體的方法論,我們以后另行磋商。
這六個部分綜合起來,就形成了決策機制全景圖:
決策機制就是這樣給予人決策的舞臺,它鼓勵、要求、幫助決策人積極參與到決策過程的每個環節,吸引他們努力做出正確決策。
沒有決策機制,我們也可能在一時一事上正確決策,但難以保證長期正確決策,要辦成一家上規模的公司,一家百年老店,必須有科學的決策機制保駕護航!
作者為聯想控股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神州數碼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志勤美集科技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