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次分配中達到公平和效率的統一,把二次分配作為補充手段,解決初次分配可能會遺留的一點問題
我們如何真正地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呢?我們現在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二次分配注重公平。既然強調民生,強調和諧,那么我們就要更加注重二次分配的公平問題,政府在這方面要發揮更重要的作用。通過二次分配來解決初次分配沒有解決的問題,這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不能在一次分配上達到公平與效率的統一,而寄希望于二次分配,我個人認為,這很可能會事倍功半,甚至事與愿違。
我的觀點是,在一次分配中達到公平和效率的統一,把二次分配作為補充手段,解決初次分配可能會遺留的一點問題。我想強調一下,我不是完全反對二次分配?,F在的分配制度是初次分配重視效率,也就是說,可以不照顧公平,然后二次分配再來解決公平的問題,我覺得這不是好辦法,可能會事與愿違。但是如果要在一次分配中達到公平和效率的統一,會不會像我們平常講的,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會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首先來看一下,什么叫“初次分配達到公平和效率的統一”。我個人的看法是,經濟增長要快,收入水平要不斷提高,這一點很重要,沒有效率是不行的。經過28年的快速增長,我們去年的人均收入達到2050美元,但只有美國的4%-5%,還處于較低的水平,因此仍然要注重效率,加快經濟增長。一方面,經濟增長要快;另一方面,在經濟快速增長的過程中,窮人收入的增長速度要高于富人,這樣就達到了所謂的公平與效率的統一。有沒有這樣一條道路呢?其實我們從1988年就開始講這個問題,到現在已經講了二十幾年了。就是按照比較優勢來發展經濟,進行產業、產品和技術的選擇,如果在每個發展階段都按照比較優勢來選擇的話,我們就能夠在保證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使得收入分配狀況不斷改善,也能兼顧到科學發展觀所提出的五個統籌。
按照比較優勢來發展經濟,可以實現公平和效率的統一。要素稟賦結構在不斷升級和變化,勞動力密集和資本密集都是相對的概念,而且各個地區的情況也存在很大差異,沿海的上海、深圳,和內地的安徽、江西、湖南、湖北,以及西部的新疆、寧夏、甘肅,情況都不一樣。如何按照比較優勢發展呢?
從企業家角度來看,他們不關心比較優勢,而是關心利潤,利潤決定于產品的價格和要素的價格。按照比較優勢來發展,它其實并不是指哪個產業符合比較優勢,而是要有一個非常完善的價格體系。這個價格體系能夠充分、靈活地反映要素稟賦結構中各種要素的相對稀缺程度,如果某種要素相對豐富,它的價格就相對較低,如果某種要素相對稀缺,它的價格就會相對較高。如果某種要素的積累速度快于其他要素,從相對稀缺轉為相對豐富,那么它的價格就會從相對較高變成相對較低。如果有這樣一個價格體系在發揮作用的話,企業家在市場競爭中為了追求利潤就要降低成本,就會充分利用相對便宜的要素。因此,建立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體系是非常重要的。按照比較優勢來發展,資本會快速積累,逐漸從相對稀缺變成相對豐富,然后進行產品和技術的升級,從勞動力密集升級到資本密集、技術密集。
我們的改革就是要建立一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正是因為按照比較優勢來發展經濟,我們才能維持長達二十幾年的快速增長。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們完全違反了比較優勢,發展了一些資本、技術密集型的產業,為了把這些產業建立起來,政府人為地壓低各種要素的價格,造成資本相對短缺,然后通過行政手段把短缺的資本配置到優先發展的產業。1978年以后,我們進行了漸進式的改革,對于沒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給予一定的保護和補貼,放開了過去那些被壓抑的符合比較優勢的產業,因而一方面維持了穩定,另一方面也取得經濟的快速增長。我們現在是世界上第三大貿易國,出口產品主要是勞動力密集型,但是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資本快速積累,出口產品的資本含量、技術含量不斷提升,這也是按照比較優勢發展的必經階段。
但是,漸進式改革也遺留了一些問題。我們還沒有建立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體系,政府對資源配置還有一些干預,這是過去為了保護和補貼不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而遺留下來的問題。
一次分配并沒有解決公平的問題,這是改革不完善造成的,是沒有按照比較優勢去發展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夠完善這些改革,其實可以實現一次分配達到公平和效率的統一,剩下的一些市場不完善、信息不對稱、規模經濟的問題,以及喪失就業能力的人群和鰥寡孤獨者等,可以通過二次分配來解決。

如何以一次分配實現公平和效率的統一呢?我想談幾個方面:
第一,深化市場經濟改革,最重要的是改善金融結構。在市場經濟中,資金和勞動力相結合才能形成生產力,我們現在有競爭力的行業絕大多數還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包括制造業、服務業。我們的第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從前年的40%下降到去年的39.5%,就是因為沒有資金的支持,農村里的大量小農戶也得不到資金的支持,想發展現代農業也發展不起來。其他國家的銀行體系都是由小而大形成的,在經濟發展初期,勞動力密集居主導地位,金融體系中的中小銀行為當地的中小企業提供服務;隨著經濟的發展,資本不斷深化,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大銀行和股票市場應運而生。但是我們的改革開放是從上而下的,一開始就建立了很多大型國有企業,同時建立了為大企業服務的大型國有銀行和股票市場,但是并沒有能夠滿足中小企業和農戶的資金需求的中小金融機構。所以,我們首先要“補課”,鼓勵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現在政府開始允許設立地區性、以滿足農村農戶金融需要的小型鄉村銀行,我覺得這是很大的進步。但是,在政策設計上我覺得還有一些問題。首先,門檻很低,資本金達到50萬就可以開辦;其次,“必須與一家現有商業銀行合資,而且商業銀行要占20%的股權”的要求很難實現。當然,銀行是一個很特殊的行業,經營有風險,做出這樣的規定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正因為商業銀行不愿意到農村去,所以農戶才借不到錢,你讓他出資20%,他會有這個積極性嗎?對于銀行業這個特殊行業而言,我覺得應該做到兩點:一是高門檻,門檻可以定得高一點,至少要達到1000萬,甚至5000萬的資本金,要有相當規模的資產作為抵押;二是嚴監管。
第二,提高資源稅(費)。前面我提到,我們現在石油的稅費大概只占石油價格的1.8%,在美國,地面石油稅費占其價格的12%,海上石油是16%,差距非常大。另外,從量計征要改成從價計征,當價格上漲到一定程度以后要征收暴利稅,使收益更合理。但是,現在的政策設計有一個難點,即原來的國有礦產企業有很大的社會負擔,我們通過壓低資源稅(費)對這些企業進行補償,但是現在出現了很多非國有的礦產企業,它們沒有這種社會負擔。因此,我們要剝離現有的國有礦產企業的社會負擔,通過社會保障體系來解決它的負擔問題,然后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來征收資源稅。
第三,加強對壟斷行業的監管,在能源性行業引入競爭。香港在電信業引入競爭之后,價格下降了很多,利潤也沒那么高了。在不宜引入競爭的行業,比如電力,政府要加強行業監管,屬于國家的利益應該交給國家。在行政審批上,現在有《行政審批法》,這方面要透明化,這是改善執行的問題。
如果在這幾個方面能夠做好的話,我們基本上在初次分配實現公平和效率的統一,因為建立了完善的市場體系之后,城鄉、地區的收入差距就能逐步縮小,流動性過剩問題也能夠解決。造成現在流動性過剩的主要原因是小企業借不到錢,大企業的錢很多,很多項目有保有壓,不允許發展,這才造成流動性過剩。如果我們現在有大量的中小銀行,能夠滿足中小企業和農村的貸款需要,我相信就不會出現流動性過剩,收入分配就會公平,消費傾向就會提高,而投資的沖動會下降。
如果按照比較優勢來發展,符合比較優勢的產業發展出口,不符合比較優勢的產業就進口,國內、國際市場就能得到較好的均衡。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具有競爭力,政府不用過多地保護和補貼,尋租行為減少,社會風氣得到改善。當然,政府并不是沒有職能了。就中國政府而言,既要發揮一般市場經濟國家的職能,也要發揮轉型中的發展中國家的職能。
首先,政府對教育要負起責任。如果按照比較優勢來發展,產業結構升級、技術結構升級的速度會很快,像東亞經濟通過一兩代人就從一個很窮的農業經濟變成一個現代化經濟,人均收入接近發達國家水平。為了適應產業結構升級、技術結構升級的需要,我們必須培養出一大批能夠把握市場變動的技術工人和管理人員,這就需要政府加大對教育事業的投入。第二,發展中國家的落后不僅體現在經濟發展水平上,而且體現在制度建設上,包括法律制度、金融制度等,制度的完善具有明顯的外部性,企業是做不了的,所以政府要按照經濟發展的需要,逐步完善制度結構和制度框架。第三,社會保障體制的完善。任何經濟中都會有弱勢群體。喪失勞動能力的老人,沒有成年的孩子,以及鰥寡孤獨者等,他們無法進入就業市場,要生存只能靠政府的救濟,這也是在二次分配中實現的。隨著產業的不斷升級,人們的職業也會不斷變換,在就業轉移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實現就業,要生存下去也只能靠政府補貼,包括失業保障等。
另外,由于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存在市場失靈的情況,這就需要政府的適度干預。舉例來說,為什么銀行業需要監管?就是因為資金的需求者和供給者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如果沒有政府的監管,就很容易出現金融欺詐。還有外部性的問題,比如環境保護等,也需要政府進行監管。
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政府職能就是宏觀調控,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就是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主要部門。前面我講到了“潮涌”現象,這種現象在發達國家偶爾出現,但在發展中國家會經常出現,因此可以從總量上判斷是否過剩。在這種情況下,和一般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宏觀管理部門的職能要多一些,包括提供產業指導、設立各種投資的標準和門檻等。
總的來說,我認為“一次分配注重效率”的提法是有問題的,而且我們在講一次分配注重效率的時候,對效率的定義經常是以能夠發展發達國家的那些產業,形成它們那樣的企業形態為標準,這不符合我們的比較優勢,必然會導致就業不足、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等問題。如果我們通過二次分配來解決公平的問題,又很可能陷入“拉美陷阱”。因此,正本清源,我們還是在一次分配就實現公平和效率的統一,使經濟能夠又好又快地發展,在就業不斷增加的過程中逐步縮小城鄉和地區的收入差距。人們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就有了支付能力,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就能夠基本解決。同時,外部性的問題由政府來解決。這樣就能夠避免資源過度密集和破壞自然環境的發展方式,實現“五個統籌”,實現國際、國內市場的統一,實現和諧社會的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