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香港朋友最近寄來一套臺灣作家高陽著的《胡雪巖全傳》,并囑我看完后一定要談點感想。胡雪巖,一位從錢莊學徒#65380;市井布衣到紅頂商人#65380;巨富大賈的傳奇人物,雖然他在其短暫的一生中未能將自己為之奮斗的經(jīng)商大業(yè)進行到底,最終走上了令世人為之嘆息的“成由勤儉敗由奢”的衰敗之路,但他畢竟不是政治家,只是一個在人海茫茫的搏擊中經(jīng)商的暴發(fā)戶,他的平民經(jīng)歷以及短暫的紅極一時的輝煌,不能不吸引現(xiàn)代人研習他的處世之道。
成在“助人成功”,敗在“奢侈腐化”
胡雪巖1823年出生于安徽績溪,年少喪父,家境貧寒,從小就在錢莊里當學徒。因為他絕頂聰明#65380;辦事勤快#65380;能言善辯,所以很快成為錢莊一名得力的伙計。胡雪巖自小就明白:做事要靠朋友,助人就是助己。如果朋友有了難處,胡雪巖心里也很難過,覺得只有幫朋友一把,自己才能睡得著覺。高陽在《胡雪巖全傳》中說,胡雪巖20歲左右的時候,遇見了一個窮困潦倒的書生,名叫王有齡。這個書生很有才華,也很有抱負,有機會做官,但是缺少進京的盤纏和做官的“本錢”。胡雪巖雖然和他并不相熟,但二話沒說,立即私下借用了錢莊的500兩銀子送給了王有齡。這樣,胡雪巖雖因此失業(yè)了,但他卻為自己的未來鋪就了錦繡前程。做官后的王有齡為感胡雪巖的恩德,將其視為生死之交。胡雪巖利用王有齡的官場背景,開設錢莊#65380;當鋪#65380;藥鋪,經(jīng)營絲#65380;茶,從而迅速暴富。胡雪巖另一個“助人成功”的“杰作”,便是支持清朝重臣左宗棠。胡雪巖積極為其出謀劃策,籌措巨款,商借外債,協(xié)助左宗棠辦洋務,理軍務,因此深得左宗棠的器重,并為其出奏保薦,從而使胡雪巖獲賞穿黃馬褂,賜紫禁城騎馬,赫赫然成為晚清惟一戴紅頂子的巨富商賈。胡雪巖雖是個商人,但他并不唯利是圖,并不只是考慮眼前利益,而是古道熱腸,急人所難,講情重義,把朋友的事當作自己的事,從而朋友也把他的事當作自己的事。處世哲理“善待別人,也就是善待自己”,胡雪巖深深懂得,并做到了這一點。
如果說胡雪巖的成功得益于他的“花錢助人”,那么他的衰落的原因之一便是“花錢失度”。胡雪巖在其事業(yè)達到巔峰后,大興土木,建造庭院,規(guī)模甚巨,并擁有眾多妻妾,穿衣吃飯模擬王者,生活極其腐化,不堪言狀。驕奢淫逸,大改本性。到了光緒九年(1883年),胡雪巖經(jīng)營失敗,錢莊倒閉,商號破產(chǎn),家資罄盡,負債累累,隨后被革去道員職銜,最后憂憤而死。胡雪巖是個有抱負#65380;有理想的人,雖然為著他的抱負和理想有時弄得廢寢忘食,但到了經(jīng)商后期,他想得更多的卻是如何花錢去享受。他忘了“歷攬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的古訓,這不能不說是胡雪巖一生的最大悲劇。
成在“善借他力”,敗在“用人不當”
胡雪巖的成功與他擅長收買人心#65380;唯才是交,擅長借助他力#65380;用人所長,從而左右逢源#65380;得心應手分不開。高陽在《胡雪巖全傳》中指出,胡雪巖在籌辦自己的阜康錢莊時,非常重視人才的作用。他在確認一個叫劉慶生的錢莊伙計是個可造之材時,便不惜重金聘請,使其由一個站柜臺的伙計,一躍成為阜康錢莊的“檔手”(主管)。還有個例子,杭州城被太平軍攻破,后又被清軍收復,城里一切都是兵荒馬亂的景象,可居然有一位巡夜更夫自覺恪盡職守。胡雪巖發(fā)現(xiàn)這個“奇跡”后,認為這個60多歲的巡夜更夫是個了不起的人才,不可以放過,認為他最適合看管倉庫,于是立即派人鄭重請其為自己幫忙??梢姾r經(jīng)營的事業(yè)就像建一座大廈,人才就是這座大廈的鋼筋和水泥。具備了這些材料后,再加上胡雪巖這個工程師的精心設計,自然會使大廈落成并巍然屹立。
胡雪巖成功在于識人用人,但失敗也敗在用人不當。胡雪巖經(jīng)商后半期,他起用的幾個主事伙計,有的能力有限,有的品性不好,最終毀了他的事業(yè),壞了他的名聲,但胡雪巖卻一點也不知道;有的雖有察覺,但卻防不勝防。清代著名學者汪康年在他的《莊諧選錄》一書中說,胡雪巖“其市肆店號所用之伙友,大多恃有內(nèi)寵,干沒誆騙無所不至,遂至于敗”。用人不當,管理不善,這為胡雪巖的大業(yè)破產(chǎn)埋下了禍根。
成在“盡量化敵為友”,敗在“未能徹查知彼”
胡雪巖的處世哲學是“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仇人多堵墻”“上半夜替自己想想,下半夜替別人想想”“金錢銀子用得光,得罪一個人便很難補償”,與人交往,他處處為對方著想,胸襟寬闊#65380;豁達大度,不計個人小怨。胡雪巖年輕時,因為擅自借用錢莊銀子去資助王有齡,從而被錢莊主管解雇。等王有齡做了官,有了錢來還貸后,胡雪巖并沒有因此而“揚眉吐氣”來報復錢莊主管解雇自己的一箭之仇,反而委屈自己,保全別人。由于其居心仁厚,這位錢莊主管后來成為了胡雪巖生意場上的朋友。
當遇到十分棘手的“敵人”時,胡雪巖也是盡量“只拉弓,不放箭”;當“敵人”知難而退后,心里明白是胡雪巖手下留情,便會心存一份感激。高陽在《胡雪巖全傳》中記載:杭州城失守后,一些清朝的官吏紛紛投降太平軍。這些人不但指責#65380;誣陷,恐嚇遠在上海的胡雪巖,而且還有可能凌辱被困在杭州城里的胡雪巖家眷。為了對付這幫人,胡雪巖給他們埋下了一根一觸即發(fā)的“火藥線”。也就是擬了一道公文,呈報給清朝有關衙門,說“自己已經(jīng)和杭州城里投降太平軍的這幫人聯(lián)絡好,請他們救濟百姓,并暗中做好準備,相機策應清軍收復失地”等等。當然這件事情是胡雪巖編造的,其目的是做給杭州城里的那幫人看。如果他們不肯就范,胡雪巖就向太平軍說他們勾結清軍,清朝衙門的復文就是一個鐵證;如果他們識相的話,胡雪巖就會為他們留下一條洗刷“罪名”的路子。如此一來,杭州城里的這幫人曉得了這根“火藥線”的厲害,自然不敢貿(mào)然傷害胡雪巖及其家眷。由此可見,胡雪巖是個思謀周密#65380;行事漂亮的人物,他對付“敵人”的手段極富個性色彩,從不趕盡殺絕,置人于死地,而是采取非常手段,化敵為友。這里面不乏商人的精明和狡黠#65380;政客的權術與陰謀,但他的主要目的還是想以仁德感化矛盾#65380;感召對方。
一方面,胡雪巖擅長“化敵為友”,但另一方面,胡雪巖卻對“敵”估計不足。當英國瓦特發(fā)明蒸汽機,導致工業(yè)革命后,手工行業(yè)將沒落已是早晚的事了。胡雪巖不是沒看到這個問題,但為了維持廣大江南農(nóng)村養(yǎng)蠶人家的生計,他不愿改弦易轍,亦不甘心屈服于西洋資本主義國家的經(jīng)濟力量之下。他以一人之力,屯積生絲,壟斷居奇,企圖迫使外商高價收買。但胡雪巖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力量,過低估計了對方的力量,外商聯(lián)合拒買胡雪巖屯積之絲,逼得胡雪巖不得不賤售其絲,遂致破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