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關系管理,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在西方發達國家也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逐漸成熟的過程,現已形成了一種潮流。中國的上市公司大多為國有企業,長期以來一股獨大,在思想和觀念上對投資者關系管理不能給予足夠的重視。
我國資本市場的一場革命——股權分置改革,無疑為改變這一問題提供了內部的動力和外部的約束力。
本期封面文章重點談了中國上市公司的投資者關系管理,從專家剖析存在的問題看,雖不具有普遍性,但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可喜是,從寶鋼這一典型中,也看到了中國上市公司對投資者關系管理越來越重視,并以此作為完善公司治理和提升企業競爭力的一項戰略措施。
我們認為從投資者關系的角度入手,可對目前亟待規范的中國證券市場提出要求,所以,投資者關系猶如規范證券市場的一扇窗口,通過這個窗口,我們可以透析整個中國證券市場里的參與者,明白其各自扮演的是怎樣的一個角色,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以及如何扮演好這個角色。
做好投資者關系首先涉及到的是中國證券市場的大環境問題,包括法律法規對上市公司違規行為的限制,對侵害投資者利益的行為的懲治標準和力度,對投資者的權利界定和利益保護。這里主要強調監管層的責任和義務,證券監管是充分保護投資者利益的最根本辦法,證券市場離開強有力的監管,缺乏公開、公平、公正的大環境,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談規范談良好都是空話。2007年是關鍵的一年,如證監會主席尚福林所說,證券市場法律制度體系需要進行全面的梳理與完善。我們認為這種梳理與完善一定要使投資者的訴求得到充分體現。
對上市公司而言,公司行為在法律法規的約束下進行,維護市場秩序、保護投資者權益的責任僅僅作為道義上投資者對公司的要求,一個凈化的市場必定是在投資者居主導的條件下實現的,因此任何對公司的要求仍舊要回歸到監管層的決心上來。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在規范的市場,公司也必須做到規范,短期行為、違規行為排除后,重視與投資者做好溝通,維護公司良好的公眾形象也是一個公司長遠發展的必要條件。
中國證券市場的投資者在經歷過近20年的風風雨雨之后,開始日趨成熟。投資者對于自身合法權益應受到保護的意識正逐步覺醒。在中國證券市場趨于制度完善的情況下,投資者在公司信息披露、公司戰略以及產業發展等諸多方面,需要了解一個真實的情況,這也有利于股東的積極參與,從而促使企業的價值和股東價值的最大化。
我們相信,隨著中國資本市場不斷走向規范和成熟,以及上市公司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能忠實地履行誠信義務,“消息市”“報表陷阱”之類中國股市的頑疾是可以杜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