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絡視頻等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給人們提供了一個更為開放的話語場所。在過去,民意要通過如議會、媒介等機構或管道來表達。網絡則讓個人可以直接對政府的施政行為或者公共政策表達自己的意見。網絡把這些“微力量”聚集起來,形成當今社會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力量。虛擬的空間敲開了原本嚴肅的政治之門,這種渠道已經開始影響政治生態。
YouTube競選文化
“今后任何重大的政治事件都將被YouTube(音譯為優兔),而不是被電視傳送。”這是美國資深媒體評論家杰夫·賈維斯的看法。YouTube是一個視頻博客網站,可以把自己的視頻放上去,也可以觀看別人的視頻,目前被Google(音譯為谷歌)這一在全球最知名的門戶網站收購。自2005年2月創辦以來,YouTube已經成為影響政壇的重要因素之一,當YouTube與網民空前的政治熱情走到一起,它也許將如《時代》周刊所言,變成“十億只眼的怪獸”。
“我來了,我要贏。”伴隨著這句宣言,美國民主黨參議員希拉里正式宣布參加美國2008年的總統競選。與以往不同的是,希拉里這次沒有在家人和支持者的簇擁下以電視講話的方式宣布這個重要決定,而是選擇了互聯網。通過在線視頻,希拉里邀請選民同她一起進行視頻聊天。
在線視頻的背景布置得溫暖而私密:一張沙發、一盞柔和的臺燈,配之以希拉里拉家常式的語調和放松的肢體語言,給人一種親切感。英國《泰晤士報》評論說:“互聯網改變了希拉里清高的形象,也拉近了她與選民的距離。在選舉2.0時代,網絡使政治變得親切。”
11年前,當希拉里的丈夫克林頓贏得美國總統連任時,互聯網還算不上是美國總統競選中的關鍵因素。可現在,網絡尤其是視頻網站,已經成為美國政治進程中的重要角色。
據美國皮尤調查中心最近對美國“新新人類”的民意調查,這些出生在1980年以后的年輕人政治態度更為積極,而網絡是他們獲取政治新聞的主要來源,并且這些“新新人類”極有可能在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時給民主黨候選人投上一票。
目前,幾乎所有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的熱門候選人都在YouTube網站上開設了自己的窗口,而YouTube則早已專門為總統大選開通了“你選擇‘08’”視頻頻道。
通過網絡視頻發布競選消息,讓歐美政治家提升了“政治形象”。為了不在這一競爭中落伍,連自稱電腦盲的英國前首相布萊爾也開始通過YouTube向選民展示工黨的成績。
作為全球網民共同精心培育的資源庫,人們可以免費、便捷地在YouTube上分享和評論各種視頻資源。據YouTube統計,目前每天上傳到該網站的視頻短片達到6.5萬個,而每月以各種方式訪問 YouTube的人次高達3400萬,每天被觀看的YouTube視頻短片則超過了1億個。
對于政治家來說,YouTube巨大的資源庫中隱藏著誘人的政治能量。美國的一位競選專家曾總結了這樣一個公式:一臺攝像機+YouTube+競爭對手做蠢事=競選勝利。
2006年美國中期選舉期間,美國蒙大拿州71歲的共和黨眾議員康德拉·伯恩斯成為了YouTube上曝光率最高的政客之一。第一次是他在聽證會上打瞌睡,第二次是他嘲諷家里的一名危地馬拉籍男傭,第三次則是他警告選民說,恐怖分子無法識別,因為那些人白天開出租車,夜晚卻變成了殺手。
而美國弗吉尼亞州共和黨參議員候選人喬治·艾倫用有種族歧視色彩的“獼猴”來稱呼他的助手的錄像上網后,他的競選行情直線下跌,并最終輸掉了選舉。該錄像因此當選為YouTube“2006年度十佳視頻短片”的第三名。
YouTube政治規則
“互聯網從來就不只是金色的,網絡是把雙刃劍。”這是希拉里的網絡競選主管安·劉易斯最近接受采訪時的一句評論。
2007年3月底,全美國關注的政治焦點突然間轉到了YouTube網站上一段74秒的“惡搞”民主黨候選人希拉里的視頻短片上。這段被稱為《希拉里1984》的視頻以美國蘋果公司1984年推出的電腦廣告為惡搞藍本:
一群光頭人機器般地列隊走進大廳,觀看大屏幕上播出的希拉里演講。突然,一名女運動員手持大錘,在警察追逐下跑進大廳,女郎奔跑中甩出大錘,向大屏幕砸去。伴隨著一聲巨響,希拉里的圖像消失,一段文字出現在屏幕上:“2008年1月14日民主黨黨內初選即將鳴鑼,你將知道2008年為何不會重演1984年那一幕的原因。”
視頻短片最后還打出了希拉里的黨內競選勁敵奧巴馬的官方競選網站的網址。
這段視頻短片在YouTube網站上公布至今,點擊量已經超過313萬人次,并獲得了8160多條評論。隨后查出,《希拉里1984》出自奧巴馬競選陣營簽約公司的雇員菲爾德·威利斯之手。
美國媒體紛紛轉載了這一惡搞事件,并冠之以“平民的巨大影響力”。政治分析家則指出《希拉里1984》的價值就在于用網絡手段緩解了傳統的正面政治沖突。這一事件也引發了人們關于互聯網對政治進程的影響力以及網絡視頻與眾不同的對政治規則的思考。
有媒體甚至預言,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將是一場史無前例的“網絡博弈”,各方勢力將主要依賴YouTube等視頻網站爭取選民,而這將讓本次美國大選出現許多新規則,即“YouTube規則”。
“選舉2.0”時代
現在,美國俄亥俄州眾議員丹尼斯·庫奇尼奇總是會隨身攜帶一部攝像機進入國會,這樣他就可以拍攝各種有趣的錄像放在網上。而民主黨候選人克里斯托弗·多德,則在他的個人網站上提供他加入的包括MySpace(俗稱為友你友我)、Facebook(俗稱為臉譜博客)等各種社交網站地址的鏈接,這讓他多少看上去更像是一個熟諳新科技潮流的美國大學生,而不是一名已過中年的總統候選人。
不過最為重要的是,這些候選人終于實現了與選民“一對一交流”這種傳統政治最推崇的方式。
Google并非唯一意識到要發展網絡政治業務的互聯網公司。最近社交網站MySpace開通了候選人頻道,希拉里和奧巴馬就充分利用MySpace提供的新功能與網民互動。目前,已有5萬余人把奧巴馬加為MySpace“好友”,是所有競選者中擁有“好友”人數最多的,而希拉里的支持者則有2萬多人。
Yahoo(音譯為雅虎)網站也正在籌劃開發即時通訊軟件的一個新功能,讓用戶可以輕松下載競選圖片并印在自己的T恤衫上。前不久,約翰·愛德華茲的競選團隊還為他在著名的虛擬網絡“第二人生”中集資建造了一個競選廣場。
網絡聚金
互聯網之所以變得炙手可熱,還有更深層的原因。美國競選專家漢克·沙因科普夫認為,互聯網促進了候選人與選民更廣泛的接觸。如今,越來越多的美國總統候選人都希望被看作是毫不落伍、懂得新技術魅力的政治家。
此外,通過網絡實現與網民互動,候選人不僅能夠贏取更多的支持者,還可以節省大量的宣傳經費。在美國主要電視網的黃金時段做一個很短的競選廣告,往往要花費數十萬美元,而同樣的視頻廣告如果放在網上,費用就低得多。
網絡還為候選人提供了新的募集競選資金的渠道。美國前總統候選人霍華德·迪安在2004年爭取民主黨候選人提名時,盡管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是他利用網絡手段給很多政治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據統計,他通過網絡共募集到5300萬美元的資金,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超過60%的募捐者每人的實際捐贈額還不到200美元。
有媒體評論說,美國大選正在因為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而步入“選舉2.0”時代。Google公司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公開表示:“能夠發揮網絡全部潛力、了解網絡競選規則的候選人,將會在總統大選中脫穎而出,網絡將成為2008年美國大選的決定性因素。”
雖然這不免有些夸大其辭,不過網絡確實為競選提供了更為多樣化的選擇。
(摘自《環球》原標題為《政壇網戰2.0時代》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