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之前,西方輿論悲觀預言:“香港將死”;10年之后,預言未曾發生,香港不敗!
眨眼之間,香港走進新的時代已經10年。對生活在這近10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700萬居民來說,這10年是極不平凡的10年。
在五星紅旗升起的第二天——1997年7月2日,由泰國銖暴跌為導火繩引發了亞洲有史以來最慘重的金融危機。作為亞洲區內最重要的國際金融及商業中心的香港,不能免于這場災難,相反,它處于風暴中心之風暴眼。香港恒生指數從1997年最高位的18000點,跌落至6000點。
作為香港經濟支柱產業的房地產也遭受空前的打擊,房價高位暴跌近70%,個別熱門屋村暴跌80%。房產指數從1997年的100點,下跌到2003年最低30點,作為個人資產主要部分的股票市值及不動產市值的大跌導致大量公司倒閉,大量中產階級失業甚至破產。
今天,恒生指數沖上20000點,房產指數也回到58點,數百家內地國有企業來港上市,集資上萬億之巨;數十名內地私營企業家通過來港上市,成為身家逾億的富豪。
10年來,數十萬計普通香港人踏過羅湖橋,進入內地謀發展。
如果沒有內地這個巨大的市場,沒有內地蓬勃而強勁的經濟動力支撐,香港也許在劫難逃。這是回歸10年來,生活在這塊前殖民地的人們最大的感受。
10年滄桑,10年巨變。一國兩制,不變的是制度,變的是現狀。香港,這顆東方明珠依然在南中國的海邊上閃閃發光。
回歸10年的創富故事
故事一:從地產巨子到股壇奇人
2007年新年將到之際,香港恒基地產屬下逾千名員工,突然每人收到一萬元額外的“利事”紅包,驚訝之余人們得悉:原來是老板李兆基的公子李家誠娶媳婦。
當被記者追問拿千萬元派紅包是否值得時,李兆基哈哈大笑:“(公司)一天的收入,已足夠支付這筆開支!”令人聞之咋舌。
作為香港著名的地產商,李兆基不但有地產巨子之稱,近年又獲得“股神”之譽。他2004年底才介入股市,以500億元成立私人投資公司“兆基財經企業”,兩年來盯著來港上市的內地中資股狂炒,包括中國人壽、交通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玖龍紙業、中海油等,收入頗豐,兩年賺了近400億元。
故事二:白手起家的年輕人
如果說,地產巨子李兆基的增富之路,普通香港人難以企及,那么,24歲的大學畢業生葉舜賢的淘金經歷,或許可以給人另外的啟示。
兩年前,葉舜賢剛從香港中文大學資訊工程系畢業,在銀行做財富管理,然后又轉職做外匯買賣。但葉舜賢志不在此。兩年銀行工作經驗,使他基本了解了香港證券市場的運作精髓,而且看好內地企業不斷來港上市的趨勢,于是毅然辭職,離開被稱為鐵飯碗的銀行,只身投入股海。他的做法很簡單,利用人們對期權的認識尚淺,專炒中資股的期權。一開始,葉舜賢手中的流動資本只有3000元。他炒的第一只是中國建設銀行的期權,“我在2.9元價位開始發力,入了9個月期權,兩個月內暴升至3.8元,賺了6萬元”。
第一桶金就這樣掘到了,接著葉舜賢又炒中國人壽、工商銀行、招商銀行、中國鋁業,最終全都“袋袋平安”,賺錢不少。至今年1月,他積資金已有約30萬元。葉舜賢為自己定下目標:到今年底要賺到100萬。
“找工作不難,難的是機會!”他說的機會,就是大批內地優質企業來港融資上市。這位年輕人相信,內地就是香港發達的靠山,他對自己掙錢信心充足。
76歲巨富李兆基和24歲后生葉舜賢的致富之路,是香港數不勝數的創富故事之一。香港回歸10年來,伴隨著內地經濟飛速增長,香港的經濟總量不斷增加,對維護香港的繁榮發展,對保持香港市民享有較高水平的物質生活,起到重要作用。
數據顯示,1997年7月香港回歸祖國時,香港股市市值約3萬多億元,10年后,到2007年2月,香港股市市值已超過14萬億元,短短10年升值逾4倍。1997年7月,香港恒生指數成份股中,內地中資成份股只有寥寥幾只,10年后,到今年初為止,“紅籌”(即內地在港上市的中資股)在恒生指數成份股中,數以十計,紅籌指數已成為恒生指數最重要的指數之一。
港交所主席夏佳理認為,香港股市在內地企業特別是特大型國有企業有力支撐下,已足與紐約、倫敦的股市比賽。甚至有人相信,只要穩守金融中心角色,“香港想窮都難”。
繁榮的香港
2007年4月5日早晨,42歲的國泰航空公司駕駛員馮志亮拉著手提箱,走出機師宿舍,大步走向香港國際機場候機樓,準備開始新一天的飛行航程。
這是一年一度復活節長假的開始。雖然天剛亮不久,香港國際機場候機大廳已是人流洶涌,航班顯示牌上不斷閃爍的起降航班號告示著,這又將是一個繁忙的出行日。穿過拖箱帶包的人群,想到等一會兒自己將駕飛機將他們送往世界各地,馮志亮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作為香港10年來最重要的基礎設施建設,耗資1553億元港幣,1998年7月1日落成的新國際機場無疑大大提升了香港在亞洲乃至世界航空中心的地位,為香港成為亞洲和世界重要的的物流中心作出重要貢獻。
2006年,香港國際機場客運量及貨運量分別達4450萬人次及358萬噸,客運量位列全球第5位,貨運量更高踞首位。每天有800班航機在機場升降,有85家航空公司在香港國際機場營運,航線目的地遍布全球逾150個航點,其中中國內地城市約40個。
物流業作為香港經濟支柱之一,在過去10年盡管受珠三角發展影響,但一直保持優勢,香港正是憑著海陸空貨物的強大運輸能力,使香港回歸10年后,仍然是亞洲最受歡迎的國際物流中心和供應鏈基地。
現在,每天平均有27000輛貨車來往于香港與內地,有320艘內河貨船駛抵香港。珠三角有“世界工廠”之稱,中國三分之一的出口源自這里,而香港很久以來都是珠三角的金融和商業服務供應者。香港作為物流中心,為珠三角提供了通往世界各地的最便捷和最富成本效益的途徑。
旅游天堂
由于一國兩制以及低關稅制度,香港成為中國內地民眾的另類旅游勝地和購物天堂,同時也成為回歸10年來支撐香港經濟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
1997年內地訪港旅客占訪港總客量的21%,去年已增加至逾50%。在香港過夜及即日往返的內地旅客的消費額占本港旅游業總收益的比例,也由1998年的29%增加至2006年的56%。無論是旅客數量或在港的消費額,內地游客已在本港旅游業中扮演重要角色。
專門帶內地團已經18年的資深導游林賽玉,對回歸10年來香港旅游業可謂體會深刻:“10年前,內地未開放港澳游,公民來港澳要經審批,機會不多。他們的手上總是拿一張購物清單,金銀電器,照單采購,導游不用硬銷,回傭也可觀,但10年后,內地人來港澳已經非常普及,但手中購物的清單變成了名牌,也不要導游引導,大不一樣了。”
位于港島中環的蘭桂坊,是香港著名的酒吧一條街。這條寬不過20米、長不到300米的小巷,竟有近百家酒吧食肆。每當夜幕降臨,這里便燈紅酒綠,觥籌交錯。
香港回歸前,它幾乎是高鼻藍眼的老外們的天下,10年后,黑頭發黃皮膚成為蘭桂坊的主流,華人客占了七成以上。59歲的“蘭桂坊之父”盛智文對此有深切的感受:“回歸后,蘭桂坊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及‘非典’帶來的旅游蕭條,但都熬過來了,靠的是內地客。現在連招聘員工,都要標注操普通話者優先。”
談起回歸10年,這位出生于德國、在北美長大、19歲只身到香港掘金的外國人坦言,香港的今天勝往日:“我相信,比起10年前,現在香港人的生活應該更快樂了。”
黑社會:日落西山
2003年2月13日凌晨2時許,香港黑社會“和勝和”一名自稱“佐敦之虎”的男子英杰,在佐敦道被警員截查,面對警員,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黑社會成員竟然大叫:“12點以后,我說了算!”這一句話,激起警方大搜捕,加速了香港黑幫的全面衰落。
回歸之前,香港五大黑幫橫行,分別是“新義安”、“水房”、“和合桃”、“14K”及“和勝和”。盜版、走私、賭檔、毒品、洗黑錢……但凡有利可圖的活動都有黑社會參與。
香港回歸后,香港警方在內地公安配合下,全力反黑。1998年,張子強被廣東省公安部門抓獲,這個曾綁架李嘉誠兒子勒10億元巨款的黑社會集團頭目終于在內地一命嗚呼。此舉起到殺一儆百作用。香港警方乘勢進擊,加大反黑力度,對五大幫派各個擊破。
現在香港的黑社會已日漸式微,且已轉型往專業化掙錢方向走,包括外圍球、外圍馬、假信用卡、洗黑錢等,打打殺殺危害社會治安的事,絕少沾手。
柴哥加入黑社會26年,現在是一間中草藥醫館的負責人,醉心醫術。說起江湖往事,他奉勸年輕一代:“現在的香港,不可能再有江湖舞臺。”
(摘自《小康》原標題為《香港回歸10年的故事:不變的是制度變的是現狀》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