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盟經貿關系
2006年中國-東盟經貿關系繼續成為“亮點”
許寧寧副會長指出,中國-東盟經貿關系是中國-東盟關系的發動機,2006年是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15周年,也是中國-東盟“友好合作年”。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15周年紀念峰會、第三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的成功召開,表明中國-東盟關系處于歷史上最好時期,標志著中國-東盟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伙伴關系的進一步深化和提高,對此東盟輪值主席菲律賓總統阿羅約給予高度評價。2006年度東南亞政治經濟領域十大新聞熱點是:(1)中國-東盟15周年峰會召開;(2)泰國政局動蕩導致軍人政變并出現金融和股票市場波動:(3)越共十大、老黨八大召開,革新開放路線得到延續:(4)越南入世;(5)布什訪問東南亞(新加坡、印尼、越南);(6)東盟召開首次防長會議(緬甸未參加);(7)馬來西亞現總理巴達維與前總理馬哈蒂爾發生政治沖突;(8)柬埔寨議長拉那烈被進一步邊緣化;(9)東盟一體化進程加速,日本加快與菲律賓、馬來西亞的經濟伙伴關系(EPA)談判進程(10)東盟峰會首次改期。
陸建人研究員分析談到,中國-東盟經貿關系的發展和深化,離不開雙邊合作的推進,近年來中-印尼、中馬、中越、中老關系的發展,對于推動中國-東盟經貿合作意義重大(老撾是唯一未能實現2005年達到2億美元對華貿易額目標的東盟國家)。中國-東盟紀念峰會的召開來之不易,此前唯一的例外是2003年初召開的日本-東盟峰會。當時,日本拿出30億美元給東盟,其中15億給湄公河治理,15億給東盟經濟發展。2006年中國-東盟紀念峰會,中國共拿出100萬美元建立“中國東盟基金”,經貿合作也取得實質性進展:到2006年越南、菲律賓加入早期收獲計劃(EHP),至此東盟老成員國全部加入;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增長迅猛,2006年1~10月雙方貿易額達1299億美元,同比增長23.1%;東盟成為中國第五大出口市場和第四大進口來源地,其中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占60%~75%(主要為跨國公司內部貿易)中國對東盟逆差總體下降,2006年1~10月同比下降2.1%,但主要逆差同比上升,其中對菲律賓逆差為93.7億美元,占46.6%;對馬逆差為83.1億美元,占6.3%;對泰逆差為65.5億美元,占33.6%,菲、馬、泰三國分別居中國十大逆差來源國的第四、七、八位,同時東盟無一國列入中國十大順差來源國。2005年阿羅約曾就此當面感謝中國領導人,表示中國逆差給菲律賓提供大量就業機會。2005年底,中國在東盟10.8億美元投資,東盟在中國385億美元投資。截至2006年7月,東盟對中國投資403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18億美元),中國對東盟增長1.25億美元,增幅明顯。2005年底,中國政府設立50億美元優惠貸款,中國進出口銀行2006年達500億人民幣貿易投資貸款。勞務工程承包方面,中國對東盟國家勞務輸出2006年共簽約53億美元,實際可達28億美元。對外工程承包主要對象是新加坡、馬來西亞,輸出勞務的構成發生改變,勞務人員的層次提高,由普通勞動力向醫生、廚師等專門技術人員轉變。
當前中國-東盟經貿關系呈現四大特點和發展趨勢
許寧寧副會長指出,當前中國-東盟經貿關系呈現“互利合作、務實合作、全面合作,創新合作”的特點和發展趨勢:(1)互利合作是目的和基石,2006年中國東盟投資商務峰會“共同的需要,共同的未來”(政府、商會、企業共同考慮);(2)務實合作是最大優勢,各國政府在此原則指導下,政府先行,企業借勢取利;(3)全面合作是發展潮流和合作趨勢。當前,中國-東盟貿易過多依賴跨國公司(TNC)內部電子產品貿易實現,未來應進一步擴大至物業、服務、投資等領域;(4)創新合作是新的增長點。自貿區主要有兩大效應,即“貿易創造”效應(制造新的貿易機會)和“貿易轉移”產品銷往其他地區轉而銷往低關稅區),未來中國-東盟自貿區(CAFTA)的著力點應圍繞“貿易創造”做文章。
2007年中國-東盟經貿合作前景看好
1、外部影響:有利因素超過不利因素。陸建人研究員指出,2007年是10+3合作十周年,也是中國東盟下一個15年合作的開端。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受世界經濟(美國經濟)、世界貿易、金融環境、油價以及各國政局、地區安全形勢、禽流感等外部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其中,不利因素不僅包括禽流感、地震、泥石流、恐怖主義等非經濟因素,也包括朝核危機等地區安全問題,還包括東盟國家政局不確定性,如泰國軍政府應對國內局勢的動向、菲律賓總統阿羅約地位問題等。但總的說來,有利因素超過不利因素:(1)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06年9月報告估計,2002年以來世界經濟處于過去30多年的增長高峰,2007年增長速度將達5.1%。世界銀行(WB)預計數字為3.9%,2008~2009年有望達到3%以上。(2)美國經濟2007年將放慢(2006年上半年房地產泡沫破裂),將總體保持3%左右的增長速度,出現經濟衰退的可能性不大。(3)東亞2006年經濟令人樂觀(較高增長態勢)。亞行預測2006年可達7.7%,2007年達7.0%(不含日本)。2006年日本增長2.8%,2007年有望增長2.4%。(4)中國經濟2006年增長速度增長10%,得到國際認同;人民幣繼續升值,利于東盟向中國出口,但東盟貨幣是否也會升值仍是疑問。(5)東盟2006年實現5.4%的經濟增長率,2007年有望達5.3%,增長平穩。(6)國際油價2006年出現波動,2007年出現大幅上升的可能性較小,預計可保持在60~65美元/桶(隨供求關系調整),即使美國攻打伊朗,預計也不會超過100美元/桶。(7)全球金融市場2007年出現危機的可能性不大,與經貿相比,全球金融失衡較嚴重,美國經常賬戶處于高逆差,而OPEC主要產油國、國際貿易主要出口國(如中、日等國)則處于高順差,資本“流動性過剩”問題突出。2007年,東南亞遭遇金融風波的風險仍存在,但經過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各國經驗更加豐富,應對金融風險的能力提高。泰國2006年12月對金融政策進行調整,導致股市波動,但也打擊了國際游資。(8)當前東亞關系出現了新的轉機,中美日關系得到改善,10+3合作取得良好進展,這些外部因素將推動中國-東盟經貿合作進一步發展。
2、新的商機和增長點將不斷涌現。許寧寧副秘書長、陸建人研究員均談到,(1)2007年中國-東盟貿易額增長仍將保持上升勢頭,但增幅可能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2007年中國-東盟貨物貿易進出口關稅將降至6.6%,屆時中國對東盟貿易逆差可能減小。(2)預料服務貿易的比重將大幅上升,成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東盟現已成為中國服務貿易的主要出口市場,未來將繼續強化該地位,其中新、馬、泰等國的運輸、酒店、會展、法律、會計師、旅游、海外勞務等開放程度均超過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的平均水平,對提高中國自身相關領域的服務水平具有較強互補性。2007年1月1 4日中國-東盟簽署服務貿易協議,將進一步推動該領域的合作。(3)物流業將成中國經濟發展的重頭(現已占中國GDP的18%),也將成為東盟經濟發展的重頭,高速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等發展將進入新的增長期,其中泛亞鐵路東段已開工。(4)2006年底,中國入世初期過渡階段已結束,2007年將有更多的東盟企業進軍中國金融業、制造業和服務業等。(5)中國-東盟已有的雙、多邊協議、聯合聲明將得到加緊落實,其中包括2006年10月31日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與東盟簽署的《行動計劃》,以及鼓勵中小企業發展的《五年規劃》等。中國-東盟經貿合作的發展與中國與東盟國家的雙邊關系發展密切不可分,今后雙方將著力夯實雙邊關系。(6)越南入世(2007年1月1日)將帶來更大商機。按照越南入世時的承諾,2009年7月1日越南將正式開放汽車、摩托車制造,該國汽車市場為中國-東盟經貿合作提供新的契機。(7)南海增長三角、東盟東部增長三角(臺灣也已提出參與)將進一步展現活力。
3、“建設高質量的CAFTA”將成為中國-東盟經貿合作的關鍵點。許寧寧副秘書長表示,中國-東盟自貿區自2004年啟動以來進展良好,今后的發展走勢是:(1)2006年7月多哈回合談判受挫,歷時5年的談判最終未能達成協議。與世貿組織的一攬子多邊條款相比,自貿區成員少、政策靈活,因而世界范圍內的自貿區建設發展迅猛,但仍無法替代世貿組織框架內的一攬子多邊協議的地位和作用。(2)中國-東盟自貿區應抓緊時機加速向新型自貿區轉變。傳統的自貿區主要限于貨物貿易,新型的中國-東盟自貿區應以中國-東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EPA)為發展方向,形成更緊密的經濟合作關系和產業鏈對接,特別是在法律、會展、旅游、管理、財會等東盟的強項方面,通過合作可以促進中國自身水平的提高。陸建人研究員表示,中國-東盟降稅進程應能按計劃如期完成。2006年,中國對東盟關稅已降至8.1%,2007年將降至6.6%,2009年將降至2.4%,2010年中國與老東盟成員國將實現絕大多數產品零關稅,屆時實行零關稅的產品將占中國-東盟貿易額的92%。
東盟政局走勢及影響
各國政局穩中有變
張錫鎮教授、翟崑副研究員、張學剛副研究員均總結指出,2006年東南亞政治形勢總體平穩,但部分國家政局發生變化,熱點不斷。泰國因利益集團矛盾激化,導致政治危機持續不斷,軍人集團于9月19日發動“不流血的政變”,推翻他信政府。目前泰政局表面平靜但暗流涌動,軍政府面臨諸多嚴峻挑戰。馬來西亞局勢總體穩定,但總理巴達維與前總理馬哈蒂爾爆發政治爭斗,執政的多黨聯盟國民陣線內部出現分裂,巴達維的諸多改革措施受到批評。印尼形勢相對平穩緩和,民主制度得到深化。印尼總統蘇西洛的執政地位較為牢固,但面臨地方政府分權化掣肘。6月印尼國會通過亞齊政府事務法令,12月成功舉行亞齊民主選舉,亞齊持久和平取得新進展。老撾和越南相繼召開老黨八大和越共十大,順利完成最高領導層的新老交替,決心加快革新進程,加大反腐和政治民主改革力度,不斷強化執政黨能力建設。新加坡5月實行大選,人民行動黨雖遭遇反對黨的空前挑戰,但仍以較大優勢勝出,“強人”李顯龍繼續主政。柬埔寨政黨格局復雜演變,首相洪森所在的人民黨繼續保持“一黨獨大”,執政地位更加牢固;聯合執政的奉辛比克黨發生分裂,前主席拉那烈被撤職后另立新黨,影響空前下降:反對黨桑蘭西黨與人民黨實現和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和空間。此外,柬國內反對王室參政的呼聲高漲。菲律賓各方圍繞憲改問題(由總統制改議會制)展開激烈較量,軍人政變傳聞不斷,國內反對派還曾于8月重新推動彈劾總統提案,但阿羅約在軍方和天主教會的支持下再次化險為夷。菲南棉蘭老島伊斯蘭分離組織和反政府勢力雖未放棄武裝斗爭,但開始同政府接觸,商談和平談判事宜。緬甸軍政權繼續牢固掌控政權,民主路線圖緩慢推進,但國際壓力日益增大,國內權力交接存在不確定性。東帝汶軍方3月份遣散約600名因遭歧視而進行抗議的士兵,由此引發一系列暴力沖突,導致政府更迭,約30人喪生,15萬人逃離家園。在國際維和部隊的幫助下,該國政局逐漸趨于穩定,但隱患并未消除。
各國需積極應對民主化進程及恐怖主義帶來的挑戰
張錫鎮教授談到,泰國政變后,國內不滿軍政府的情緒在上升,特別是北部親他信勢力和部分大學學生發生小規模示威,2007年初又發生了曼谷炸彈連環爆炸案,國會制憲進程緩慢,軍人集團雖宣布年內還政于民,但仍面臨如何有效安撫人心、保持國內政局穩定和能否按期交權的問題。菲律賓反對派仍不放棄彈劾總統的機會,阿羅約如何鞏固政權仍面臨較大困難。翟崑副研究員指出,東南亞地區仍是恐怖主義高發帶,印尼恐怖組織伊斯蘭祈禱團、菲律賓摩洛伊斯蘭解放組織、泰南伊斯蘭分離組織等,與國際恐怖組織相互激蕩,仍將不斷制造恐怖事件,威脅地區和平與穩定。
大國在東南亞角逐加劇
張學剛副研究員談到,2006年區外大國明顯加大了對東南亞的戰略投入,各國圍繞東亞合作主導權展開新的博弈。美國繼續推動2005年APEC峰會期間小布什提出的建立“美國-東盟自貿區”(US-AFTA)設想,加緊與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洽簽雙邊自貿協定。2006年11月在越南舉辦的APEC上,美方進一步提出“亞太自貿區”設想,力推跨太平洋合作模式,借以牽制東亞合作和制衡中國。日本不僅大幅增加對東盟各國的援助和投資力度,還在2006年8月提出“東亞自貿區”設想,并繼續推動與越南、泰國等洽簽雙邊自貿區及經濟伙伴關系協議,試圖將東南亞納入其主導的東亞產業鏈,鞏固其傳統的經濟勢力范圍。印度加緊實施“東向政策”,提出“亞洲自貿區”設想加快同東盟洽簽自貿協議,希望進一步密切雙方經濟關系,搶占東南亞灘頭陣地。俄羅斯總統普京已連續兩年出席東南亞重要國際會議(2005年東亞峰會、2006年河內APEC會議),對東盟展開能源與軍售攻勢,積極謀求加入東亞峰會。馬來西亞、越南等國支持俄入會,但美、日及部分東盟國家表示反對,俄暫時難以入會。區外大國的介入,使東盟主導東亞合作的核心地位受到挑戰,東盟能否繼續有效擔當“駕駛員”地位面臨新的困難。東盟危機感空前增強,內部一體化加速,同時將繼續推行大國平衡戰略,維護自身利益。2007年,東盟將舉辦“美國-東盟峰會”,再次彰顯其大國平衡戰略。
(整理:張學剛、岳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