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朝鮮日報》
翻譯:歐陽曉璇
盤點剛剛送走的2006年,亞洲“韓流”依舊,遺憾的是“依舊”的只有明星,其產品方面卻走起了下坡路。
眾所周知,一種潮流的生命力源自其能夠持續制造話題或者新潮流的核心產品。突顯“韓流”風采的流行音樂、時尚服飾,甚至韓國語的學習風潮,從很大程度上均受益于韓劇等文化產品在亞洲各地的熱播。然而,2006年韓國文化產品的國際市場反響和市場運作已不如前。
據韓國放送影像產業振興院最近發表的資料顯示:2006年韓國電視劇出口創匯8589萬美元(約合773億韓元),比上年出口額1.0162億美元下降了約24%。有分析認為:主要原因是一些韓劇的主要進口國(其中尤以中國的影響最大)集體出現了縮小韓國文化產品消費的傾向。
中國政府于2006年初公布了縮減韓國電視劇播出次數的政策。國家廣電總局出臺的規定中將韓國電視劇在電視臺的播出總量上限減少了50%。與此同時,中央電視臺也表示將擴大海外電視劇的進口面,言下之意即是要拓展海外電視劇進口的國家組合以及削減韓劇進口份額。目前中國市場的傾向是“出口多少就進口多少”,不出則不進,2007年中國市場的創匯形勢可能更加嚴峻。
泰國是韓劇在東南亞的消費大國,現在看來泰國市場的前景也不容樂觀。主導了泰國“韓流”的民營電視臺ITV受到國內軍事政變沖擊,電視臺大股東泰國前總理他信·西耶瓦也卷入法律官司,法院在官司審理中下達了電視臺應減少娛樂節目播放時長比例的判決。由此,韓劇及其它文化產品在泰國的播出計劃全面受挫。
電視劇的出口氣氛低迷,作為電影的主要出口門戶日本市場,2007年同樣不被看好。前兩年韓國電影在日本風光無限,人氣導演的作品拍攝尚未結束就已被日本片商提前搶購。2006年上半年的《野獸》、《青春漫畫》、《怪物》、《那年夏天》等作品也不例外,但日本方面在高價購入之后卻沒能如《我的野蠻女友》般實現高回報,影片的票房差強人意。2006年下半年,韓國電影對日出口變得艱難了很多。發行公司相關人士指出:“因為進口的韓國電影在日本本土上座率不高,進口商們都開始回避以前‘先買再說’的風險運作方式。韓國電影內容方面的吸引力已不如前。”
所幸明星們“星光依舊燦爛”,“韓流”尚可靠“以人為本”支撐江山。“韓流始祖”裴勇俊和李炳憲寶刀不老:裴帥將憑借2007年5月同時在韓日上映的電視劇集《大王四神記》再證人氣,此劇耗資巨大,從開拍伊始便已成為媒體關注焦點;李煩憲也計劃在《那年夏天》日本公映時舉行“第二屆李煩憲節”。最近受到關注的“韓流”明星還有剛剛退伍的宋承憲:小宋沉寂兩年后初訪東瀛,仍然獲得熱烈反響。
2006年是“韓流”的變化年,創造潮流的明星和產品在轉型期嘗到了瓶頸難以突破的苦痛,也期待著新鮮力量的成長與噴發。2007年“韓流”能否強勢回歸?我們只有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