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巷道里傳來一片灑掃的聲音。北京市順義區馬坡鎮廟村村民已經養成了良好的習慣,自從村里硬化了道路,建起了體育廣場,他們就自發形成了不成文的規定:各家自掃門庭,眾人維護村容。村莊面貌的改善,又激發了村民對家園的熱愛。
村容整潔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也是新農村建設的外在體現。隨著收入的增加。農民群眾已經不僅僅滿足于“吃的越來越好。家電樣樣齊全”的生活了,他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有著越來越高的追求。在廟村,記者實地感受了他們的建設成果。
汽車沿奧運大道一路行來,前方出現了一群藍白相間的建筑。走近看,連棟而建的四合小院典雅有致,圍墻內外鮮花綠草。這些漂亮的小院就是廟卷村村民的住宅。在村民程春寶家的客廳。記者不但看到了現代化的家用電器,還有一盆一人多高的仙人掌擺在客廳內,映襯著雪白的墻壁。
硬件建設是手段
實現村容整潔,基礎設施建設首當其沖。農民生活環境和村容村貌的改善,離不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離不開環境與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
廟卷是個比較富裕的村。年產值3.5億余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近1.2萬元。新農村建設中,廟卷村累計投入1000萬余元用于改善村容村貌。大街小巷鋪上了柏油路,栽植各種樹木1.2萬余株,幾乎家家門前養花種草。村莊綠化率達40%。同時,村里建立了環境衛生保潔員制、門前三包制、合賬制等一系列長效機制。為此,廟卷村相繼獲得了首都文明村、市級生態文明村等稱號。
在村北和村中兩個小森林公園的綠樹掩映中,廟卷村顯得生機勃勃。村民們不滿足于村外的綠色。因此對巷道綠化一絲不茍。當記者來到該村時,發現他們用草木拼成了美麗的圖案,路燈環繞、小徑曲折。傍晚時分,村民們三三兩兩在街道上散步閑談,其樂融融。沿著村里的主干道向東,就能看見廟卷村的體育文化休閑廣場,廣場內設有籃球場、乒乓球場及劇場等。
人們的印象中,農村巷道柴草亂堆、豬圈廁所亂搭亂建,那些有養殖業的村莊,更是糞堆處處、腐臭難聞。廟卷村為了消除人們對過去農村印象,主動開展了改廁計劃。
在制定改廁計劃時,村兩委邀請村民代表參加計劃制定。經村民代表審查同意,列出每戶改廁的時間安排,保證了農戶改廁的現時完成。同時,為實現村民代表認知改廁、指導改廁、參與改廁、檢查改廁、考核改廁和監督改廁的“六到位”方針,邀請區愛衛辦舉辦改廁培訓班,為村民代表提供改廁意識、技術要領及標準督察能力等方面的培訓。為使村民代表充分發揮參政議政和協調配合作用,村兩委班子將改廁工作的檢查考核全部交由村民代表負責。村民代表按照改廁計劃、逐戶檢查改廁情況,凡改廁達標者,由負責檢查考核的村民代表聯名簽字,報黨支部和村委會,在啟動改廁補貼500元的基礎上,再獎勵500元。極大的調動了農村居民改廁的積極性。說到改廁的效果,村黨支部書記程廣林笑著說:“咱們那500塊錢可不白給,改完以后要求有門有窗有玻璃,經過今年一個夏天,老百姓反應非常好,一是沒味,二是沒蒼蠅。”
軟件建設是關鍵
如果說基礎設施是實現村容整潔的“硬件”,那么農民的環境意識就是“軟件”。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目前,大部分鄉村干部在前者上做足了文章,卻往往忽略了如何引導農民改變多年持續的亂倒垃圾、牲畜散養等農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陋習。這就是為什么很多村子里會出現一邊是漂亮的大廣場,一邊是臭氣熏天的雞舍豬圈,一邊是筆直平坦的水泥路,一邊是堆積如山的農家肥和柴草的尷尬局面。
在廟卷村,村兩委一班人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村民庭院內、房屋里的衛生狀況不盡如人意,亂堆亂放、污水亂潑、房屋墻壁破損、臥室廚房凌亂不堪等現象和現代新農民的身份不相符。村里決定設立“綠色家園獎”,制定了詳細參評標準:在室外,院里院外不準亂堆亂放,不準有污水外流,保持整潔,不準有小廣告,墻面不準有亂涂亂畫,院內綠化必須種植5棵以上的喬木、10棵以上的花灌木,院落環境優美、整潔、高雅。在室內,環境優雅,墻壁粉刷一新,廁所入室,瓷磚裝飾干凈,無異味,有洗手池,臥室廚房干凈整潔,有書房、書柜或書架,圖書200冊以上,電腦、電話、電視機等物品不準有灰塵。報名參評的農戶按照標準,利用半年時間進行庭院衛生整頓。將自家庭院環境整理得干干凈凈、寬敞的客廳、整齊的書房……用DV的形式拍攝記錄下來,然后由村兩委干部、黨員代表、村民代表等30人組成的評委會集中上門驗收,達標家庭在獲得3000元獎金的同時,門前還將懸掛“和諧家庭,綠色家園”的標志牌。程書記說:“過去農村搞衛生,只是把這院子收拾收拾,歸置歸置,那只是表面的現象,沒有內在的東西。現在呢,我是從屋里到屋外,從衛生間到廚房,全有要求。”
去年,廟卷村黨支部出資21000元,獎勵7戶被村民集體表決評出的合格戶。今年又有14戶村民獲得了獎勵。
談起活動對村民們保護環境意識的影響,程書記說:“活動一搞,對全村人都有一個觸動,在思想意識方面都有一個不同程度的提高,已經整理完了的那些戶。你再讓他亂堆亂放,亂丟東西那是不可能的了。這樣起到一個以點帶面的作用。要是坐在會議室里面、坐在禮堂里面,你給他們講三天也沒有用。你講三天不如他看一眼。現在村民對村子都非常愛惜,現在在村里隨便去看,絕對沒有亂扔東西的,也沒有亂堆亂放的,他們對保護環境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你亂堆東西他們瞅著都煩,村容整治完了以后,有位老人去放牛,那牛在街道上拉了一泡牛糞,老人立刻把牛栓在一個靠邊的地方。從鄰居家借來掃帚和簸箕,把牛糞掃了放在垃圾池里,才牽著牛再走。現在村里在家里養羊的一個都沒有。他怕拉一街道糞,影響環境,都集中養殖。我覺得單純的搞環境整治,那只是起到一個干凈和綠化的作用。人們的思想意識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要永久的保持這樣的環境非常不容易,只有讓他們看到榜樣,在榜樣的帶動下使他素質的提高上升到對他周邊環境乃至自身環境的長效的保持和愛護。”
編后:
曾經在采訪時碰到過這樣一個村子,村里主街是柏油路,干凈、寬敞、平坦,路兩旁的宣傳墻高大整齊,墻上的宣傳畫甚是漂亮,村容村貌一下子氣派了不少。但是仔細一聞,確有一股異味撲鼻而來,仔細尋找來源,才發現原來宣傳墻后垃圾堆、柴草垛,亂七八糟。當詢問緣由時,村干部搖頭大嘆,稱沒辦法,村里這兩年沒少投資,環境大大改觀,但愁的是村民習慣難改,反復宣傳也收效甚微,所以就只得出了這么個“下策”,用宣傳墻來“遮丑”。實際上,類似的現象,并非個別,這些無非都是緣于農民的不良生活習慣所致。
眾所周知,村容整潔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也是新農村建設的外在體現。要改善環境,基礎設施等方面的硬件投入是必須的,修路、種樹、栽花、修文化廣場等等,但是忽略了村民素質。陋習未改,這樣的村容村貌只不過是驢糞蛋子——表面光而已。
對于那些正在為實現綠化、美化、亮化而熱火朝天的村子,應該好好學學廟卷村的經驗,改變陋習,升級“軟件”、“硬軟”并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美麗村莊”。不能只圖表面光。
藥農聯手闖市場 王 平 吳 丹 華光華
毫州市的城市建設和全國其他城市基本沒有什么區別,不同的是她的“味道”。整個市區,到處氤氳著一種中藥味。
亳州是中藥的王國。每一條街道,大大小小的中藥材鋪面鱗次櫛比。店內經營各種中藥飲片,店外的涼席上曬著新近收獲的藥材。在通往每一個鄉鎮的公路上,路邊晾曬的都是剛剛從地里收獲刨除的新鮮藥材。
亳州市共有藥材種植專業村800多個(主要集中在譙城區),8個藥材種植大基地,藥材種植面積近百萬畝(占全國1/0),區域化種植基地40多萬畝。主要大宗道地品種50萬畝以上,種植品種35-40個,規范化種植基地25萬畝左右,通過國家認證的GAP品種3-5個,種植面積3-5萬畝,中藥材種植收入超20億元。
中藥材和其他植物不同,“種少了是寶,種多了是草”。如何讓藥農種植的中藥材不至于變成草,這是關乎毫州藥材經濟發展的關鍵。由于藥農獲得的市場信息比較充分,亳州市各鄉鎮的農戶對中藥材種植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
11月26日,在十九里鎮張莊村外的一片藥材地里,老藥農張克法和老伴正在翻土。他指著隆起的田埂說:“這里面種的是牡丹。”因為牡丹皮的收獲期需要三年以上,張克法又在牡丹垅之間套種了白術和知母。“種藥材比種糧食收入高得沒法比”。張克法曾經當了兩年村委會主任,“退休”后專門和老伴種藥材。“不是我一個人富了,大家都富了。”據他介紹,村里有500戶農民,1800多人口。從1995年,全村人均收入已經達到了5000元。是毫州市第一個小康村,被省里命名為“牡丹專業村”。
1999年8月9日,張克法曾經受到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的接見。張克法告訴記者,他從1962年就開始種藥材,一直種到現在種了40多年。剛開始那些年,由于藥材品種老化,缺乏種植經驗,產量和效益都很低。經過幾十年的種植,他已經摸索出一些種植經驗。由于引進品種優良,產量出現了大幅度提高,經濟效益相當可觀。據他估算,按照目前的藥材行情,種植一畝地的白術,純收入可達10000元左右,如果同牡丹套種,經濟效益將更高。他和老伴種植了3.2畝(牡丹、白術、知母)藥材,今年的純收入可達到50000元左右。在他的院子里,張克法掀開帆布蓋著的一堆藥材說:“這是白芍,至少能賣30000元。”因為目前價格不是最理想。他準備過一段時間再出售。
農民為什么對種藥材情有獨鐘?當地農民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種一畝地莊稼最多收入500多元,而種一畝藥材最少在8000元以上。
十八里鎮觀堂鎮雙合村黨支部書記張杰,今年種了8畝白術,收入可達70000元。中藥材的收入是種莊稼的20倍,這對農民來說具有極大的誘惑力。在他的帶領下,許多農戶嘗到了種植藥材的甜頭。
“等把通往村外的路面硬化了,大家的勁頭會更足。”張杰覺得,要提高農民種藥材的積極性,關鍵還在于銷售渠道的暢通。農民掌握的市場信息越多,他們才越有信心。
種植藥材雖然比種糧食收入高好幾倍,但是,如果市場把握不準很可能虧本。因此,對于那些缺乏藥材市場信息的農民,他們一般不敢輕易種植。在這種情況下。種植大戶的示范作用便給他們樹立了信心。
為了打消新種植戶銷售難的顧慮,許多大戶和新生戶自發地組成了品種種植協會,大家在技術上互相切磋,在銷售上互通信息。使風險系數降到了最低。在藥農看來,以往,種藥材是靠賭,賭準了,“種一季吃三年”,賭輸了,賠得一塌糊涂。現在完全不同了,基本做到了有的放矢,平穩發展。
在銷售上,藥農獲得了保障之后,最為關鍵的是如何讓藥農在藥材品種選擇、技術提高上得到充分的保障。由藥材種植大戶張鳳鳴領銜的中藥材種植協會,所有會員都是藥材種植大戶。他們經常聚集一起,交流種植經驗。然后通過網絡和文字資料。傳遞給種植戶。
協會針對藥農缺乏種植技術和藥材品種老化的實際情況。在安徽中醫學院的指導下,對藥材品種進行了改良。將優良種苗提供給種植戶。并對種植戶在技術、管理、銷售上實行一條龍服務。據測算。凡是通過協會提供種苗的農戶,每畝平均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