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說一:沒有普適的宜居,只有某類人的宜居
北京要建成宜居城市,獲得許多人不滿。而有意思的是北京提出這個目標沒多久,某“中國十大宜居城市”評比就已經把北京評上了,且位列珠海之前。這就更讓許多人——比如騎自行車的 上下班開私家車的、板爺和幾乎所有的上海人心生憤慨。但仔細想想,北京就是宜居城市也有充分的理由,同樣有許多人,比如北漂同志們就相當地認同。那么多的公司(包括國內外)紛紛把總部遷往北京,沒聽說員工們會強烈抵制,可見不能說不宜居。
世上有許多“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而且據說有過一系列硬指標,比如:
i.在海邊
ii.有充足的陽光
iii.適合步行
iv.良好的秩序和教育配套
我就曾訪問過滿足以上條件的加州“圣塔芭芭拉”,好不好?的確好,但看起來并不普適于中國人。非常簡單,在那里只有一家可以擺三張臺的中餐館,比起洛杉磯的“中國城”可就差得太遠了。
當大家完全同類的時候,比如建國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時的中國,是有普適的宜居理想的,比如那個時候,北方人就一定向往北京,江南人一定向往上海,北京人一定向往紐約,上海人一定向往東京。今天,我們很少能達成一致了,原因在于目前中國的家庭教育結構、收入、工作……已經離散化了。
假說二:不存在單獨的宜居,只存在生活的宜居
居住單拿出來說事兒行不行?不是不行,是容易說糊涂。搞房地產的人經常會有這么一個思維習慣。
i.大家對居住的感受有共通性
ii.我對這塊地的感覺不錨(不好)
ii. 所以估計其它的人也會感覺不錯(不好)
比如潘石屹的博鰲“藍色海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目前的凱賓斯基酒店是在歷時幾年別墅銷售不暢轉化而來的。
單拿居住來說,“藍色海岸”具備陽光、海岸、河岸的時候,具備嚴迅奇(近二十年來香港最成功的建筑師之一)和承孝相(韓國著名建筑師)的前衛建筑,而且與博鰲論壇和高爾夫球場相連,都不存在什么問題。營銷有問題嗎?潘是業內公認的營銷天才,借亞洲論壇的東風,全現樓的居住體驗,不斷地圈子營銷,與北方冬季嚴酷氣候的對比,都是非常到位的,但問題還是不可回避地呈現了:居住不能脫離生活!
我更喜歡博鰲凱賓斯基酒店,而不是博鰲的私家別墅。因為在博鰲的生活是開會和短期度假,我寧愿住酒店也不愿意伺候房子,我也不能為了房子去居住。
假說三:沒有自由遷徙的基礎,談不上“宜居”
我們前面提到,說“宜居”就要問誰的“宜居”,問題是我們怎么知道到底是誰的宜居呢?
“宜居城市”評比,如果在全民都自由選擇棲居地的時候,也就是老百姓可以用腳投票的時候,是比手填的選票還真實可靠的。
珠海和深圳就是典型的城市案例,同是新城市,同是移民新增人口為主,相近的地理環境,甚至是相似的人文基礎,誰更“宜居”?
相信即使是深圳太多數人在填選票時也會認為珠海更適合居住——生活節奏慢,情侶路更浪漫,海與城市的關系更密切。問題是兩地房價相差近信,為什么深圳人滿為患,而珠海人丁冷落?
事實再一次證明居住不能與生活分開之外,是否可以告訴我們更多的“宜居”內涵?事實上,人類歷史上的遷移居住地的都是某一時代的宜居故事,而且中止這個自由遷徙的權力,比如在嚴格的戶籍制度和流動人口的管理下,談“宜居”沒有任何意義。
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任何理解規劃、權力對人自由選擇的侵害就如同貿易保護對市場的侵害一樣,會使“宜居”成為空談。
假說四:宜居體現在房子的價值,表現于價格
經常聽到朋友們感慨某個海邊小鎮或名山大川是如何“宜居”,其中一個重要的理由是房子便宜,生活成本又低。其實,這種判斷要么是完全錯誤,比如只適合養病的人宜居 要么就是那里的“宜居價值”根本沒有破更多的人認可。
美國加州圣塔芭芭拉的情況就不是這樣,她是加州公認的宜居小鎮,同時也是房價最貴的小鎮之一。長遠采說,價值不可能不體現在價格上。
比如紐約SOHO區的Loft,藝術家是廠房的價值發現者和領先使用者,一段時期的價值低于價格沒有問題,但隨著跟進模仿者入住,租金就開始上漲了,到商人把酒店也開到樓上時,藝術家就住不起了。
雖然沒有普適的“宜居”,但誰的居相比之下更“宜居”就要看價格了。因此本人大膽地推論:哪里的房價貴,哪里就更宜居!
假說五“宜居”是個假問題,但不“宜居”是個真問題
假說問題是一個不能證明對錯的問題,是不能證明也不能證偽的問題。根據假說一和假說二,“宜居”就是這樣的問題。
“不宜居”則可以證明 有人說房價貴使一個地方不宜居,就像唐代白居易進入都城聽到的“京城居,大不易”一樣,我反對的理由就是白居易的“寫詩如此,居又何難?”。
“不宜居”無關乎房價,關于可以量化的軟硬指標。因此與其評比宜居,不如評比“不宜居”更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