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決民生問題,重在點點滴滴、難在實實在在、貴在時時處處。”中共四川省委書記杜青林這樣說。
杜青林認為,關注民生是一個突出亮點。他表示,新的一年里,四川將從能辦得到的事情做起,從群眾最關心的事情入手,利民惠民安民,促進和諧四川建設。
“民心最寶貴,關心群眾需動真情”
“今年1月中旬,我去阿壩州大骨節病區進行調研,親眼目睹病區群眾經受病痛折磨的痛苦,確實觸目驚心,讓人心急如焚。”杜青林動情地對記者說。
“民心最寶貴,關心群眾需動真情。”杜青林指出,民心是執政的基礎,群眾是力量的源泉,做好新時期的群眾工作,必須帶著深厚的感情,懷著真情,充滿激情,把黨對人民群眾的關懷送到心坎上,把工作做到群眾關注處,把廣大群眾凝聚到黨旗下。他說,從阿壩回來的第二天,就組織召開了省委常委會,進一步研究關于阿壩大骨節病的問題。提出要盡快讓群眾擺脫貧病,兩年初見成效,四年大見成效。
杜青林認為,聯系群眾要用真心感知民意。在工作中,黨員干部必須深入基層,與群眾真心交友,與群眾感同身受,與群眾心心相連。要構建密切聯系群眾的機制,推進群眾工作的經常化、制度化。要著力化解矛盾糾紛,組織各級各部門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進行摸底調查,制定工作方案,落實領導責任,想方設法為群眾解難事、辦實事。要著力健全群眾工作的五個機制,即科學決策和民主管理機制,群眾訴求表達機制,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督促督辦機制,領導責任和責任追究機制,確保群眾話有處說、怨有處訴、難有處解、事有處辦。還要著力構建群眾工作網絡。省市兩級設立信訪局,省直有關部門專設負責信訪工作的業務處室。完善基層工作網絡,鄉鎮(街道辦)設群眾工作站,村(居委會)設群眾工作室,村民小組和社區設群眾工作信息員。
“民憂最緊迫,維護群眾要下真功”
“民憂最緊迫,維護群眾要下真功。”杜青林指出,“四川省一些地方有四難:上學難、看病難、飲水難、行路難。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把群眾的憂慮作為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今年省財政要投入350億元,著力解決這四難。” 去年12月以來,四川省委省政府在深入調研、深刻認識省情的基礎上,確立了“一個主題”、“四個跨越”的總體思路。即全省工作以“堅持科學發展、構建和諧四川”為主題,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工業大省向工業強省跨越、旅游資源大省向旅游經濟強省跨越、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
堅持科學發展、推進“四個跨越”要著力解決的十大問題,杜青林娓娓道來:切實走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之路;破除體制性機制性障礙;進一步提高開放度;加強科技創新;轉變增長方式;統籌城鄉發展;優化區域布局;做強特色優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我們向全省提出‘發展耽誤不得、工作失誤不得、社會折騰不得’的要求,著力營造‘求發展、促和諧、樹新風’的濃厚氛圍。‘求發展’,就是求又好又快發展,不斷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促和諧’,就是改善民生促進民和,加快建設和諧四川。‘樹新風’,就是加強先進性建設弘揚新風正氣,促進領導干部作風的不斷好轉。”
“民生最根本,造福人民要見真效”
過去一年,四川經濟社會發展保持良好勢頭。全省生產總值達到8638億元,增長13.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50元,增長11.5%;農民人均純收入3013元,增長7.5%。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民主法制不斷完善,民族關系團結和睦,實現了“十一五”發展良好起步。今年四川開局良好,全省經濟發展呈現出效益提升、速度加快的喜人態勢。從三次產業和投資、消費等主要經濟指標來看,一季度可望全面實現“開門紅”的預期目標。
“民生最根本,造福人民要見真效。”杜青林指出,新的一年中,四川省將堅持把促進社會和諧擺在更加突出位置,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此,今年開始要實施“十大惠民行動”,通過就業促進、最低生活保障、教育資助、醫療保障、農村交通建設、飲水安全、農民工培訓、農村安居、扶貧解困、生態環境保護等十項舉措,切實解決群眾最實際、最迫切的困難。“十一五”期間,四川省規劃對這“十大惠民行動”投入超過1000億元,今年就要投入資金接近280億元。
“我們不僅要解決這十個方面的問題,對其他方面,凡是屬于群眾急需要解決的,我們應該做好的,我們都要竭盡全力做好,真正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見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