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二十七次會議舉行
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4月24日上午在北京舉行。這次常委會會議將審議多部與社會民生密切相關的法律草案,包括第三次審議勞動合同法草案,首次審議國務院關于提請審議城鄉規劃法草案、動物防疫法修訂草案的議案。
按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十屆全國人大到二00八年三月任期屆滿,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應該于二00八年一月底以前選出。為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選舉做準備,這次常委會會議將審議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名額分配方案草案、少數民族代表名額分配方案草案以及臺灣省出席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協商選舉方案草案的議案。這三件議案是根據今年三月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的有關決定擬訂的。
此外,這次常委會會議還將審議國務院關于保護臺灣同胞投資合法權益情況的報告,以及全國人大常委會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關于個別代表的代表資格的報告等。
西部志愿者優惠政策將切實兌現
近日,團中央、教育部、人事部、財政部聯合舉行2007年西部計劃的新聞發布會。人事部官員、財政部官員在發布會上表示,將會按照中央辦公廳的18號文件要求,落實好西部計劃的各項人事優惠政策。
財政部行政政法司林建設稱,財政部將完善和落實相關的政策措施,推進就業服務。對于服務期滿并考核合格,選擇到東中部地區就業的志愿者要切實兌現考核加分、公務員優先錄取等政策。同時,按照中央辦公廳的18號文件要求,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鼓勵他們扎根西部,服務基層。
人事部人才流動開發司副司長余興安表示,對西部志愿者的檔案的代管、戶籍代辦、社會保險代辦以及其他的相關的人事政策,將不折不扣的落實;對于報考西部地區的公務員,將繼續落實加分的政策。同時將積極為大學生志愿者的就業提供公共服務,在信息服務、擇業指導、就業培訓、信息咨詢以及提供供需雙方的交流平臺等等方面開展服務工作。
中國扶貧基金會啟動“緊急救援后援聯盟”
中國扶貧基金會4月23日在人民大會堂啟動“緊急救援后援聯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顧秀蓮為“緊急救援后援聯盟”啟動揭幕。
中國是災害頻發、受災面廣、災害損失嚴重的國家。為提高緊急救援項目的響應速度、提升對貧困災民救助的有效性,中國扶貧基金會以及六十四家行業協會、國際組織、新聞媒體和企業共同成立“緊急救援后援聯盟”,旨在搭建社會各界在災害領域交流合作的平臺。
顧秀蓮指出,成立“緊急救援后援聯盟”意義重大,整合各方資源、凝聚社會力量可以更好地實施災后救援工作。她說,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企業的物資支持下,聯盟成員應該認真履行職責,發動社會各界共同行動。
面對災害和貧困,弱勢群體尤其是貧困災民需要社會各界更多的關愛和幫助。通過開展災害緊急救援、災民救援尋訪、愛心團圓互動會、緊急救援愛心盛典等活動,該聯盟將積極開展貧困災民救助,動員社會力量及時對災民和弱勢群體進行人道主義援助,以減輕其疾苦。
在啟動儀式上,伊斯蘭國際救援組織、美國如新集團等四家聯盟會員單位與中國扶貧基金會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推動救災物資和資金的儲備。
中國已建立世界上最大公共衛生信息網絡報告系統
從在北京召開的國家級公共衛生機構國際聯盟第二屆年會上獲悉,中國政府確定用三年時間建立健全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的目標已基本實現,已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公共衛生信息網絡報告系統。
國家級公共衛生機構國際聯盟主席、美國艾莫瑞大學副校長杰夫瑞#8226;考普蘭教授對中國公共衛生機構能力建設給予高度評價。他說:我們希望國家級公共衛生機構具有全面的能力,包括流行病調查、疾病監測與防控、科學研究、專業人才培訓、公眾健康教育、健康信息溝通與交流等;能夠把公共衛生服務從中央輻射到全國各地。中國在這方面非常成功。據了解,該聯盟通過專家評估,將各國和各地區的公共衛生機構分為三類,中國的公共衛生機構以完善程度高、對重大傳染病防控能力強被列入發達國家類別。
中國衛生部副部長王隴德介紹說:近幾年,中國政府將公共衛生事業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方面,加大了對公共衛生的投入力度,中央政府直接投資建設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農村衛生機構基本設施,迅速強化和形成了符合中國國情的全國疾病預 防控制體系。
2007年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資金扶持政策出臺
為全面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完善農村現代流通網絡,近日,商務部、財政部聯合出臺了《關于做好2007年度“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資金管理工作的通知》,對本年度“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資金管理工作做出規定。
《通知》指出,2007年中央財政繼續對農家店建設進行直接補貼,對配送中心進行貼息。較2006年不同的是,2007年統一了鄉村兩級農家店單店補貼標準,對承辦企業在東部地區建設的每個農家店補助4000元,中西部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6000元。補助資金主要用于農家店貨架、電腦、裝修、牌匾及配送車輛等硬件設施建設和農家店店長培訓等工作。對承辦企業建設或改造配送中心的金融機構中長期固定資產貸款,予以1年貸款利息補助。東部地區貼息率不超過4%,中西部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不超過5%。
在資金撥付程序上,2007年繼續采取預撥的方式。財政部按照商務部核準的各地“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項目建設規劃,將2007年各地農家店補貼資金的60%預撥到各省級財政部門。地方主管部門對在12月31日前建設完成的當年項目進行驗收,并根據實際驗收結果向商務部、財政部提交資金清算申請。財政部會同商務部根據各地項目實際驗收結果,對2007年度項目進行資金清算。
今年\"三夏\"將投入小麥聯合收割機40萬臺
4月19日,農業部在四川成都召開2007年全國農機跨區機收工作會議,河北、河南、山東、江蘇等16個小麥主產省的農機管理局齊聚一堂,共商2007年小麥、水稻跨區機收工作。
今年大規模麥收工作預計將于5月中旬開始從南到北陸續展開,6月下旬基本結束。今年跨區機收作業市場的需求仍然比較旺盛,預計“三夏”期間共投入小麥收獲的聯合收割機40萬臺,全年小麥機收水平將超過80%。南方的水稻跨區機收將于7月初開始,預計水稻收獲機將比去年增長5萬臺左右,機收水平突破40%。農機部門將在進一步穩定小麥跨區作業規模和水平的基礎上,加快推進水稻跨區機插、機收和玉米機收,優化市場秩序,努力提高機手效益。
據去年的調查顯示,作業市場的供求關系已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總體趨于平衡,由于局部地區信息不暢、機具飽和,機手互相壓價的惡性競爭,一些機手效益下降。為此,去年7月,農業部發出小麥聯合收割機已趨于飽和的預警信息,并決定2007年中央資金將不再對小麥聯合收割機進行購置補貼,引導市場合理發展。
據悉,今年“三夏”期間,農業部農機化管理司與福田雷沃國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再度合作,為參加跨區作業的農民免費提供短信服務。農業部確定了北京市密云縣河南寨農機合作社等100個農機服務組織為全國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聯系點,由農業部予以授牌。
07年《農村經濟綠皮書》發布 生態工程大有進展
來自國務院研究室、國家發改委、國家統計局、農業部、財政部、中國社科院的專家在24日出席由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和社科文獻出版社在京舉行的2007年《農村經濟綠皮書》發布會上指出,我國制定并組織實施的《國家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農村生態工程建設取得一系列重大新進展。
——天然林保護。2006年,我國天然林保護工程有效保護森林9533.33萬公頃,營造公益林86.67萬公頃。今年,將陸續對山西、河南、吉林、云南、四川、貴州、陜西、內蒙古、重慶、甘肅和湖北11個(省、區、市)及黑龍江天然林保護區內236戶木材加工等企業依法實施關閉破產。破產企業債務60.4億元將按有關規定審核后核銷。這標志著天然林保護區森工企業因木材禁伐或限伐而無力償還債務問題得到解決。
——自然保護區建設和濕地保護。我國建成各種類型、不同級別的自然保護區2349個,總面積14995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15%。全國生態示范區528個、環境優美鄉鎮178個。全國新增國家森林公園33處,1133.33萬公頃森林風景資源納入國家保護范圍。濕地保護工程投入3.66億元,用于1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和48個濕地保護和恢復工程。現我國濕地總面積為3848萬公頃,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退耕還林,生態修復。國家累計投資1300億元。目前,退耕還林工程完成營造林113.33萬公頃,營造林質量良好,核實面積合格率為93%。
——水土資源退化防治。2006年,全國共完成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面積10.32萬平方公里,其中綜合治理面積4.17萬平方公里,封育保護面積6.15萬平方公里。我國的土地沙化面積已由上世紀末年均擴展3436平方公里轉變為現在年均縮減1283平方公里,土地沙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
——農村水利建設。中央投資14.5億元,對270多個大型灌區進行節水改造,新增、恢復灌溉面積12.67萬公頃,改善灌溉面積52.8萬公頃,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3.5億公斤,增加年節水能力15億立方米。同時,中央投資60億元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比去年增加40億元,地方和群眾投資55億元,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明顯好轉。
中國在石油供應安全方面面臨新挑戰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官員日前表示,中國正在經濟高速成長時期,能源問題尤其突出。目前在石油供應方面面臨進口來源、通道和貿易體系等多個挑戰。
國家能源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局長徐錠明在此間召開的“能源風險管理研討會”上說,近年來世界各國都面臨石油時代后能源結構調整的問題。隨著中國經濟不斷發展,能源消耗必然隨之增加。展望未來,中國能源發展的方向是清潔、高效、多元和可持續發展。
中國在石油供應安全方面面臨新挑戰:一是進口量連續增長,油價高位波動加快了中國經濟運行成本;二是中國石油進口來源過于集中在地緣政治復雜多變的地區;三是中國石油貿易體系尚處于起步階段;四是中國石油市場制度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五是中國石油預警、預測及應急體系有待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