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縣治、天下安”。治理縣政歷來就是安邦定國的根本之策。縣域經濟的發展是最終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高安市在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中,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大力發展“五型”經濟,努力走率先發展之路,走科學發展之路,走和諧發展之路。
一、發展開放型經濟,推動快速崛起。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發展開放型經濟已成為國家和地區經濟的主流選擇。從歷史發展經驗來看,地方經濟越是開放,市場化程度越高,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也越高。高安市作為中部一個欠發達的縣市,正致力于吸引具有先進生產力特性的資本和技術,改造本地經濟結構,提升當地經濟水平,借助外力實現快速崛起。在充分利用自身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創新招商理念和招商方式,走專業招商、委托招商、窗口招商、會展招商、產業招商之路,不斷增強引資力度和提高引資水平。一是成立精干專業招商小分隊走專業招商之路。小分隊主動出擊,聯絡有投資意向的客商和企業,推介高安,吸引客商考察投資。二是與浙江一客商簽定委托招商合同走委托招商之路。規定每年引進工業項目不少3個,項目總投資不少于2億元。三是設立了溫州、東莞招商辦事處走窗口招商之路。辦事處常年駐設,推介高安,引進外資。三是去年通過承辦“中國硅酸鹽協會陶瓷分會二屆五次常務理事會”和“江西高安建陶發展論壇會”走會展招商之路。會展提高了高安作為建陶基地的知名度,加強了與大企業的溝通聯系,吸引了一批企業投資落戶。四是在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引進有實力的知名企業參與走產業招商之路。其中引進龍工集團參與宜春齒輪廠的改制,引進清華泰豪參與江西三波電機廠改制。通過大企業的加入并改造升級原有產業,打造產業的新增長極。在開放型經濟戰略指導下,高安大引資力度不斷加強,引進項目不斷增多。去年,引進項目96個,合同資金31.76億元,實際到位資金11.92億元,其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22個。
二、發展集約型經濟,加速產業聚集。產業是縣域經濟的核心競爭力。實踐證明,縣域經濟的發展主要集中體現在縣域產業的發展上。高安市根據本地產業基礎、區位特點、資源優勢、品牌技術等,選擇具有競爭優勢的汽車運輸、建筑陶瓷、水泥、機械機電、化工五大產業作為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進行培育,致力加快產業聚集,提升規模效益。一是圍繞打造全國一流的物流基地,推動汽車運輸產業升級和重組。高安市是擁有9000多輛大小汽運車輛汽運大市,每年地方稅收5000多萬元,上交各種規費過億元,帶動信息物流、汽配銷售維修、貨運中轉等相關產業近10萬人的就業。為進一步提升產業層次、改造產業結構,當前正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對本地貨運資源進行整合重組,策劃貨運產業上市融資工作。預計明年可成功上市。二是圍繞建設“在全國有一定影響的建陶生產基地”,加快省級陶瓷工業園建設。高安是傳統的建陶生產縣市,擁有豐富的原料,良好的產業基礎和人才優勢。全市12家陶瓷企業擁有33條自動化生產線,從業人員4600余人,生產各類瓷磚4780萬平方米。為聚集產業群,打造產業發展平臺,實現規模效應,從去年起,高安市就著手規劃新建省級建筑陶瓷生產基地。目前完成征地4000多畝,近千畝土地實現三通一平,引進項目11個,新增陶瓷生產線8條,生產能力達2880平方米。預計今年園區可引進30條生產線。計劃5年內基地建筑陶瓷生產線達150余,產量5億平方米,稅收1.5億元,全國市場占有率到10%。三、圍繞建設全國最大的齒輪生產基地和有競爭優勢的機電業,快速擴張機械機電行業。一方面爭取了龍工追加投資1.2 億元,啟動二期工程建設,使高安成龍工集團的齒輪基地;引進了清華泰豪追加投資4500萬元,啟動四期投資,擴大原有生產線。另一方面引進了南特機械、飛鷹機械、嘉成機電等6個新的機電項目落戶高安。其中南特工程制造有限公司在去年向澳大利亞、阿根廷、印度尼西亞等地出口挖掘機50余臺的基礎上,今年又有12臺大型挖掘機通過英國代理銷往歐洲地區。四是圍繞建設全省最大的水泥生產基地,扶助優勢企業擴建增產。以紅獅水泥項目為龍頭,帶動市內水泥生產企業加快技術創新,擴大生產規模。去年,全市水泥產量達到170萬噸,同比增長230%,實現銷售收入4.85億元,同比增長414%。今年著力抓好紅獅水泥二期工程建設,預計建成投產后可新增水泥年生產能力100萬噸,使高安成為全省最大的水泥產地。五是圍繞建設最大的輕鈣化工基地,發展特色化工業行業。截止目前,全市輕鈣化工企業達17家,生產線30余條,并且發展步伐不斷加快,產業規模逐漸壯大,產業布局初布形成。
三、發展民享型經濟,提高和諧指數。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是要不斷推動廣大人民走向富裕安康。高安市在發展中著力注重發展民享型經濟,努力讓更多的人民群眾享受改革與發展的成果。一方面,把發展經濟定位于致富百姓,創造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引導群眾走向富裕之路。近四年來,高安市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4.63%,2006年達57.44億元;財政收入年均遞增17.93%,2006年達4.12億元;經濟快速發展帶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6年農民人平純收入達3872元,年均遞增9.75%;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款達45.84億元,比2002年末幸凈增20.97億元,人均增加2707元。2006年,城鎮新增從業人員6700人,其中下崗失業和困難人員再就業2754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4%。城鄉居民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另一方面,堅持公共財政陽光惠及于最廣大勞動人民群眾,在二次分配中更多的關注民生,實現財富分配的和諧。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注重擴大就業,構建保障體系,在全省率先實施“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工程。舉辦了電工、縫紉、園藝和家政服務等職業技能培訓班,免費培訓“零就業家庭”成員;由政府出資購買公益性崗位,幫助“零就業家庭”至少實現一人就業。并引導2.5萬余名待業人員進入園區就業。同時,建立了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五保供養制度等。到目前,全市有5614戶、12679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100余戶城市困難群眾住進了廉租房,8371戶、16314人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最大限度地擴大低保覆蓋面。堅持新增財力向農村、向基層、向社會事業薄弱環節傾斜的原則,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近兩年,該市投資新建改建擴建校舍5.4萬平方米,目前全市已有98%以上的村小實現了校舍樓房化。與此同時,該市還重點在全市83個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實施村通自來水工程、村道硬化工程、村莊綠化工程、沼氣入戶工程、寬帶信息網絡延伸工程,切實解決農民的行路難、吃水難、用電難、通訊難等問題。
四、發展改革型經濟,突破體制制約。只有通過改革,不斷推進和完善經濟體制改革,才能有效地激發社會各階層的創造性活力,才能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高安在改革原有舊體制中,逐漸構建起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新機制。一是打造高效、廉潔的政務體制。組建并規劃行政服務中心,按照應進必進的原則,在服務中心增設便民服務窗口,實行一條龍服務,一條線辦公,現進入中心的窗口38個,辦理項目219個。二是深化國有企事業單位改革。初步完成對國有企業的改革改制工作,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推動了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同時,穩步推進事業單位體制改革,增強了事業單位活力和自我發展能力。比如,為實現高安教育產業的發展,把高安中學與高安二中進行合并組建了高安教育集團。教育集團的成功運作,打響了高安教育品牌,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三是創新政務手段。運用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能。全市啟用服務中心辦公專用軟件,窗口收件,審批和統計等服務工作,實現辦公自動化,徹底終結6年多的手工報表方式,有效規避了行政審批風險,優化了經濟發展環境。
五、發展區域型經濟,統籌城鄉發展。高安立足現有比較優勢,突出產業特色,科學規劃區域經濟布局。在工業布局上,把高安工業園建成以機電、紡織、建材為主導產業的集聚區,把八景、獨城、新街建成以食品、紡織、陶瓷、水泥為主導產業的“金三角”項目區,把沿320國道石腦、楊圩、龍潭等鄉鎮打造成320國道工業經濟走廊,把灰埠、相城、田南、建山等鄉鎮打造成全省碳酸鈣生產基地。在農業布局上,鞏固以錦河流域為主的石腦、上湖、筠陽、瑞州蔬菜產業基地;發揮北部山區氣候優勢,發展伍橋、華林、汪家圩繁育制種基地;發展楊圩、龍潭、石腦、黃沙、八景等鄉鎮肉牛生產基地,石腦、楊圩、灰埠、相城等鄉鎮的棉花生產基地,加快建設楊樹種植基地,發展祥符組培基地,壯大傳統的生豬生產基地、優質茶業生產基地和林果業基地。在第三產業布局上,依托汽運城,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依托城市社區,加快城市社區服務業的發展;依托北部山區風光和建設吳有訓科普城,加快旅游業的發展;依托業已存在的各類市場,促進專業市場、連鎖超市等新型流通業態的發展。
(作者單位:中共高安市委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