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昌都,一提起洛松麥郎,沒有人不認識、沒有人不翹起大拇指。洛松麥郎自參加工作以來,無論從事何種職業(yè)都視人民為父母,盡心盡力地干好每一項工作。尤其是在擔任昌都地區(qū)民政局局長以來,他的足跡踏遍了地區(qū)11個縣的鄉(xiāng)村,把黨和政府的關懷及時送到災民和困難群眾心中,始終把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當成己任,時刻銘記一名民政工作者的職責,用堅定的信念、獨特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情操,在平凡的崗位上,樹立了“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光輝典范,處處都留下了一個共產黨員的浩然正氣,贏得了廣大干部群眾的尊重,被群眾親切地稱為“一心為民的好公仆,默默奉獻的孺子牛”。2006年,他被人事部、民政部授予“全國民政系統先進工作者”,同時被國家民政部授予最高榮譽獎——“孺子牛獎”。洛松麥郎也由此成為昌都地區(qū)第二個獲得此項殊榮的人。
深懷愛民之心 多辦利民之事
洛松麥郎在擔任昌都地區(qū)民政局局長之前,曾擔任察雅縣常務副縣長。期間,他牢記“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諾言,忠實地履行了一個人民公仆的職責,全心全意地投入到黨和人民的事業(yè)上。從群眾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入手,為老百姓辦了許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好事,深受群眾愛戴,被當地群眾稱為“勤政為民,扎實苦干”的好縣長。為盡快改變察雅縣貧窮面貌,解決貧困群眾的溫飽,他帶領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深入全縣各個鄉(xiāng)鎮(zhèn)。經過實地考察,確定了以扶貧工作為中心,搞扶貧開發(fā)項目為重點,實施短、平、快項目,盡快致富的工作思路。并根據察雅的實際情況,農、牧、林、養(yǎng)殖4大開發(fā)區(qū)域,同時加快交通建設步伐,促進商貿流通,增加群眾收入。
洛松麥郎經常深入到一線,工作在一線,指導群眾實施扶貧項目。1996 年察雅縣的重點開發(fā)項目——澤桶壩開發(fā)以后,要從4個鄉(xiāng)組織搬遷貧困戶到開發(fā)區(qū)定居。搬遷任務重,加之有部分貧困戶受傳統思想影響,不愿搬遷。縣委、縣政府把做群眾思想工作的任務交給了洛松麥郎,他接受任務后,帶領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先后數次到實地安排落實搬遷工作,組織勞力為貧困戶建房,親自到搬遷戶家中做耐心細致的說服教育工作,宣傳黨的富民政策,同建房民工一起背土打墻。領導的實干精神感動了群眾,他們都說“縣長都親自幫我們建房,是為了讓我們過上好日子,我們不響應政府的號召,就對不起政府。”經過幾個月的艱苦努力,整齊、漂亮的33幢新房在澤桶壩建起,33戶貧困戶喜遷新居。當年就完成了貧困戶搬遷任務。
1998 年,洛松麥郎又受縣委、縣政府的安排,承擔被自治區(qū)列為重點骨干水利工程建設的卡貢引水工程任務。該工程不僅地質條件復雜,大小鴻溝遍布,而且整個水渠纏繞在半山腰上,工程實施難度很大。施工中,洛松麥郎一面抓施工質量進度,一面抓安全教育。既當指揮者,又當勞動者。同民工一起勞動,每天在工地來回檢查、指導。在洛松麥郎的帶領下,經過工程管理技術人員及參戰(zhàn)民工5個月的艱苦奮斗,卡貢水渠竣工,創(chuàng)造了又一個察雅縣水利工程建設史上的奇跡。
想要富,先修路。年察公路是察雅縣通往外面的惟一通道,由于地質復雜,滑坡段多,路窄、彎急,一遇雨季經常塌方受阻,使察雅縣處于封閉中,制約著縣域經濟的發(fā)展。縣委、縣政府決定整治擴建這條公路,并成立了工程指揮部,洛松麥郎擔任了副指揮長,他積極協助指揮長,經常跑工地,吃住在工地,帶領5個鄉(xiāng)1400 名民工大干60天,經過艱苦努力,按期完成了施工任務,整治擴建后的年察公路,路面增寬,滑坡段得到整治,基本保證了常年通車。
民政“新兵”變“標兵” 群眾利益常掛心
參加工作之初,洛松麥郎是民政戰(zhàn)線上的一名“新兵”,他深知自己的神圣職責,他一邊認真工作,一邊不斷鉆研民政業(yè)務知識,努力提高自己的業(yè)務水平。同時,還經常虛心向老同志學習,積極參加組織上安排的各種培訓。他先后在各級黨校深造學習。在自治區(qū)民政廳舉辦的專業(yè)培訓班和山東太安聾啞學校學習聾啞手語期間,撰寫了藏文30多個字義的聾啞手語圖案和解圖說明一套,出色地完成了學業(yè),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得到了民政部門領導的高度評價,為西藏今后開設聾啞學校作出了重要貢獻。他認真學習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特別是有關民政工作的法律、法規(guī),刻苦鉆研民政業(yè)務知識,并在較短的時間內熟悉了民政業(yè)務工作,由一名民政戰(zhàn)線上的“新兵”,成了一名“標兵”。
當上昌都地區(qū)民政局局長后,洛松麥郎經常說“群眾利益無小事”,民政工作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民政工作的每一項都飽含著黨對人民群眾的關愛之情。民政工作做好了,就能夠更好地維護社會穩(wěn)定。解決無軍籍職工的待遇問題是昌都地區(qū)的一個“老大難”問題。為了落實好無軍籍職工的待遇問題,洛松麥郎四處奔走,多方協調,積極與軍分區(qū)戰(zhàn)勤科聯系,解決了無軍籍職工住院醫(yī)療費、差旅費、工資等方面的遺留問題,切實做到了為無軍籍職工排憂解難。
洛松麥郎把解決弱勢群體和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作為民政工作的一項重要職能長抓不懈,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為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平安昌都作出了積極貢獻。
為了開展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洛松麥郎多次到外地學習先進經驗,結合自治區(qū)的有關文件精神,制訂了《昌都地區(qū)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方案》。按照低水平、廣覆蓋和應保盡保、分類施保的原則,對低保對象實行動態(tài)管理。洛松麥郎和地區(qū)民政局低保科工作人員一起,冒著嚴寒酷暑,進行低保排查,清出不符合條件的人員,杜絕了優(yōu)親厚友現象,把真正生活貧困的人納入低保。
平時下鄉(xiāng)時隨時抽查低保戶,已經成為洛松麥郎的一種習慣。2005 年6月,他到芒康縣出差,為了了解基層上報的數據是否準確,他沒有通知當地干部,按照低保檔案上的地址,直接入戶了解情況,對基層上報的基礎資料是否真實。當一行人來到芒康縣嘎托鎮(zhèn)時,大雨滂沱,道路泥濘難行,去往貧困戶家的周圍沒有像樣的路。即使這樣,他們還是頂著雨,踏著稀泥,一戶一戶地查對,從早到晚,從一戶到另一戶,馬不停蹄地一連跑了兩天,當調查完最后一戶,無一差錯時,洛松麥郎臉上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為了增強低保資金發(fā)放透明度,他大膽創(chuàng)新,在昌都地區(qū)采用由銀行代發(fā)低保金,使低保戶按時足額領到了保障金,他的這一做法,受到了低保戶的普遍歡迎。
“虧了咱一家 幸福千萬家”
昌都地區(qū)地處橫斷山脈,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fā)的地區(qū)。在民政局工作期間,無論身為職員、還是為官,每次災害發(fā)生后,洛松麥郎總是沖在最前面。哪里有危險,哪里就有他的身影。1989 年4月,丁青縣北部遭到歷史罕見的暴雪襲擊,而當時洛松麥郎的妻子已懷孕8個月,即將臨產,家中兩歲女兒也需要照顧,在這種特殊情況下,洛松麥郎毅然請求組織上讓他到受災最嚴重的布塔鄉(xiāng)參加救災工作。領導同意了他的要求,他同救災工作組趕赴災區(qū)第一線,一連10多個小時滴水未沾,顆粒未進。原本就患有嚴重的腰傷和流鼻血的毛病復發(fā)。即使這樣,洛松麥郎也顧不上休息,及時召集縣鄉(xiāng)干部了解實情,同鄉(xiāng)村干部深入走訪災民,安排群眾的生產生活,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
類似的事情在他的工作中枚不勝舉。由于經常奔波于災區(qū),忙于工作,無暇顧及家中,愛人工作又忙,孩子經常無人照顧。愛人埋怨他說,家對于洛松麥郎是旅館、食堂,他只有勸慰愛人和孩子“誰讓我在民政戰(zhàn)線工作呢,虧了咱一家幸福千萬家。”
1992 年7月份,正值洛松麥郎工作最緊張的時候,母親病重,工作又離不開,他沒有回去照顧母親。當他工作告一段落返回昌都時,母親因病情加重而去世了,他默默地站在母親的遺像前,心中充滿了內疚之情,他把悲痛深藏在心底,處理好母親的后事后,又背起行囊,奔赴民政工作第一線……樂善好施扶貧濟困為己任認識洛松麥郎的人都說,洛松麥郎擁有顆金子般的心。無論誰有困難,他都會伸出援助之手。
每次下鄉(xiāng)都要到貧困戶家中去查訪,從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一些錢和衣物送給他們,并想辦法尋找致富之路。他同察雅縣民政局一起擔負起了撫養(yǎng)8個孤兒的責任。每年自掏腰包給他們送200多公斤的糧食,1000 元現金,為8名孤兒解決了實際困難,送去了一份愛心。之前,他在察雅縣任常務副縣長主管民政工作期間,還與察雅縣阿孜鄉(xiāng)一戶貧困戶結“親戚”,從經濟、物資、技術方面給予其扶持。幾年來,為這戶窮“親戚”蓋房、給錢和衣物折款達8000 多元,在他的直接幫助下,這位“親戚”很快脫了貧,解決了溫飽問題。
洛松麥郎在下鄉(xiāng)到卡貢鄉(xiāng)時,得知有一位盲人雙目失明,生活不便,于是,他又親自送這位盲人到地區(qū)人民醫(yī)院做眼科手術,并給這位盲人支付醫(yī)療費、買營養(yǎng)品、贈衣服,通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現在這位盲人基本復明,重見了光明。
洛松麥郎沒有驚人的豪言壯語,也沒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只有一顆對黨的事業(yè)的赤誠之心,一腔對人民群眾深厚的愛。他對事業(yè)不懈地追求,一步一個腳印,實現著自己的人生價值,留下了一串閃光的足跡,他以自己的模范行為,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普遍贊譽。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個共產黨人對人民群眾無私的愛。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洛松麥郎多次被評為民政系統先進個人、優(yōu)秀公務員、自治區(qū)先進工作者。而他并不滿足于已取得的成績,他經常說:“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我的一切都是黨和人民給的,我做的工作是自己應該做的,離黨和人民的要求差距還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