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種112畝辣椒,扣除肥料種子成本,凈賺40萬元,成了村里的首富。”3月28日,瀏陽市官橋鄉花園村農民余現興,談起在海南屯昌縣坡心鎮種椒的甜頭時,古銅色的臉上寫滿了笑意。如今在瀏陽,每年晚稻收割后,就有5000農民前往海南種植反季蔬菜,來年春播時又回鄉忙活自家承包地。這種票子、谷子雙贏的全新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每年為北京、長沙、武漢、溫洲等數十個大中城市供應蔬菜達14萬噸,不僅有效緩解了冬淡菜市供求矛盾和降低了市場菜價,還為菜農增收逾億元。人們把這種冬去春回飛來飛去的兩棲特殊群體昵稱“候鳥”農民。
瀏陽是一個“七山兩水一分地”的山區農業大市,農民增收遇到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有的農民常年走南闖北外出務工,大片承包耕地荒蕪,留守的老弱病殘無人照料,家庭糾紛矛盾百出,娃兒學業荒廢,“黃瓜打鑼丟了大截”;有的農民固守“一畝三分地”,終年臉朝黃土背朝天,袋子依然癟癟。更有甚者,“二個月過年,九個月賭錢,一個月種田”,“望天田”、“衛生田”連口糧谷也收不回。如何推進以現代農業為重點的新農村建設,統籌兼顧“票子谷子”和諧發展,確保農民增收?“候鳥”由此應運而生。據“頭鳥”、瀏陽市蔬菜協會海南分會會長楊意紅介紹,受光熱條件限制,我國內陸冬季寒冷,大量蔬菜不能種植,而海南冬季光熱充足,極宜蔬萊生長。內地廣大城市的迅猛發展,迫切需要建立能提供品多量大的冬季菜籃子工程。瀏陽大量農村勞動力冬季閑置,南飛四、五個月不會影響來年春耕生產。于是,在市里支持下,楊意紅這位種菜能手在湖南首家發起成立以“候鳥”為主體的瀏陽市果蔬協會。近三年來,協會組織1.8萬人次,赴海南三亞、林水、瓊海、澄邁等縣市種植反季蔬菜。每年新春佳節眾人回家團聚之時,數千瀏陽“候鳥”群群結隊,或夫妻比翼雙飛,或舉家攜眷遷徙,來到天涯海角筑窩安營,用候鳥特有的勤奮和全新的發展理念耕耘南國熱土,為內陸眾多城市冬淡菜市送去春天的希望。“候鳥”的異軍突起,引爆了瀏陽逾百輛“候車”的迅猛崛起。專跑長途菜運的貨車司機陳光,指著剛卸在長沙馬王堆菜市場的大堆鮮紅辣椒滿臉笑容地亮開了大嗓門:“從海南出發,一車鮮菜不到30個小時便可運到湘潭、株洲,靠‘候鳥’我的腰包很快鼓起來了。”
“候鳥”高飛,先壯鳥翅。針對一些農民“務工無技,致富無門”和“寧愿田里罵娘,不愿上岸吃糖”的現象,瀏陽啟動了盛況空前的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培訓工程,僅去年就培訓農民2.7萬人。創建瀏陽市果蔬技術研究所,與湖南農科院聯姻,在海南開展辣椒良種繁育提純科研攻關,成功開發的“品牌辣椒”成為倍受海內外客商青睞的搶手貨,每公斤收購價最高時達16元還供不應求。“我在海南種15畝菜,凈賺15萬元,扛了幾十年鋤頭,還從未見到這樣多的票子。”瀏陽市鎮頭鎮澗口村農民陳樹良的話音未落,楊意紅便如數家珍地接上“候鳥”們脫貧致富的話匣子:鎮頭鎮土橋村村民陶丙炎組織16人在瓊海市福田鎮種菜120畝,純收入50多萬元,人平達3萬多元;普跡西安村206人在海南種辣椒1300畝,總收入達400多萬元……
實施訂單農業,是“候鳥”振翅搏擊市場風浪的不盡動力。蔬菜銷售是“候鳥”的生命所在。而市場瞬息萬變,暗礁險象叢生,稍有不慎便翅折鳥亡。如何把千家萬戶的“小鳥生產”引向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瀏陽多方協調,鼎力協助海南成功舉辦一年一度的“全國冬季農副產品交易會,為“候鳥”雄飛市場牽線搭橋。僅1998年11月13日至15日海南首屆冬交會,便為農民找到瓜菜訂單113.4萬噸,隨后8屆冬交會也每年替農民招徠總出島量81%的訂單,使“候鳥”飛入以銷定產的現代農業之路。去年因江西、湖北等省大批農民紛涌海南種菜,面積產量成倍驟增,導致市場供過于求,“候鳥”遭遇菜價寒流,辣椒每公斤收購均價由3元一落千丈跌至0.4元。在“候鳥”們面對大量鮮菜爛在地里而以淚洗面的時刻,瀏陽市副市長熊清溪率農業局負責人星夜飛赴海南,廣辟銷售渠通,終于遏止菜價下滑勢頭,蔬菜純收入仍達4000萬元。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和諧鄰邦,知會天下,是瀏陽“候鳥”雄飛不敗的生命真諦。“候鳥”深知,在現代農業縱深推進的新形勢下,惟有兼容并蓄,才能實現雙贏。“候鳥”每年投入海南資金4000余萬元,幫助當地農民種菜致富,菜業日益壯大的海南基地也因此被確認為省重點蔬菜基地。“候鳥”大多棲息海南少數民族聚居和欠發達地區,前些年偷雞摸狗和吵架斗毆的事時有發生。“候鳥”每到一處都主動把種菜技術手把手地傳授給當地農民,幫助他們種好菜。誰家有什么突發困難,“候鳥”們總是傾囊相助,民風好轉,兩家從無矛盾糾紛。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海南也視“候鳥”為自家人親情相待。2000年10月下旬,瓊海市暴發百年罕見特大洪災, 12萬畝辣椒被水淹死,瓊海市政府迅即減免租金逾10萬元,使瀏陽“候鳥”迅速恢復生產,重建“鳥園”。
(作者單位:瀏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