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蘭花屬于我國珍稀瀕危物種,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我國野生蘭花資源在部分地區遭受毀滅性破壞,掠奪性采集已使云南,四川、貴州、廣西、福建、湖南等省區的許多地區變成了無蘭區。我國野生兜蘭有18種,幾乎全部流失到國外。20世紀8C年代初,杏黃兜蘭和硬葉兜蘭流入日本后每株售價達數千美元,后來繁殖的植株在歐美市場上也賣100多美元。外商因收購麻栗坡兜蘭,把云南文山地區的所有兜蘭幾乎毀滅殆盡。

大別山野蘭花遭瘋狂采挖
“五一”黃金周期間,“炒蘭”之風依然在大別山區越刮越盛。不理性的“炒蘭”催生出一批批“掠奪式”野生蘭采挖大軍,野生蘭花資源正遭遇滅頂之災。
如今,這些生長在大別山區深山老林里的野生蘭正被人一棵棵連根掘起,販運到市場或在路邊兜售。走進大別山區的鄉村農貿市場乃至城鎮街頭,隨處可見肩挑、身背、手提、車馱的野生蘭花苗和野生蘭。
大別山區出現大規模挖蘭風始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從一株幾毛錢到幾元幾十元,蘭花的價格不斷攀升,如今有些花異色異的蘭花通常能賣到萬元以上。不久前,一株四苗“熊貓蝶”(因花形似熊貓得名)蘭草,被浙江的蘭花商人以120萬元高價買走。這是目前安徽大別山區野生蘭草花賣出的最高價,轉手后價格還會飆升。
“這株梅瓣(花形似梅花)是我用4萬元在金寨從一個農民手里買來的,已經有人出價20多萬元要買了。從金寨一個人手上我花8萬元買了4棵草,那家農民一個月挖蘭花就掙了20多萬元。”在大別山深山區,依靠蘭花致富的武先生說。
據安徽省六安市政協副主席、蘭花協會會長王士雄介紹,目前采蘭已進入濫采亂挖的高破壞期,離了山的蘭花90%以上都死亡了,即使養在一些養蘭者的家里,也大多半死不活。“古人養蘭大多是個人愛好,對物種資源不會造成太大的破壞,而現在已經形成產業,挖蘭養殖更多是為了投資賺錢,蘭價已炒到不理性的程度。”
近年來,國內外蘭界都瞄準了大別山的蘭花資源。韓國、日本及浙江、廣東的蘭商甚至長年駐扎大別山區收購奇珍蘭花。
“炒蘭熱”引發地毯式“挖蘭風”。山民們紛紛扛起鋤頭上山,由于難以辨認蘭花品質的優劣,聞香下手,見花就采,有的村民往往挖了幾百甚至成千上萬株普通蘭花才獲得一兩株“奇花異草”。“真是一將功成萬骨枯,一花名成萬花毀啊!”六安市蘭花協會副秘書長戴源道痛心地說。
大別山地區的氣象條件和獨特地理區位,造就了生物的多樣性,原始型和高度進化型并存的蘭花物種在大別山區就達數十種,奇棒、奇瓣、奇色、奇香應有盡有,每季都有蘭花開放。在金寨、霍山、岳西等地,甚至還有很可觀的蘭花原始種群基地。
“如今,野生蘭花資源正遭受毀滅性破壞,空谷幽蘭風景漸漸遠離我們。”戴源道介紹,1995年以前在200平方米的山坡上可以采到200株蘭花;而現在翻遍幾座山也很難采到200株,昔日遍地蘭香消失了,野生自然蘭花群落也難覓蹤跡。
更令人痛心的是,由于大量的原生品種群基地在連續亂挖中被毀滅、消失,影響了蘭花品種間的自然繁育,大大降低了珍稀名貴品種的出現,春蘭紅花素心等一些稀有品種已瀕臨滅絕。
秦嶺野蘭花瑟瑟發抖
品種稀缺的蘭花因市場需求,價值不菲,其中野生蘭花尤為珍貴。陜西省秦嶺地區野生蘭花資源豐富,為獲取暴利,近兩年來,部分外省花販進入該省大批量盜挖、販賣蘭花,使秦嶺野生蘭科植物遭到巨大破壞,甚至將造成某些珍稀物種的滅絕。
據洋縣、佛坪等地農民介紹,這些外省花販主要來自山東,浙江,河南等省,最早見到他們的身影是在2003年,隨后花販人數和盜挖蘭花數量都成倍增加,“有時候一個鄉里都能見到六七個外地販子”。
收購蘭花的高峰期在每年的三四月份。蘭花商販通常會結伴到擁有野生蘭花資源的偏遠山區,并租住當地農家,同時向農民極力渲染賣野生蘭花致富的觀念。“他們給當地農民說,一株品質優良的野生蘭花可以賣到幾十萬元,差的也能賣到幾千。這種一夜暴富的說法極具誘惑力。”一位曾與外省花販有過多次接觸的知情人透露,“因此每年三四月間,在洋縣、佛坪交界處及寧陜等縣野生蘭花資源豐富的偏遠山區,便會出現大批農民背筐提袋采挖蘭花的景象。”
在將當地人采挖蘭花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后,而實際上花販收購條件卻極為苛刻,每次收購期內收購蘭花數量極少,不過二三十株。但農民不了解哪一種蘭科植物值錢,統統將其挖回去,故大量的普通蘭花被隨意采挖拋棄。省林業廳文件顯示,山東、浙江,河南等省的蘭花經營者在陜西省的亂采濫挖,非法收購、運輸蘭科植物的行為,使我省野生蘭科植物資源遭受很大破壞,甚至可能造成某些珍稀物種的滅絕。林業專家介紹:“一株珍稀蘭花的被收購,是以大量的蘭花資源遭受毀滅性破壞為代價的。”
江西野蘭花遭遇滅頂之災
眼下正在籌備的江西省第二屆寒蘭展當中,出現了一盆價格高達30萬元的寒蘭,而售價幾萬元的寒蘭更是隨處可見。在蘭花價格如此飆高的背后,該省野生蘭花資源正遭受毀滅式的濫采濫挖,在諸如宜豐等傳統產蘭之鄉的山中,大批野生寒蘭遭受了重創,最終被送到市場上低價兜售,如何保護的野蘭花資源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
宜豐縣澄塘鄉彭源村是當地一個典型的蘭花村,江西省首屆寒蘭展特別金獎“南國紅梅”就是出自當地,就在去年發現一盆“荷形梅蝶”寒蘭更是全國罕見,市場估價至少在200萬元以上。
但就是在這個蘭花村,近年起不斷有來自浙江的商人前來大量收購寒蘭。當地人見山上的蘭草一下子變成了寶貝,紛紛加入到采蘭隊伍當中去。“一天上去可以采200斤,每斤價格為8角錢,到后來價格稍有漲高,很多當地農民就吃起了‘蘭花飯’,早上起來就拿著鋤頭背著籮筐上山,一直要到傍晚才會下山。”宜豐縣蘭花協會理事楊豐收說。
宜豐縣一名居民對記者說,不止是在澄塘鄉,縣里其他地方包括花橋鎮,同安鎮、天寶鄉等大部分鄉鎮,也掀起蘭花熱,剛開始的時候,蘭花遍地都是,普通品種幾乎天天都有,運氣好的時候也能遇到好的品種,一麻袋一麻袋地賣給浙商,有些沒人要的蘭花就都隨意地丟棄在地上。
“好品種的蘭花可遇不可求,但大部分人不管是不是好花,也不懂得如何分辨,先全部挖下山再說,這樣對野生蘭花資源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楊豐收說,等到蘭協成立以后回過神來,已經造成了寒資源枯竭的現狀,現在在附近山上的寒蘭已經很少了,而現在只有在官山自然保護區上還能看到一些寒蘭,這至少給當地造成幾千萬元的直接損失,加上寒蘭好苗子可繁殖的因素,間接損失更無法估計了。
宜豐縣只是江西省野蘭花資源的一個縮影。江西省蘭花協會副秘書長鄭豐生說,在江西的井岡山羅肖山脈、武夷山山脈、九嶺山脈和九連山,盛產寒蘭并且出了不少名品,在全國享有聲譽,野生寒蘭的資源很豐富,但是現在都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
造成蘭花商販一擁而上,使得當地農民瘋狂采蘭的背后,是一股蘭花熱的出現,在近年各式各樣的蘭花展覽會上,一些售價數十萬元的名貴蘭花頻頻出現,催使蘭花快速升溫。在鄭豐生眼里,到現在蘭花圈子里分三類人,一類是真正品蘭的;一類是以花養花,期望能養出新品種的;另一類就是銷售蘭花的商人,蘭花的采挖養殖與銷售甚至已經成為一種產業。
蘭花之困在修水縣同樣存在,為了保護當地蘭花資源,今年3月當地成立蘭花協會后,立即聯合農業局、林業局發表了倡議書,禁止外地蘭商進入林區亂挖、收購野生蘭草。但令各地蘭協都感到頭痛的是,管理起來難度仍然很大,山那么大,村民如果單獨上山,不可能完全看得住,而且蘭花體積很小,不像砍樹目標那么大,村民把蘭花放在塑料袋里就可以帶走,這個更難被發現。
(責任編輯 趙忠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