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墨濤藝術簡歷:
王墨濤,生于1968年。自幼酷愛文學藝術,畢業于山東藝術學院國畫系,兩進北京畫院王文芳工作室深造,先后得到陳壽榮、陳大羽、張志民,賈又福、王明明、楊延文、賈浩義,龍瑞、甘長霖、何水法等諸名家悉心指導。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大展獲獎,被美、日、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外機構和領導人收藏七十余件;被中南海、國務院、毛主席紀念堂等中央和地方博物館、學術機構、政府機關收藏四百余件。出版有《王墨濤書畫篆刻》、《墨濤畫集》、《墨痕·心象——走近王墨濤藝術狀態》、詩集《生命獨白》,文集《硯邊論畫》等,并發表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藝術評論等文章百余萬字。入選《當代水墨名家精品集》、《當代中國畫家作品集》、《當代中國畫六人集》、《藝海揚帆》、《中韓書畫名家作品集》,《當代中國書畫名家》、《名家心象·中國當代繪畫名家——王墨濤》等二十余部典籍。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畫院王文芳工作室畫家,國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書畫研究會副教授,中國國學研究會籌委會副主任。北京江華鐘鼎文化藝術研究會副主任,中國詩書畫研究會理事。
一、古人云:“書、畫、心之余也。”
歷代凡有成就之藝術家,除技精藝純之外,無不廣泛涉獵,學養深厚;只有學者型的藝術家,方能流傳后世而具深遠影響。
藝之為道,貴得精純之致,貴倚學養之深厚,否則久必流于匠人之道。
一個真正優秀的藝術家,必須能夠自覺地面對高品位、高難度的課題,積學累功,久而不輟,終能得自家面目而有大家氣象。
深厚的學養是創作的原動力,詩書篆刻等是畫技的前提保障,精純的技術是語言基礎。而上述各項是一個優秀的藝術家所必備的素質。
二、即使在信息時代的當今,書畫之道仍離不開最初的心手相應。
古人治學之道,固與其所處時代有關,就悟性之機,千古未易也。每一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均有其時代特點,所以清湘大滌子“筆墨當隨時代”之說實為至理,時代特點與強烈個性相結合,輔以學養之功,既通古法,復得今意,始入正途。高懷見物理,和氣得天真,然后歸于平淡,始得機變旨趣而漸知精妙;一味偏激固步自封者,不免自障心神,終致偏廢。
三、初習藝者,往往因不知規矩而惑,得窺道法之妙又惑于選擇,功力漸臻法度卻惑于自家面貌。
遇惑應喜,解惑意自平,遇惑不惑而能求惑者,能知神明之理,自致精妙之道。
四、為藝者無不以大氣為尊,然大氣的養成首先需要的是達觀。
腹有詩書氣自華,能夠透過事物的表象而把握實質,方能俯察萬類,縱橫自如,處理問題能游刃有余,何止僅僅表現于繪事也!
胸中有浩然之氣,筆下自成神采飛揚之佳構。
一個優秀的藝術家,必須時時完善自我,師古人更師造化,不斷汲取自然和他人精華,與自身優點融會貫通,出入筆觸之間,自成一家之貌。
五、藝術風格的形成,往往需要漫長的錘煉,需要在各種流行趨勢中保持清醒的認識,不盲目崇拜,不盲目追逐,把握自己的優點,不斷提高,時時精益求精,積久方有逐鹿之實力。
能夠耐得住風霜寂寞,肯下死功夫,能用數十年鑄一劍者,必可光華大盛。
六、學技法易,知雅俗難。
每日面對歷代名跡,潛心揣摩,悠然神會之時,當明跡之雅俗。
經常體味百家史論,相互印證,規避名利之欲,始悟心之雅俗。
欣然命筆,用情感注入筆墨之間,逐漸編織為心象的世界,故動心動情之作方能令人動容,只知堆砌技法,七拼八湊、嘩眾取寵者流,心手相乖,何能知雅耶?
雖水墨清淡而能神采煥然,雖大紅大綠仍能得沖和之麗,雅者之作,佳妙處非惟用筆之絕,而在用心之專,用情之摯,出入規矩之時,心雅始能筆雅,非過關者不能自知。
大雅者,必是最真的靈魂在作品中真誠裸露,自然而然。
七、余鐘情水墨己久,喜歡簡單中內蘊的豐富,以及純粹中內涵的瑰麗。
余作畫多不喜自始至終預先計劃好,而是抓住一點感覺作為畫眼,以此為基礎,筆筆生發,層層生發,每個局部的筆墨都讓它有豐富的變化,但通篇卻歸于平淡,沖和。
得沖和之致,非一味不激不厲,而是把不同的表現方式放在一起,使之諧調,剛而不燥,柔而不弱也。
八、中國的哲學、醫學、武學都強調陰陽,吾以為,所謂陰陽者,有對比,能平衡即能諧調也。
用筆的輕重、疾徐、提按,用墨的濃淡、干濕,積破等,都是在進行對比;用色的冷暖,結構的明暗,亦同理。
觀名家之跡,風格迥異,對比關系處理之妙,異中之同也。
因每個人學養、閱歷,功力之不同,于對比處的理解和把握也不盡相同。然能夠通過探求,找到與自己審美相匹配的對比方式,也就有了一個正確的開始。
九、水是中國畫的靈魂,用水是國畫技法中至關重要的部分,水以它無處不在的行跡昭顯著自己的特殊地位。水墨之說以水在先,足以證明這一點。
用水使中國畫的用筆、用墨、用色煥發出無限的生機,也給畫家本身帶來無數的研究課題。
用水難于把握火候,難得機變,往往需要在充分把握紙性、筆性的同時,刻苦砥礪,方能漸入妙境,精絕之處可觀可感,惟難以言述。
水和筆墨的研究,是每一位藝術家一生的課題,永遠沒有巔峰。
(責任編輯 趙忠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