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美食聞名世界,照理說,到了意大利是沒有理由去吃麥當勞的,然而,在梵蒂岡圣彼得教堂附近的一次就餐經(jīng)歷,徹底改變了我的想法。
在意大利淪為“冤大頭”
記得那家餐廳裝修豪華,外面撐著陽傘、擺著桌子,跑堂殷勤地招呼過往游客就餐。中午時分,我正好走到這家餐廳門口,于是決定“就是它啦”。等到拿來菜單一瞧,一個字也看不懂,只好對店小二說:“比薩餅”。沒想到,端上來的比薩餅很難吃,絕對是在糊弄“外地人”。
吃完比薩餅看賬單,我大吃一驚:居然花了19歐元(1歐元約合10元人民幣)。再仔細一看,原來送上來的面包吃不吃都收3歐元,冰水1歐元,坐下來就收餐具費兩歐元……總之,還沒張嘴吃飯就已經(jīng)花了6歐元!我以為遇到了孫二娘的黑店,一打聽,意大利的餐館居然都是如此,于是憤然決定不再充當“冤大頭”。
以后每到一地,我先找當?shù)氐柠湲攧冢驗樵谀抢镂夷艿玫饺蛞恢碌漠a品、全球一致的服務和全球一致的口味。當然,價格與國內相比貴了許多,但畢竟是明碼標價,也不收餐具費,買與不買,吃與不吃,你自己說了算。
不得不裝成聾啞人
在意大利光顧“麥當勞”,還讓我考慮了“全球化”與“本土化”究竟孰是孰非。你想想吃苦耐勞的中國人,再看看“任性”的意大利人——在意大利一些城市里購買商品,如果到了商店打烊的時間,店員決不肯為你多耽擱一分鐘,寧愿不做這筆買賣也要關門;在意大利的一些小城鎮(zhèn)里,商店一過正午就關門,店主要午睡,睡到下午3點才懶洋洋地重新營業(yè)——這樣也許會失去競爭力,可這就是意大利人的生活方式!
在麥當勞就餐,還有另一個好處:你不用裝瘋賣傻、連比劃帶吆喝地要飯吃。麥當勞的雇員都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這是麥當勞招募當?shù)毓蛦T的首要條件。意大利人與法國人一樣,對自己的文化有強烈的自豪感。我自忖英語流利,當我開口說英語時,意大利人就用一種近乎歧視的目光看著我:“No English!”(不許說英語!)每到這時,我就會想:我說中文你聽得懂嗎?
尤其在意大利南部的一些村鎮(zhèn),你休想用英語問出一條路來!最后我琢磨出一個屢試不爽的方法:裝成聾啞人!在點菜時學牛叫,表示要吃牛肉;如果要吃三明治,就指著櫥柜里的帕爾瑪火腿,然后示意將切片火腿往面包里夾!
(摘自《青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