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陵蘭島位于北美洲的東北部,在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間,全島面積為217.56萬平方公里。海岸線全長35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格陵蘭在地理緯度上屬于高緯度,它最北端的莫里斯·杰塞普角位于北緯83°39′,而最南端的法韋爾角則位于北緯59°46′,南北長度約為2600公里,相當于歐洲大陸最北端至德國中部的距離。它最東端的東北角位于西經11°39′,而最西端的亞歷山大角則位于西經73°08′。在格陵蘭2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70多萬平方公里為冰蓋所覆蓋,這些冰蓋占世界淡水總量的10%,占全球冰蓋的1/8。格陵蘭島無冰地區的面積有40萬平方公里。但其中北海岸和東海岸的大部分地區完全是人跡罕至的嚴寒荒原。有人居住的區域約為15萬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格陵蘭西海岸的南部地區。
格陵蘭島的面積相當于10個大不列顛島,約為美國面積的四分之一。以面積大小而論,它比排名第二的新幾內亞島、排名第三的加里曼丹島、排名第四的馬達加斯加島的總和還要多出五萬多平方公里。有意思的是,就是這樣一個世界上的最大島嶼卻是被一名走投無路的罪犯所發現的,格陵蘭也是世界上唯——個被罪犯所發現并命名的地區。
大約是在公元920年左右,居住在挪威中部的一位名叫龔比·喬恩的諾曼人在指揮船只前往冰島的途中遭遇暴風雨,他和他的船只被風暴卷到了遙遠的北大西洋海域的西北方向,在那里,喬恩意外地發現了一連串不大的島嶼,如珍珠一般串在一起。他登上了其中一座島嶼避風。喬恩發現,這些島嶼只有在沿海地帶才會有一些低矮的植物存在,其他地方則全部被冰雪所覆蓋。這些島嶼在冰島后來的神話傳說中被稱為龔比·喬恩群島。在這些神話傳說中,龔比·喬恩群島被稱為是“毛人”和“雪人”的故鄉。據龔比·喬恩后來在日記中記載,在那些島嶼上,如果白天登高遠望的話,可以清楚地看到遙遠的地方有一片大陸——那是一片被冰雪所覆蓋的高地,由于被巨大的冰塊所阻隔,龔比·喬恩無法駕船到達那里。后來證明,這些由龔比·喬恩發現的島嶼實際上就是格陵蘭島的一些沿海附屬島嶼,而他登高所遙望到的所謂大陸,就是世界第一大島——格陵蘭島。
在龔比·喬恩發現格陵蘭附屬島嶼60年之后,也就是約在公元980年前后,一批在北大西洋捕魚的諾曼人因寒冷被迫在這個地區的一些島嶼上過冬,這些挪威諾曼人把這些礁石島嶼稱作龔比·喬恩礁石群。返回挪威后,他們把這些礁石島嶼渲染成了一片廣闊的陸地,并打算組織人員前往探險。
幾乎是與此同時,冰島也有一個人將目光投向了龔比·喬恩群島后面的那片大陸。這個人叫作埃里克·拉烏達,在當時的冰島被人們稱為“火紅發色的巨人”,他是因殺人罪而被驅逐出挪威,然后流放到冰島的。他在這個新的地方仍不改舊習,尋釁斗毆,所以又被人們稱為“暴烈的埃里克”,據說在冰島的流放犯人中名氣最大。當時的冰島當局對他也很頭疼,于是將其驅逐流放出境三年,其流放地就在離龔比·喬恩群島不遠的一個荒島上。
公元982年,埃里克和幾名共同流放在荒島上的罪犯駕駛一艘小船出發,他們決定去尋找大西洋西部的新大陸。比較準確的說法是,埃里克從冰島附近的一座島嶼出發,直線向北航行,到達北緯65°-66°之間的一片海域,在這個緯度線上,埃里克在遙遠的海平線上看到了一片陸地。但其間有冰層阻隔,他數次想駕船沖過冰層,都沒有獲得成功。此后,在沒有到達他要考察的陸地的南角(位于北緯60°的法韋爾角)以前,埃里克沿海岸線向西航行了大約650公里的路程。他和他的同伴們在這個海角外的一個島上登陸,并在那里度過了整整一個冬天。被驅逐出境的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夏季,埃里克又駕船探察了格陵蘭約60公里長的全是深水海灣的西海岸(約在北緯65°-66°之間),那里覆蓋著巨大的冰塊。
埃里克認真細致地對格陵蘭沿岸地區進行了研究,對這個地區的自然條件進行了詳細的考察。19世紀下半葉,格陵蘭歷史上最偉大的自然和歷史學家赫立克·林克曾在書中寫道:“……如果你想順利地到達格陵蘭西南部的海岸,那么你就要沖進崖石、小島和光禿禿的懸崖斷壁所組成的迷宮,而這一切都不會給你提供生活資料。數不盡的海灣蜿蜒在海島與半島之間,并深入這個地區的腹地。在這些海灣的高地一旁,離海灣口約有50-60公里的遠方,可能會展現出一塊平坦的陸地,這塊陸地似乎適宜于埃里克居住,然而讓我們驚奇的是,埃里克和他帶領的那些罪犯是怎樣找到這些七零八落的小塊適宜人居的地區以便使移民居住的呢?現在我們已經詳盡地熟知了這一帶的沿海地區。但是,來自歐洲的移民在這里已經居住了100多年,這些移民始終沒有找到像當年埃里克所指出的更適合于人居住的地方。”
就這樣,經過了兩個夏季的探尋,埃里克在他已經探察的格陵蘭西南沿海漫長的地段找到了幾塊平坦的地方。這些地方可以較好地防御寒風的襲擊,而且這里在夏季的時候長滿了青嫩的植物。它的四周卻全是冰天雪地的荒原,與長滿植物的地方形成了鮮明對比,所以埃里克把這個沿岸區稱之為格陵蘭(意思是“綠色的土地”)。這個名稱,對于有200多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只有15%的土地沒有被冰層所覆蓋的大島來說,的確不怎么合適。冰島古代史中說,埃里克是想用這個“親切的名稱”來欺騙冰島人,以便說服他們遷移到使人感到無望的新地去。可是,埃里克所取的這個名稱當初只用于他發現的地區(格陵蘭的西南沿海地區確實使人感到親切甚至產生錯覺),只是到了后來,這個名稱才傳遍了全島,也傳遍了全世界。
公元985年,埃里克返回冰島,他招募移民的工作進行得十分順利。次年,即公元986年,埃里克率領一支由25艘船組成的船隊向西航行。從冰島到格陵蘭的途中遇到了風暴,幾艘船被毀,另有幾艘船調頭返回冰島,但絕大多數船只——有14艘運載有500多名乘客的移民船到達了格陵蘭并成功登陸。他們居住在埃里克指定的地區——格陵蘭西南岸地區,在一處海灣的高地旁,位于海灣口處,即現在的尤利亞納霍布鎮。
公元9-11世紀,諾曼人從西南部海岸擴張到格陵蘭的西部沿海地區,并沿這個地區一直到達北極圈。他們分為人數不多的若干小組遷居在防護較好的地方——崖石海灣的深處。以后又有越來越多的冰島人、丹麥人和挪威人來到了這里。開始這些白人移民還沿襲傳統的畜牧業,養羊以得到肉、奶和羊毛,解決吃穿的問題。可是他們漸漸發現,與其吃苦受累養牛養羊,倒不如像當地因紐特人那樣打獵、捕魚來得輕松愉快。于是這些人完全改變了生活方式,由家養畜牧業改為游獵、捕魚為生,完全像因紐特人一樣生活。后來又由于和因紐特人通婚,幾百年后,這些人的后代逐漸趨向因紐特人習性。在格陵蘭島生活的因紐特人多是混血人種,所以他們被特別稱之為“格陵蘭人”。
在格陵蘭的南部和西南部沿海地區,即位于北緯60°-65°的最早的移民村莊,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13世紀時,當移民處于最繁榮時期,這一帶的海岸地帶已有280多個村莊。當然,這些村莊都不太大。由于需要糧食、木材和鐵制工具,移民們不得不與冰島保持著經常性的聯系。為了換取所需的商品,移民們通過冰島把他們生產的海獸皮。海象牙、鯨須和其他海上獵獲物運往歐洲。有專家研究,在整個13世紀里,格陵蘭島上的歐洲移民由3000余人發展到了6000余人。但自從冰島歸并于挪威后(公元1281年),格陵蘭移民的處境開始急劇惡化,來自歐洲的生活必需品幾乎斷絕,原因是由于冰島失去了獨立地位,其船只出海受到挪威控制,因而冰鳥的船只很少再來到格陵蘭,平均一年還不到一艘。
1700年,丹麥政府派人尋找居住在格陵蘭島的丹麥人后裔,結果來到這里后發現的只是因紐特人,于是丹麥政府決定幫助這些回紐特人。政府派專員處理因紐特人的事務,并派牧師向他們傳授基督教。格陵蘭島就這樣成為了丹麥殖民地。丹麥政府不允許在任何外人(傳教士除外)進入該島,即使是丹麥公民也不能在格陵蘭島定居。目的是防止不誠實的白人傷害當地純樸的對外部世界狀況一無所知的因紐特人,并讓他們緩慢有序地轉入現代生活方式。
1728年,來自歐洲的傳教士登陸格陵蘭島,這批傳教士與丹麥殖民當局共同建造了現在的格陵蘭首府努克的城市雛形。
格陵蘭雖屬丹麥管轄,但丹麥政府承認以因紐特人為主要民族的島內居住者實行自治。自格陵蘭步入“世界經濟一體化”行列以后,格陵蘭人逐漸改變了過去以打漁為主的生活,但仍保持著與大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理念,住著原色的木屋,聽著流水潺潺,看著野鳥翱翔的純凈藍天,過著自由自在的恬靜生活。另外,格陵蘭的手工藝品多年來風靡歐洲,生活在歐洲各大都市里的人們所心儀的帶有童話色彩和淡淡哀愁意味的手工藝品及裝飾品都源于格陵蘭的歷史和淳樸的風土。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格陵蘭島的因紐特人是幸運的。與此相反,位于現在加拿大東部拉布拉多地區的因紐特人卻遭受了外來侵略者的屠殺。手無寸鐵、質樸平和而又對外界社會狀況一無所知的因紐特人既無反抗能力,又無自我保護的概念,數以萬計無辜的因紐特人死于屠刀之下。而且,與美國、加拿大的因紐特人不同,多年來,格陵蘭一直都在謀求民族自覺,力圖真正結束幾個世紀的殖民統治。1971年,受過教育的新一代格陵蘭人號召格陵蘭人擺脫丹麥的統治。1979年,《格陵蘭自治法》宣布實施,格陵蘭人取得了“最大自由度的內部自治”。1984年,格陵蘭退出歐洲共同體。今天的格陵蘭有3個屬于自己的政治黨派,雖然他們的政治主張不同,但目的都是促使格陵蘭擺脫殖民統治,使格陵蘭在不久將來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格陵蘭島的南大門納薩爾蘇瓦克是埃里克峽灣最深處的居民區,從現在的教堂廢墟中還能找到當年的影子。這里有紀念格陵蘭的發現者“罪犯”埃里克的紀念碑,還有紀念1978年第—位縱向跨越格陵蘭的日本冒險家植村直己的紀念碑。值得—提的是,格陵蘭人從來不忌諱說格陵蘭是被—名罪犯發現的,或許,正是“暴烈的埃里克”才征服了暴烈的格陵蘭,在嚴酷的大自然面前,人類最需要的是團結。當然,還是果敢和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