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語言,即使是使用同一種語言的民族,由于居住的地區不同,也經常南腔北調,語言交流時常常出現障礙。
是什么原因讓人類百里不同音,口語交流如此困難?《舊約·創世紀》第11章曾有這樣一段描述:古時候,天下人都說一種語言。他們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發現一片肥沃的平原,就住了下來。日子越過越好,人們又計劃修一座巴比塔,塔頂要高聳入云,直達天庭,以顯示人們的力量和團結。塔很快就開始建設,而且越建越高,以至驚動了上帝耶和華。他認為這是人類虛榮心的象征。上帝心想,人類說同一種語言,就能團結一致,建造這樣的高塔,日后什么奇跡不可以創造呢?神還怎么去統治人類呢?于是耶和華便施魔法,變亂人們的口音使他們無法溝通。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他的著作中也記載了這么一座巴比塔。他在公元前460年游覽巴比倫城時,曾見到了已經荒棄的巴比通天塔。按他的描述,巴比塔有一座實心的主塔,高約201米,共有8層。外面有條螺旋形通道,繞塔而上,直達塔頂,并在半途沒有座位,可供歇腳。
不過,巴比塔的原型究竟在哪兒,人們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傳說中的通天塔,就是新巴比倫王朝時代巴比倫城內的馬爾都克神廟大寺塔。馬爾都克大寺塔高約90米,相當于今天一座二十多層大樓的高度,這在當時人們眼里確實有高聳入云的通天之感。也有人持不同看法,他們認為,在巴比倫城內有兩座著名的神廟。一是馬爾都克大寺塔,人稱“地廟”;還有一座叫巴比倫塔,人稱“天廟”。他們認為“天廟”才是傳說中的“通天塔”。但由于歷史久遠,巴比倫塔幾經洗劫,能夠留下的記載更是鳳毛麟角。比較有價值的是在馬爾都克大寺塔里發現的一塊石碑,上面鐫刻有希羅多德在公元前460年游歷巴比倫城時,對當時已經荒蕪的巴比倫塔的描述。因此,一般認為,馬爾都克神廟大寺塔就是巴比塔。
不論通天塔是馬爾都克大寺塔還是巴比倫塔,還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人們——巴比倫的統治者為何要修建通天塔?
這很有可能是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為了宣揚他的文治武功,借修建通天高塔,來彰顯其榮耀和威嚴。考古學家在巴比倫城遺址中發現的許多磚片上都刻有“尼布甲尼撒,巴比倫的國王,眾神的護衛者,那波帕拉沙爾的兒子,巴比倫之君。”可見尼布甲尼撒二世是想借通天塔使其萬古流芳,永遠被人們景仰。
也有人認為,尼布甲尼撒二世修通天塔是為了討好巴比倫的祭司集團,以獲取他們的支持。還有人認為,巴比倫塔之所以修得這么高是想把它作為觀察天象、思索宇宙奧秘的場所。遠古的蘇美爾人認為神會從天上利用星的飛行降到寺塔里,并和敬神的人會晤。巴比倫時代的人們也相信馬爾都克神會常到寺塔里過夜。因此人們在寺塔頂為他準備好了金榻、金圈椅和金桌,甚至還從婦女中挑出最虔誠的信徒住在廟中,時刻準備伺候飛來的馬爾都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