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候對故宮的記憶是遼闊無際的院子、毒太陽、走疼的腳后跟和姨媽,長大成人再去時更多的則是驚嘆。這個除了后院一小塊花園外沒有植被的鋪滿磚的大院子,沒有蟬鳴鳥叫,沒有帶水氣和散發泥土味的風,皇上一天到晚呆在里頭不煩嗎?按現代的環保理論,這遍地的磚冬天冰腳,夏天烤褲襠。
坐在偏殿臺階上,遠望太和殿,會想:不是這么大一個國家,怎會有這么大而空蕩蕩的宮殿?有時候我猜想,晚上,沒有游客也沒有工作人員,這宮殿、門洞、雕階、檐廊都有誰在活動?我不容易想象月亮掛在深藍天穹時它們真是空曠無人悄沒聲息的,只有月亮的光輝流濺磚地上玎玲作響。這么一大塊人造環境啊,巍峨壯闊,維護良好,竟然月下闃寂無人?中國人講排場有歷史淵源。據說秦朝的阿房宮占地就很大,到秦亡時還沒完工。秦統一中國才幾天就擺那大的排場,何況一千多年后的明清呢!現在不大的縣城也要搞恢弘的城市廠場,別罵它趕時髦,是始皇帝遺風。是不是中國人天性里就有這個擺譜的原動力?難得的是建筑群落有直有曲,有塊壘有通透,有遠近有厚薄,真是博大精深,好像一大缸至醇至美的泡菜,醇美得叫人疲勞。一個不中斷的文明有太多積累,可能已經超過了個體生活幸福所需要的程度,除了對人炫耀的快感,平時是精神負載的疲勞。
老的東西有些必須死去,有的逐漸淘汰衣的甚至是快疾地死去。一定的斷裂是新生的機會,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里都能看見例子。地球生物史上幾次物種大滅絕后緊跟著的就是新的物種大爆發。黃石公園雷電引起森林火災,當局不撲救,說這是大自然的篩替過程。地層斷裂產生新地質構造和地貌,還有種種新氣候、新水文、新環境、新生態,誰能說后來的地質構造不如以前的好?變化,永遠繼續著。
我坐在太和殿旁邊的偏殿臺階上,捏著照相機想到這些,可不是意味著我打算在故宮下頭造場地震。
有時候我冷丁假裝站在陌生人的角度上,假裝頭回看見這些建筑,震驚啊!比如,在非洲或是什么地方看見它們,肯定要拍好些照片,寫好些驚喜得意的文字,貼在旅游論壇上。這宮殿群的隔離和連通,遠近襯托對比,叫人入迷,真是天庭。內金水河形成天庭的津渡,過河時,天庭的城樓上云彩繚繞。建筑和布局的壯麗而富含深意的點子最初從哪來的呢?有沒有考證出最早用于哪里?
旁邊一個唐山口音的工作人員拉著臉惡聲惡氣地呵斥游客,把我提溜回現實。這么大的故宮,為良好維護確實需要很多錢。就說把所有房子刷遍漆就得多長時間、多少人工、多少錢!實際上故宮里有很多邊角房屋都處于維護欠佳狀態。金門大橋為了防腐,鋼架鋼纜刷漆工作永不止歇地周而復始,這橋是生活中切實需要的東西。而故宮呢,很多房子沒有實際用途,不產生效益回報,維護經費上就困難了。我替故宮做杞人之憂。歷史是個負擔,又是一個證明。
誰要到北京,問我,我都說故宮是個必游之地,不過我不陪,門票太貴了。這些設施的維護不應該指望靠游客買門票湊足資金,也不可能光指望政府撥款,還可以從公共基金會、捐款途徑打些主意。希望我國文化公益捐款基金的風氣能盡快形成。要是說門票貴是一種保護限制措施,那我就沒什么說的了,措施有效。瞧瞧,歷史留下的東西,讓我們驕傲,也讓我們勞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