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還常說一句俗語,叫“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比喻用對方所用的手段來還擊對方,你知道嗎?這句俗語的來源還跟一部古巴比倫的法典有關(guān)系呢。
公元前1792年,漢謨拉比成為古巴比倫的國王,他體察民情,勤于朝政,在位40年間,把巴比倫變成了一個強盛的國家。 漢謨拉比非常關(guān)心人民的生活狀況,每天都要親自處理各種各樣的案件,但是,由于人們常把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向他申訴,弄得他也不堪其煩。是不是有必要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法律條文呢?漢謨拉比思索了很長一段日子后,讓臣子把過去的一些法律條文收集起來,再加上當時社會上已經(jīng)形成的習慣,編成了一部法典。那個時候還沒有紙張和書籍,為了方便人們閱讀和參考,漢謨拉比命令把法典刻在石柱上,就樹立在巴比倫城的馬爾都克大神廟中。漢謨拉比法典上記載著什么樣的法律條文?當時的巴比倫社會共青團同遵守著怎樣的法律制度呢?
在巴黎的戶浮宮博物館里,我們還能看到刻著漢謨拉比法典的黑色玄武石柱。石柱的頂端刻著一幅精美的浮雕,浮雕的內(nèi)容是巴比倫人崇拜的太陽神端坐在寶座上,將一把象征著權(quán)力的權(quán)杖授予漢謨拉比國王。下面刻的就是那部法典,是用楔形文字刻寫的。法典處理糾紛的基本原則就是那句俗語“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比如,兩個自由民打架,一個人被打瞎了一只眼,那么,打人的人也要被打瞎一只眼作為賠償;被人打掉了牙,法官就真的會敲掉對方的牙齒。我們今天通常只使用這個俗語的比喻義,而4000年前的巴比倫人則實實在在地在使用它的本義。法典中甚至還有這樣的規(guī)定:如果房屋倒塌,壓死了房主的兒子,那么,建造房屋的人也得拿自己的兒子抵命。
當然,在那個階級分明的社會里,“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原則一般只用于調(diào)解自由民的內(nèi)部糾紛,對于高高在上的奴隸主和地位卑微的奴隸,法典則有不同的規(guī)定:奴隸主弄瞎奴隸的眼睛是不需要任何賠償?shù)模`哪怕只是不承認他的主人,只要主人能拿出他是自己奴隸的證明,這個奴隸就要被割去雙耳。即使是自由民,如果他在給奴隸主開刀時把奴隸主給弄死了,作為醫(yī)生的他就要被剁掉雙手。
我們當然不能苛求巴比倫人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識,無論如何,畢竟?jié)h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較系統(tǒng)的法典。由此看來,古巴比倫社會也應該算得上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有真正意義上的法律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