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大約每隔30個小時,就有一般船葬身于海底。在全球海洋中,沉睡在海底的大小船只至少有100萬艘,因而海洋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文物寶庫,并吸引著千千萬萬覓寶的人們,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海底探寶熱。
美國考古學家羅斯坦桑教授調查發現:在愛琴海至亞平寧半島一帶的地中海海域,有許多公元前13-11世紀的海船長眠于海底;在靠近北美洲的大西洋海岸,埋葬著大量沉船;在佛羅里達半島附近海底,沉睡著難以計數的西班牙古商船。這些古船載著價值高達數億美元的金銀珠寶。在大西洋的卡里比克海域,至少有價值高達150億美元的金銀珠寶,還混雜在那珊瑚叢、碎瓦礫與泥沙中,靜待著發現者的到來。
古沉船打撈業源遠流長
古沉船打撈業甚至可追溯到公元前。早在公元前460年,波斯王澤克西斯一世就曾雇用一位著名的希臘潛水員西利斯,從沉船中打撈起許多金銀財寶。
1686年,北美人威廉·菲普斯靠一次打撈沉船竟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那是西班牙運金船隊在離西印度群島伊斯帕尼奧拔島海灣90海里的地方觸礁沉沒40年后的事。菲普斯遇見了一位運金船隊的幸存者,從中了解到船失事前后的情況。1681年,菲普斯獨自來到英國,經多方奔走,并費盡口舌,終于打動了國王查理二世,支持他進行打撈。但菲普斯時運不佳,首次打撈失敗,激怒了查理二世,將他投進了監獄。
1686年獲赦出獄后,菲普斯仍重操舊業。他總結了第一次的教訓,先雇用24名能潛入30米深海的采珠潛水員,在運金船隊沉沒處方圓幾海里的海底進行探索。事有湊巧,一個潛水員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珊瑚,本想撈起來作個留念,誰知撈出水面后才發現它竟是由白銀粘結而成的……沉船終于找到了!經過40多天的打撈,他們總共撈獲黃金25磅、白銀27000余磅、金銀器皿1000余件。這些財寶多沉在水深僅11米的海底,而更多的船只沉睡在大海深處,這對古人來說,只好望洋興嘆了。
1622年9月4日,一支由28艘貨船組成的西班牙船隊,從古巴駛往西班牙,這些貨船載有許多金銀和寶石。船隊因遭到颶風的襲擊,被刮到美國佛羅里達海峽。28艘貨船有8艘沉于海底,其中包括兩艘大商船——“圣母”號和“圣馬達里達”號。據記載,僅“圣母”號上就裝有47噸黃金和白銀。后來,西班牙政府企圖打撈這批沉船,限于當時的打撈技術,打撈人員苦苦找了4年仍一無所獲。
1960年,美國冒險家費希爾從一本書中看到有關記載后,就組織了支打撈隊到“圣母”號遇難地點進行打撈。打撈工作非常艱難,在開始的15年里,弗希爾的大兒子、女媾和名船員相繼在海底探索中死去,但他毫不動搖。在后來的10年中,他們分析了6500個地磁數據,終于在1985年找到了沉船的具體位置,并在1000多米長的帶狀區域內,打撈出20多萬件金銀寶物,其中金錠150塊、銀錠987塊、銀幣15萬枚、綠寶石3200顆,還有許多用貴重金屬和寶石制成的十分珍貴精巧的工藝品。不久,他們又發現了“圣母”號沉船約3/4的殘體,打撈上60千克金條和800千克銀器。同時,他們還在“圣母”號的大箱中發現了古時使用的天文觀測儀,包括星盤、羅盤、太陽象限儀以及17世紀航海家用的各種儀器和工具。費希爾的這一收獲轟動了全美洲,并引起了考古學界和科學界的重視,有些國家還專門組織了水下考古隊。
海底探寶新手段
在人類全面研究海洋、開發海洋的同時,海底探寶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今天,人們不再靠機遇和直接潛水搜索海洋寶物,而是采用現代海底探測的方式來獲取古沉船的線索:有的通過衛星遙感手段獲取沉船信息;有的使用精密聲納儀器;有的則派出訓練有素的海洋動物(如海豚、海獅等)充當“水下偵察兵”,可謂五花八門。但最有效的是海豚偵探,它是美國海軍部的一張王牌。
由于從沉船中撈取金銀財寶成了一種發大財的行當,再加上人們擁有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所以使今天打撈深海沉船比以前容易多了。1959年之后,法國潛水專家庫斯托發明了第一艘深海潛水器,為海底探寶提供了更加直接的手段。1985年9月,人們采用先進技術在約4000米深的海底找到了葬身海底長達73年之久的“泰坦尼克”號,船上的財物被洗劫一空。
震動世界的“海上花”號
一項震動世界的龐大打撈海底寶物行動于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至今仍在馬六甲海峽進行。目標是16世紀初葉一艘載有大批珠寶、從馬六甲駛往印度途中沉沒于蘇門答臘水域的葡萄牙戰艦——“海上花”號。
“海上花”是葡萄牙遠洋艦隊名將阿布奎的旗艦。1512年,阿布奎征服馬六甲王朝后,搜掠大批財寶,裝船運往里斯本,但“海上花”號軍艦在蘇門答臘海域觸礁沉沒。據史學家估計,“海上花”裝有數以百計的藏寶箱,里面裝有鉆石、綠寶石、紅寶石、皇冠及其他首飾。所有珍寶,估計時價高達100億美元。
主持這次打撈行動的意大利企業家戴文森提說,打撈費用預計300萬美元,時間約需7年。可是8年過去了,還未找到“海上花”的蹤跡。但打撈“海上花”的意義重大,不但可使沉船上的財富重現,而且沉船本身也可作為歷史文物,使研究馬六甲王朝的歷史學家大開眼界。
打撈中國古瓷器的百萬富翁
當然,也有專靠打撈中國古瓷器而成為百萬富翁的。1983年,哈徹在南海發現了300多年前沉沒的中國明朝帆船,船內滿載的2萬多件瓷器完好無損。經鑒定,這艘古船是在明朝未年從中國駛向爪哇的巴達維亞(雅加達)途中失事沉沒的。雖然這些明代青花瓷已經過300多年的海水侵蝕和沖撞,但出水時仍然光潔照人,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拍賣時以250萬美元成交,平均每件值112美元。1985年,哈徹又在南海打撈了滿載中國瓷器的荷蘭沉船“格爾德馬爾森”號,共打撈到16.8萬件精美的中國古瓷,獲得了1500萬美元。
可以說,中國古瓷是海底沉船中的最大寶藏之一,也極具考古價值。1984年10月,韓國在新安海底的中國寶船上撈起了2萬余件14世紀的中國青花瓷。從刻著貨主姓名及日期的木頭標簽上,可以推斷出這條船是在元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六月從浙江寧波出發的。在發瑚的貨品中,有一個青銅砝碼刻有曾為繁盛的遠東貿易中心的寧波古地名“慶元路”。在這條船上,大約有50~80名船員,寫在木頭標簽上的貨主姓名有日本人和被認為是中國僧侶的名字。更令考古學家們驚奇的是,在船上發現了能證明有女人搭乘的木履,這在14世紀以前的古沉船中是絕無僅有的。這艘中國寶船的重見天日,為研究東北亞的貿易和當時的社會實況提供了重要資訊。
跨國打撈的私人團體
肆無忌憚的私人團體跨國進行海底打撈,引起了考古學家的強烈不滿。他們認為,這種作法應予禁止,因為它與盜掘古墓沒有什么兩樣,是極為惡劣的行徑。人們應把沉船視為一座海底集體墳墓,無論什么人都不應觸動它,更不應盜取死難者的財物。考古學家因此呼吁:古代沉船和埋在地下的古代城市或墳墓樣,其殘骸和現場不應被破壞,而應由考古學家進行調查、研究和分析,以便對歷史有更準確的了解。
現在擺在世人面前的問題是:考古學團體和個人目前都無法承擔探查沉船的龐大開支,而有財力和設備的打撈公司則只認得“發亮的東西是黃金”,根本不懂得其歷史價值。為有效制止非法打撈和非法買賣海底文物,各國紛紛成立了國家水下考古機構。對此,中國也加強了水下考古力度,于1987年成立了國家水下考古工作機構,建立了水下考古研究單位,并舉辦了水下考古潛水培訓班,以便使中國海域中的古沉船能在中國人的手中重見天日。
聞名世界的海底藏寶
洛豪德海島藏寶:相傳澳大利亞一個名叫洛豪德的小島上藏著無數財寶,島周圍海底也鋪滿了耀眼炫目的寶石。17世紀70年代,一位名叫威廉·菲波斯的人偶然發現一張有關洛豪德島的地圖,圖上標有西班牙商船“黃金”號的沉沒地,他欣喜若狂:發財的機會來了!“黃金”號商船有一個神秘的故事:16世紀50-70年代,西班牙人沿著哥倫布的航跡遠征美洲奪得無數金銀珠寶,回國途中被海盜掠殺,海盜把帶不走的寶藏埋藏在洛豪德島,繪制了藏寶圖,并發誓嚴守秘密,企圖永享這筆不義之財。海盜終歸是海盜,哪有信義可言,一些陰謀者企圖獨吞寶藏,一時間血肉橫飛,一場火并留下了具具尸體。勝利者攜帶藏寶圖浪跡天涯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而藏金島的傳說也不脛而走。菲波斯懷揣這張不知真假的藏寶圖登上荒島,無意中他的腳陷入沙中,觸及埋在下面的一叢大珊瑚,珊瑚內竟然藏著一只盛滿金幣、銀幣和珍奇寶物的木箱。菲波斯在島上瘋狂尋覓了3個月,成噸金銀珠寶裝滿了他的帆船。菲波斯發橫財的消息迅速傳開,一股尋金熱席卷洛豪德島以及附近海域,各種藏寶圖應運而生。發財狂們不惜血本重金購買,結果或葬身海底,或暴死荒島,久無蹤影。
“圣荷西”號藏寶:1708年5月28日是一個晴朗的日子,西班牙大帆船“圣荷西”號從巴拿馬啟航駛向西班牙領海。這艘戒備森嚴的船上滿載著金條、銀條、金幣、金鑄燈臺、珠寶等祭壇用品,據估計如今至少價值10億美元。當時西班牙與英國正處于敵對狀態。6月10日,英國艦隊一字排開擋住航線,一時間炮火密布,水柱沖天, “圣荷西”號連同600多名船員以及那無數珍寶沉往海底。沉落地點經無數尋寶者的測定,大約在距哥倫比亞海岸約25公里的加勒比海250米深的海底。1983年,哥倫比亞公共部長西格維萊正式宣布: “圣荷西”號是哥倫比亞的國家財產,不屬于那些貪得無厭的尋寶者。人們估計,哥政府已經勘查出沉船的所在地,但結果如何,仍是未知數。

“黃金船隊”藏寶:1702年6月的一天,一支由17艘大帆船組成的西班牙“黃金船隊”,奉命載著從南美洲掠奪的金銀珠寶火速回國。當船隊駛到亞速爾群島海面時,突然被一支英、荷聯合艦隊攔住去路,這支由150艘戰艦組成的艦隊迫使“黃金船隊”駛回維哥灣躲避。面對強敵的包圍,西班牙當局偏偏奇怪地規定:凡從南美掠來的東西必須首先到塞維利亞市驗收,不能就地卸下。在王后瑪麗德薩瓦的特別命令下,國王和王后的金銀珠寶被卸下,改從陸地運往首都馬德里。被圍困一個月后,英、荷聯軍;如萬人對維哥灣發起猛攻,3115門重炮令西班牙守軍全線崩潰。“黃金船隊”就在大西洋維哥灣被擊沉。據被俘的西班牙海軍上將恰孔估計,當時約有數千輛馬車的黃金珠寶沉入了海底。此后在附近1600公里的海底,出現了一批批冒險家的身影。隨著歲月推移,風浪海潮已使寶藏蒙上厚厚泥沙,眾多傳聞又使寶藏增添了幾分神秘,不幸的是由陸地運往馬德里的那部分財寶,在途中有約1500輛馬車的黃金被強盜搶走,據說至今仍被埋藏在西班牙龐特維德拉山區一個鮮為人知的地方。
“中美”號藏寶:1849年,美國加州發現金礦,一時間掀起了淘金熱。火并、流血整整8年后,一群群淘金者帶著用血汗換來的黃金,準備回家,結束這種殘酷危險的日子。他們從舊金山搭船到巴拿馬,再搭騾車橫越巴拿馬地峽,最后乘船駛往紐約。離開巴拿馬兩天后,也就是1857年9月10日,這群人所乘坐的“中美”號船遇上了意料不到的災難。船上的婦女和兒童全部獲救,但423名淘金漢連同那無法估量的黃金全都葬身海底。幸存者們已無法確定沉船的準確方位,這批加州黃金寶藏成了一個謎團。著名的尋寶專家斯賓塞花費了15年時間來尋找“中美”號,他已找到該船沉沒的確切地點,并希望在兩年內打撈出這批黃金。斯賓塞似乎為解開加州寶藏的世紀之謎帶來一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