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全國最大關口的政策創新進入到制度與監管結合更加緊密的新階段

通過實踐中的不斷探索,越來越多的企業得以進入到深圳海關的政策創新體系之中。7月,深圳海關實施客戶協調員制度的企業數擴大至109家。之前兩年間,該制度試點企業已經從15家推廣到60家。與此同時,深圳海關還實施了更加便利客戶協調員企業的管理模式,《深圳海關客戶協調員制度管理辦法》也于7月16日發布施行。
來自商務部的最新報告顯示,預計2007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超過21000億美元,增長20%左右。而在深圳海關關區4萬余家企業中,年進出口貿易總值1000萬美元以上的大型企業有190多家,它們占據了全關進出口總量的70%-80%。與之相對應的是深圳海關的關員人數不過6000人。
2005年3月,深圳海關率先建立了“客戶協調員”制度,并于2006年7月正式啟動“分類通關監管制度”(見《商務周刊》第12期“深圳海關:一個政府創新帶來的蝴蝶效應”)。深圳海關企業管理處處長于紹起回憶道: “我們當時推出這項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海關有限的監管資源與不斷擴大的業務需求之間的矛盾,優化海關管理和促進企業發展。”
客戶協調員制度,是指海關委任客戶協調員,對客戶協調員制度企業實行專門化服務和駐廠式管理,實施便捷通關的海關監管制度。而風險式分類通關監管制度,則是海關將通關企業劃分為四級,實行相對應的四類監管通關模式。對以企業自管為主的客戶協調員制度企業,實施專用通關信道、貨物在關口直接放行等通關便利政策; 對高信用企業,通關各環節提供各項便利措施;對中信用企業,按常規辦法監管,保持基本流程; 而對低信用企業,則實行重點監管。在通關口岸上,有嚴重通關污點記錄的企業車輛將只能走單獨開設的“紅色信道”,每車貨物都將進行嚴查。
深圳海關關長鄒志武將此項改革視作為更好適應現代物流發展的“主動求變”。他對《商務周刊》表示:“我們正在實施的改革與以往相比又有了新的特點: 一是更加注重制度創新,不僅僅依靠信息技術的應用來加快處理速度,而是強調改革的整體性,敢于改變一些與當前形勢不適應的傳統做法;二是監管重點從以貨物為單元轉向以企業為單元;三是突出風險管理的中心作用,把風險管理工作從‘虛’到‘實’,貫穿在海關的各項工作中,也就是要進一步增強海關管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來自深圳海關的數據顯示,60家試點企業2006年度業績都有了較大程度的發展,出口額和納稅額同比2005年大幅增長了33%和21%。而擴大后的109家客戶協調員制度企業中不但新增加了一些物流企業,總業務量也占據了深圳關區出口總額的46%,進口納稅額的32%。
深圳海關敢于將試點范圍進行如此大的擴展,在于其已經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監管措施。繼“注重服務與溝通結合”的創新試行階段和“注重管理與服務結合”的完善階段之后,深圳海關的政策創新已經進入到第三階段,即“注重制度與監管結合”的發展階段。
深圳海關為客戶協調員企業提供的各類便利措施建立在以企業誠信為基礎的合作伙伴關系之上。鄒志武強調:“我們這種合作伙伴關系已經不是停留在簽訂MOU、相互走訪座談等形式上的合作,而是相互信任、相互依靠,企業把進出口經營管理的全過程向海關開放,海關也把通關手續在法律規定允許的最大限度內給企業簡化、向企業開放,我們形成了一種實質性的合作。”
據深圳海關企業管理處副處長張大春介紹,除在具體操作規范上的制度體系構建外,深圳海關先后開發了“客戶協調員制度企業綜合業務信息平臺”、“客戶協調員制度企業管理工作平臺”等系統,以實現監管過程中的信息快速交換和資源共享。2006年8月份,深圳海關又在現有的查驗管理系統中增設“客戶協調員制度企業通關預警功能”,實現對企業在通關過程中守法狀況的即時掌控。另外,深圳海關還開展統計抽樣式核查,通過對企業價格、歸類、單耗等申報情況的整體監控和微觀分析,即時發現企業在上述方面的異動情況,并且曾先后分3批組織企業進行自查自報工作,以查補管理漏洞。
據統計,客戶協調員制度正式推廣以來,60家試點企業僅發生18宗違規案件,同比減少74%。在擴大客戶協調員制度試點企業數目的同時,也有3家企業因為嚴重違規而被取消資格。
今年年初,深圳海關提出了以“建立分類通關監管制度”為龍頭,推動監管通關模式、監控監督系統和管理資源“三項整合”。張大春透露,接下來深圳海關還將對這109家企業實施“屬地集中”管理模式,通過構建“耳聰目明”的“智能型海關”,對所有客戶協調員制度企業實施一體化、一站式管理,統一業務流程,統一辦理窗口,統一績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