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學常規要求,沒有教案不能進課堂上課,因為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深研教材,熟悉學生,寫好教案,是對一名教師的起碼要求。一個經教師精心設計的教案,在課堂具體實施時,常常會出現一些靈感式的“創意”,若抓住這此近乎稍縱即逝的靈感,超越自己已設定的套圈,教學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個有使用價值的教案,應該是教學目標適當,重難點準確、教法學法可行、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過度邊接緊湊,只要教師能吃透教材,全面了解學生,就很容易做到這一點,沒有一個好的教案,就很難上好一節課,但是,單憑一個好的教案就一定能上好一節課嗎?那自然是不可能的。正如一本好的劇本,不一定就能營造出好的導演和演員,因為導演的技巧,演員的藝術是從舞臺實踐中磨練出來的。如果課堂上教師按教案設計的程序,引導學生甲乙丙丁地逐項完成,不管學生接受不接受,硬按著他們往自己的套圈里鉆,盡管這樣步驟完整,有條不紊,但是,這樣的課是不會有理想效果的。我國古代教育專著《學記》時說:“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闭J為教師應該對學生加以誘導,策動和啟發,不要硬接著學生走,不要壓抑他們,也不要代替他們做出理論。問題只有老師提出來,為什么不能讓學生提出來?教師能按照自己的心愿和思路設計教案,學生為什么不能按照自己的志趣和思路去學習呢?難道登泰山必經十八盤嗎?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事物各有不同的看法,同一看法可來自于不同事物。一堂課的內容,猶如一個百花園,教師是導游,帶領學生去捕捉欣賞景點。教案就是“導游”的解說詞(計劃介紹的方位和景物特點),因為瀏覽者是學生,他們對你介紹的不一定感興趣。他們可選擇最佳角度去欣賞景點,可以用不同的感官去認識景點。這就是說,事先寫好的教案只能供課堂上參與,完美的教案應該是在課堂上、在教學過程中“寫”出來的。學生的學習動態、思維方式、樂學傾向,隨時都會在課堂上表露出來,一旦發現,只有具有積極性又與教案不一致的,就得隨機應變、順應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點、多途徑、多側面的認識所講授的內容,從而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這種現象,是無法提前寫進教案的一種課堂靈感。
靈感在一切創造性勞動中教起著不可輕視的作用。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曾說過:“一位詩人以熱情并在神圣的靈感之下作出的一切詩句。當然是美的。”柏拉圖也認為,當詩人獲得靈感時,“心里就受著一種迷狂的支配”。要準確地把握這種靈感,就必須打破教案設計的框框,隨時都要靈活使用教案。
活在哪里呢?筆者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碰過下列幾種情況:
其一,需要更換教學目標。例如在進行某一課時教學時,事先制定的教學目標是針對授課內容討論一問題,但是由于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把握不夠,討論結果不理想,怎么辦?更換目標。于是終止了討論,換成了“回顧所學內容”的目標。本來按教案設計,教師加以點撥就能完成任務,可是學生還不能整體了解所學內容的時候,生硬地點出來,不利于學生思維的訓練。
其二,需要調整導學順序。有一次我根據教學內容安排了一個前果后因的導學順序:我先發問,“結果是什么?”其意不在讓學生馬上回答,而是設個懸念,激發興趣,讓學生探究下去,結果話音剛落,就有三分之二學生舉手(預習較好)。情況有變,不能冷落學生,挫傷了積極性。于是我就撇開了課前設定的教案,讓學生討論回答,我順手推舟,接著問:“這個結果是怎樣形成的?”由此,導學順序由果到因換成了從因到果。這樣不僅合乎于學生思路,蕩起了他們樂學的春波,更便于教師導學達標的操作和導學激情的勃起。如果硬接到原來的計劃上中去,就很難不使學生跟著老師指定的圈圈轉,達標程度一定佳不了。
其三,技能訓練有隨機應變。技能訓練是課堂活躍的最主要的一環。學生常常會為了某個問題而爭論得面紅耳赤,甚至會拍案而起,有時會連教師裹進去。這時教師必須及時制止,不然就影響了課時達標。例如在一次課堂教學中,我本想通過疏通所講內容,結合課后練習來引導學生掌握解題方法,思路是:先讓學生討論課后練習,后由教師裁決,再讓學生從文中找出事例加以證實。結果學生討論不休,三個答案把學生分成了三派各自己見。其主要原因是對題目涉及的內容缺乏綜合性的認識。這時,如果給他們作出結論,反而使他們懶于動腦筋,也無興趣再列舉事例了,于是宣布:“這個問題先放一放,誰是誰非,等列舉事就會清楚了?!睂W生懷著一種更好勝心理積極找事例,然后一對照,水落石出。這不僅使練習迎刃而解,而又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傳授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積極把握課堂靈感是深入教學研究努力改進教學方法的重要措施,每位教師,只要課堂上留心,都可以碰到許多靈感,要想把握住靈感,靈活使用教案,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要寫好教案,只有寫出一個周密嚴謹、切實可行的教案來,才能靈活使用它,這個教案除了吃透教材,了解學生,還要拓開聯想。對課堂上可能出現的現象,盡可能做出預斷,做到有備無患。
其次,要熟記教案,要讓教案中的各個環節在頭腦中有清晰的印象,課堂上如果老是低頭看教案,哪有時間去發現學生動態?也就沒有“活用”甚至產生靈感而言了。
再者。要注意觀察。在學生記練之際,教師走下講臺,勤在學生中間活動一下,一來便于發現問題,二來可以借此思索,以利課堂總結和達標自我測評。
活用教案不是遷就學生。學生的動向不一定就是好的,偏離授課重點和教學目標去一味追求個人所好的現象,是盲目的、無目的的、需要及時“解感”。教師原則是掌好航舵,引導學生奔目標。總之,教師勇于超越自己的套圈,積極發現和把握課堂教學靈感,靈活使用教案,將學生真正看作是學習的主人,教學的主體,讓他們心情地表現自己,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素質的基礎。
不時而的課堂教學靈感,就象百草園中一朵朵艷麗的奇葩。如若我們平時能及時將這些耀眼的小花細心采擷搜集起來的話,久而久之,我們教師的基本功就會隨之而豐厚,我們的課堂也會變得興趣盎然,自然地教學效果也就會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