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造就了一個新的不斷壯大的商人群體,再加上世界最大和最好的商務網絡市場基礎,兩者彼此促進,如同風火,風助火勢,火借風力,大場面就在眼前
網絡“價值商”
“我在2003年抱著產品去美國走秀,我的對手是美國杜邦公司。”要從有200多年歷史的化工巨頭杜邦口中奪食,這看上去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劉植也有他的殺手锏。
“我的產品售價只有他們的一半,質量和性能在各方面都堪比杜邦的產品。價格報出去以后反響非常熱烈,我開始在美國拿單。”這位默默無聞的佛山塑杰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與幾乎所有“中國制造”的出口經歷并無二致——高性價比是中國制造打遍全球的厲害武器。
“然后,有客戶找上門來說做新的產品,”劉植的企業之后的發展道路和其他“中國制造”卻有了不同,這個不同是從這個一開始被人認為“愚蠢”的客戶開始的。“其他工廠聽到這個產品也說這個美國客戶腦袋壞了,但是我們還是按照他的規格開發出了產品。”這個產品要讓劉植多付很多原料成本,但他算了算,加工費的回報還算可觀。這位奇怪而挑剔的客戶在阿里巴巴上面找了五六家制造商來比較這一產品的報價和實際質量,結果劉植的企業勝出。

之后,客戶拿著產品在美國申請到了專利。“我馬上拿到一個長達5年的合同,每個月20個貨柜的貨物,美國人先付30%的定金,剩余70%出貨的時候給。”劉植現在說起來還顯得興奮,“這么好的條件,我想很多人不會相信。”
劉植把他的這單生意歸功于互聯網,他說,“通過網絡聯系客戶,你要勝出需要很努力,但是機會也很多。”
52歲重新創業的劉植非常辛苦,2003年創業第一年的營業額只有20多萬元人民幣。為尋找客戶,他獨自帶著自己經營的產品到國外參展。“那一年我光到非洲就攢下了114張登機牌。”劉植形容說,“跑得耳朵嗡嗡響。”
依靠四處奔波談下的訂單,2004年,佛山塑杰的營業額達到了400多萬元。
就在此時,阿里巴巴的業務代表找上門來,給他做了20分鐘的演示。劉植覺得使用阿里巴巴一年的費用還沒有一次出國參展的費用高,2004年初,和當時很多抱著試一試的心情進入阿里巴巴的外貿商一樣,劉植開始擁有了一個自己的網上店鋪。當年1月份,劉植就開始接到來自海外的問詢,到了3月份,他發出了第一個網上訂單的貨柜。這筆4萬多美元的交易讓劉植“感到很神奇”。
“我50歲才開始學用電腦,大家可能覺得電子商務很輕松,很平常,但對我這個老三屆來講卻很難。”讓劉植高興的是,2005年他的營業額就達到了5000萬元,第二年又增長了十倍。
“我剛好是搭上了網上交易的便車,發揮我以往的經驗,才能達到像今天這樣的成果。”劉植說。
而且,劉植還認為自己有了一個通過互聯網得到的新身份:價值商。“很多人都認為互聯網讓傳統的中間商、貿易商失去了生存的空間,但我這個中間商已經變成了價值商,我在里面起到了價值增值的作用。”他有些得意地說,“我不是左手進右手出,這個過程中我在里面變化了一些什么你不知道,但是我加值了。”這是劉植認為自己能夠迅速創業成功的原因。
“我起到的是橋梁作用,我的客戶把想法交給我,我再找到工廠去開發。”在傳統意義上,這是個很容易被“橇墻角”的事情,劉植也考慮過:“大家說你不怕客戶直接找工廠嗎?我說對,沒錯,這是貿易商心中永遠的疼,但顛覆也正在這里。”
“傳統的商業交易中,大家可能會跳過中間商,但現在通過電子商務,很多公司都參與其中,他們根據自己的資源優勢加入這個產業鏈條的合適環節,有時可能是供應商,有時又可能是中間商,有時還可能是終端買家,身份一直在變。”劉植解釋說,“在網絡交易中,可以通過B2B、C2C、B2C隨便去組合達成交易,傳統的產供銷關系已經被顛覆了。”
“中間商真的是不應該存在的,我也恨不得‘殺掉’中間商,我不承認我是中間商,所以我給自己取的名字叫做‘價值商’,”劉植驕傲地說,“價值商是可以永續存留下去的。”
9月15日,在由中國電子商務協會和阿里巴巴集團舉辦的“第四屆中國網商大會”上。劉植的故事讓阿里巴巴國際事業部銷售副總裁呂廣渝感嘆道: “早幾年我們每次論壇上討論的話題是傳統商人怎么加入網商群體,今天我們集中討論的是如何獲得成功,這些成功的網商又在思考下一步怎樣獲得更大的成功。”
在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云看來,網商已經和浙商一樣成為一種商人部落,而且越來越強大。正是劉植這樣的網商群體,以自己的實踐見證著一個全新商業生態的崛起。
主流化
阿里巴巴已經連續四年舉辦網商大會。在今年的網商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事務部高級研究員梁春曉代表阿里巴巴集團發布了《網商崛起——2007中國網商發展報告》。
“中國網商在經歷了生存、浮現的階段之后,今年邁入了崛起的新階段。”梁春曉介紹說,“我們看到,網商開始規模化了,尤其2006年以來規模迅速增長,同時也開始進入主流商業鏈,并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他認為,判斷網商崛起很重要的一點還在于,網商的影響開始超出電子商務行業本身,開始滲透到其他行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
阿里巴巴的數據顯示,中國網商的數量從2004年的400萬戶增長到現在超過3000萬戶,交易規模也持續上升,企業級網商的網上交易額占比從2005年的9.85%增長為現在的16.62%。
以個人網商為主的淘寶網是一個讓人施展創業想象力的地方。這個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團隊從2004年開始新辦的購物網站,僅僅1年多時間就打敗易趣,成為中國最大的C2C網上交易平臺,2006年全年交易額169億元,2007年上半年交易額又已達到157億元。從去年開始,淘寶不斷迎來主流廠商,數據顯示,僅2007年上半年,就有約2000家品牌廠商入住淘寶網。
“不是所有的品牌廠商都會把淘寶當成一個重要的銷售陣地,投入的精力和財力也很不一樣,但至少他們開始了嘗試。”一位業內人士指出,品牌廠商的加入至少說明一種傾向,而更大的主流還是商品本身,“網上的商品從原來比較邊緣的非主流的交易產品開始向主流商品擴展,在淘寶網的交易額前十名的商品品類中,日常生活用品就占了6類,交易額占比超過1/5。”梁說,“可以說,主流化是網商崛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
在梁看來,能否成為一個商業團體,圍繞在商人周邊的商業環境是否完備是一個重要判斷標準,網商的影響力不斷擴大,除了網商自身的整體競爭力增強以外,網商的作用開始溢出電子商務行業,帶動了金融、信用、物流等行業的發展和創新。阿里巴巴宣布,僅2007年一季度,淘寶網就創造了至少10萬個直接就業機會和更多的間接就業機會。

大場面就在眼前
“姚非拉在簽名售書!”在第四屆網商大會的現場,著名漫畫家姚非拉和他團隊的到來,讓很多年輕人排起了長隊。姚非拉簽名很特別,不僅僅寫自己的名字,還畫漫畫,年輕人們快把簽名臺給擠爆了。姚非拉這次簽售的是一套用漫畫介紹如何在阿里巴巴網和淘寶網上做生意的圖書,一共5本。
這套漫畫叢書由著名財經圖書出版機構藍獅子策劃出版。叢書編輯崔璀說:“我們判斷市場需求會很大。”實際上,教育市場的工作阿里巴巴早就開始進行了,阿里巴巴集團下設有一個阿里學院,專責網商的市場教育,至今出版有很多相關教材。而現在,更多諸如藍獅子這樣的外部市場機構也參與到這個原來由阿里巴巴一家推動的網上交易市場教育與培訓工作。
“這已經變成了一個專業性很強的行業。”劉植說,“我們都需要不斷地總結經驗,學習別人好的經驗。”而這些學習型教育打下的基礎,讓網商越來越成為一個緊密的商業團體。
讓網商感到自己是個商業團體的,還有很多通過網絡建立起來的“商盟”,特別是在淘寶上,比如北京地區的一些銷售商會結成“北京商盟”,這些商盟加強了店家的信譽,而且讓顧客能夠方便地通過鏈接找到各種商品。
“這就是電子商務的魅力。”阿里巴巴的創始人兼董事局主席馬云喜滋滋地說。
中國政府也在有意鼓勵網商們的崛起。由國家信息化辦公室制定的《國家電子商務發展總體框架》中指出,電子商務對發展中國家是一個重要的機遇。所以國家正在采取一系列積極而又穩妥的措施,大力推進電子商務的發展。
網商們的基礎正是電子商務。“我個人判斷,中國的電子商務才剛剛開始,未來5—10年會是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的高速期。”馬云豪氣地認為,美國、歐洲、日本盡管是傳統商業模式的主戰場,“但它們的電子商務市場是一個很小的市場,是一個補充市場,而不是一個主導市場”。在他看來,電子商務的興起和大發展將在中國,這是網商的一個機遇。
“我堅信一點,中國電子商務剛剛起步,中國現在為止還沒有真正的互聯網公司。”馬云說,“大家覺得我又狂妄了,難道新浪不是?阿里巴巴不是?但我認為中國在突破兩億互聯網用戶后會發生劇烈的變化,會真正誕生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在馬云等人看來,有了世界最大和最好的網絡市場基礎,它們與網商群體的壯大彼此促進,如同風火,風助火勢,火借風力,大場面就在眼前。
為了盡早做好躍遷前的準備,或者說讓阿里巴巴成為真正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馬云準備在未來幾年“全力投入產業建設”,把電子商務的生態鏈建立起來,包括與銀行合作電子商務支付體系,與中國郵政和民營物流公司合作物流倉儲建設。
“我們希望投資100億元建立電子商務產業鏈。”剛剛當選為APEC輪值主席,讓馬云更加雄心勃勃,他的目標是,“讓網商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商幫組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