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手記:
朱锫的事務所選擇在了和798工廠的藝術氛圍相近,但又處于北京市中心的一處由一家電視機廠的老廠房改建的辦公樓中。現在,這里被稱作是北京知名建筑師扎堆兒的地方。每平米2.5元的房租在市中心已經不算高,高大的廠房改建的辦公樓顯示出了古老與現代相結合的韻味。
記者見到他時,正趕上朱锫在為去國外講學做準備,這一去就是兩周,他要把自己的經驗和理念傳播給更多的后來者。
從清華學子到海外深造的經歷,從畫家夢想到知名建筑設計師的現實,朱锫——正在追求卓越。
朱锫有著典型北京人的快言快語,跟記者一見面就問:“你們雜志的讀者群是哪些人?”就是這樣一個性格直率的漢子,其設計水平已走在同行的前列,并受邀成為唯一參與設計阿聯酋阿布扎比博物館的中國建筑師,將與世界頂級的建筑師們一同工作。
自信的童年
朱锫,是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從小最大的愿望是做個畫家。和別的孩子不大一樣,年紀很小的時候,他心里高不高興的表達方式都是畫畫,那時,父母給了他相當大的自由,在自己的小屋里他擁有一整面白墻,可以全憑心情的好壞隨心所欲地“亂畫”。因此,那面墻上記錄了他童年生活的許多點滴,有用蠟筆、鉛筆、圓珠筆畫下的很多即興“作品”。
記憶中一個周末,爸爸說帶他上王府井,當聽到這個消息,他高興得一下躥到床上,用筆在白墻上畫了個咧著大嘴樂的形象。之所以如此開心,并非因為孩提時喜歡繁華熱鬧的街道,而是他可以親眼看到王府井街區的中央美院那座刻有雕塑的房子。
上小學一年級時,學校組織全年級5個班的同學到地壇公園春游,總共150個同學坐在公園的草地上,當老師提出,有哪位同學能給大家唱一首歌時,整個草坪上的同學都異常安靜,這時,不想讓老師尷尬的朱锫自告奮勇地站起來,唱了一首連自己都唱不完整的歌。現在回想起當時也不知道是哪來的勇氣和信心。朱锫到現在還忘不了當年一位教自己畫畫的老師對他說過的話:“你簡直是個天才,你拜我為師吧。”那時還年幼的他立馬腦袋搖得像撥浪鼓,連聲說“不”,原來,被老師夸糊涂的朱锫聽反了話,以為老師要拜他為師,多年后回想起來覺得既好笑又遺憾,遺憾的是失去了一個拜師的機會。
從清華到美國
許多年以后,像許多優秀的學子一樣,朱锫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清華大學,獲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
其實,早在朱锫留清華任教那天起,就被列入重點培養對象,這在青年老師里面是為數不多的,大家都希望他能留在清華。留在清華,不僅有很強的學術氛圍,還有導師的期望。但出國是他當時很強烈的一個愿望。
說起當初的留學抉擇,他說,那個時候出國留學沒有什么動機,想法也很簡單,就像很多60年代的人大多數會選擇出國深造一樣——追求更好的發展。
當時他認為:“出國留學是自己唯一可以發展或者可以說是有更大發展空間的出路。因為作為一個建筑師,從事著和創作相關的領域,需要更廣闊的環境去讓自己探索,所以,去國外一方面是為了學習,另一方面也可以親身去感受發達國家的建筑文化。”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如愿接到了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的錄取,并申請到了獎學金。在國外近兩年的讀書時間里,他與同齡的留學生一樣,也經歷了異國求學的艱難階段。“人從一個自己很熟悉的環境進入到另外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自然有很多心理的壓力和不適應,但是,我很快就渡過了,沒有持續很長時間”。
回國創業
兩年的時間很快過去了,他的求學生涯也告一段落。為了讓自己的所學得到發揮,他選擇了留在國外繼續發展。從最初的打工到后來成為美國一家事務所的亞洲地區負責人,他的才能在競爭中得到了更好的發揮。那時他才30出頭,這在當時和他一起出國留學做建筑的同學中是很少見的。
許多和他一塊兒到美國的朋友都在為尋找好的工作機會和項目奔波。當時,內心不安分的朱锫又義無反顧,加入了幾個同學在美國注冊成立的“都市實踐”建筑事務所,打算一同回國創業。其中一位合伙人勸他慎重考慮,因為和其他同學比起來,朱锫在美國已經算小有成績,沒必要走艱難而又未知的創業之路。但朱锫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在國外呆了多年,回國一直是一種情結,于是決定回來。
記得剛回國的時候,首先出現的感覺是他的不適應,“我在國外呆的時間比較長,時間長了自然距離也就大了。所以導致剛回國的時候在很多方面自己都不適應。那種感覺就像當年剛去國外一樣。”
接下來又面臨比較大的困難:“剛回國的時候沒有項目做。沒有項目做就做競賽,做競賽時面對一個自己全然不知的環境,好在那個時候自己選擇了去深圳,那里的朋友全力支持自己。”
他的回國創業路沒有感覺到特別的順利,用他自己的話說:“之所以感覺到難,恐怕是自己對自己的要求過高,因為人如果想湊和活著怎么都能過,但要想追求更高就會很艱苦。好在后來沒有讓自己失望。”
得到世界認可
朱锫回國后親自主持的前兩個設計分別是深圳規劃局辦公樓和龍崗規劃展覽中心。前者獲得了美國建筑實錄雜志2006中國建筑獎,后者獲2003年中國建筑藝術獎。緊接著,朱锫主持設計的奧林匹克公園內的“數字北京”被專家評為最優,并確立為實施方案。此外朱锫主持的項目還有“用友軟件園”和“中國數碼”等。在國內的成就不經意間已經成為奠定他前途的雄厚基石。
去年7月,從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傳出消息,著名的美國古根海姆博物館要在北京設立分館,中國建筑師朱锫也應邀參與其中一展覽建筑的設計,成為世界范圍內受邀請的10位建筑師中唯一的中國建筑師。該建筑有望在2011年前后落成。
據了解,參與設計古根海姆博物館阿聯酋分館的世界頂尖建筑家包括弗蘭克·蓋里(Frank Gehry)、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安藤忠雄(Tadao Ando)、讓·努維爾(JeanNouvel)等等。朱培設計的“飄浮空間”的方案提交后不久,美國古根海姆基金會理事長托馬斯·克倫斯稱贊該設計“富有激情”,期待“它能夠對世界建筑領域產生影響”。
在解釋“飄浮空間”是未來的建筑時,朱锫說,在阿布扎比這座對未來充滿期待的城市,建筑必須要超越現代人的經驗,但是朝什么方向去超越,不同建筑師有不同的解決思路。“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即使做不到‘未來’,也要做到‘當代’,這是我的立場。”人們進入“飄浮空間”以后,能有特殊的空間體驗,超越現有的經驗,看到的都是寬闊的、無柱的、流動的空間。
美國古根海姆基金會是世界上一個很重要的博物館,它挑選建筑師是很嚴格的。是以自己的觀念在挑選建筑師。應該有一種很強的對文化對藝術、科技很深的領悟。建筑評論家方振寧認為,“古根海姆選擇他,說明西方人對個人創作的重視”。
向“海歸”伸出橄欖枝
現在對朱锫來說,名聲鵲起的感覺雖然不錯,但是自己的心中依舊有很大的遺憾,那就是人才短缺。因為他把自己的事務所定位很高,朱锫說:“事務所近一兩年來受到了社會各個層面的關注,也先后受到美國古根海姆基金會的兩次邀請。特別是,我成為世界上僅有的第三位建筑師參與設計北京古根海姆博物館,這在歷史上也只有三四個人才有機會。那些人都是早已功成名就的人,所以對于我來說,也是很高的榮譽。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我們事務所在世界建筑設計領域占到了很前的位置。我的定位要求很高,但是急需有共識的人才加盟,共同建立一個強大的團隊。這個團隊能讓我們實現跑在世界前面的夢想。這是我們事務所的目標。但這不是靠我一個人能夠實現的。”
據他介紹,目前他的團隊已經是個國際團隊,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東歐的設計師中,既有來自哈佛大學的學生,也有來自南加洲建筑學院的實習生。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的夢想,都在不計報酬地工作。
現在,他最希望留學回國的具有遠大報復的有識之士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