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文化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部門多年協商后決定,今后影視、歌唱、舞蹈等文化行業將需要持證上崗,三五年內逐步做到持證進入文化行業、持證競聘工作崗位。4月20日《南方都市報》社論說,社會對此最關心的問題是,鑒定是強制的還是自愿的?如果是強制的,其結果可以預見:其一,文化部收取培訓考務費用,以"發證經濟"富裕起來;其二,文化市場上自由繁榮,肯定會受到轄制---按照新華網的解讀:以后不會看五線譜、不懂視唱練耳,在歌廳當歌手都不行。
對很多專業性很強的行業來說,由一個權威的考核機構來鑒定從業人員的資質,是必要的,例如廚師、電工、司爐工,又例如律師、建筑師、醫生。企事業也有這種需求,降低辨別人才的成本。但文化產品直接面對消費者,消費者的選擇是最直接有效的考核。推出一個流行歌手,或者推出一個電影明星,文化企業的思路是市場指向的,利益攸關,企事業主對消費者的理解是最準確的,因此他們在考核文化從業人員的資質之時,是最專業的。甚至他們都不能確定自己的判斷最準確,他們要以選秀活動來直接反映百姓的需求。文化部高高在上,按照"統一標準、統一試題、統一考務、統一發證"的原則,其中的考量并不包含市場,而只是傾向于用一個統一標準來管理整治。但這樣的整治能奏效嗎?一個歌手要去歌廳唱歌需要資質鑒定,一個人給雜志社投稿要不要資質鑒定?一個人在網絡上發表文章要不要資質鑒定?細致想去,在當今社會,文化行業想要統一標準,也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