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亦斐
韓美自由貿易協定的達成,對亞洲地區的雙邊自由貿易風潮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經過艱難的談判,美韓自由貿易協定(FTA)在4月2日終于塵埃落定。韓美談判代表在記者招待會上稱,這一協議的達成開辟了美韓貿易的新時代,達到了雙贏的結果。
美國:挽回影響力
由于韓國國內的一些反對聲音,韓國的一些敏感產品,如農產品并沒有涵蓋在FTA協定內容之內。盡管如此,韓美FTA仍被視為“一筆大交易”。“在韓國之前,與美國簽署雙邊FTA的國家當中,除了澳大利亞以外都是相對比較小的經濟體,如新加坡、以色列、約旦等,正在談的馬來西亞和泰國經濟規模也不大。它們的塊頭都無法和韓國在亞洲乃至世界的經濟地位相比。”外交學院國際經濟系副教授樊瑩這樣評價。
在盧武鉉總統任內,美韓關系趨于冷淡,FTA的簽署無疑給兩國關系注上一針興奮劑,兩國在朝鮮核問題上“話不投機半句多”的局面也得到一定改觀。
在美國過去的提案中,要把韓朝開城工業區的產品排除出FTA的清單上,不予以免除關稅。但在4月4日舉行的聽取FTA談判結果報告會上,韓國統一外交通商委員會官員表示,韓美兩國將成立“韓半島域外加工地區委員會”。雖然沒有提到開城工業區,但有關開城工業園區的域外加工概念已經得到了美國的承認。
此外,韓美雙方另外制定附錄,原則上承認通過指定域外加工地區給予特惠關稅待遇。
盡管美韓FTA協定還要得到兩國議會的批準,而這一前景不會一帆風順,但協定的簽署本身在亞洲地區具有標志意義。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勇指出,當前,中國和東盟10國的FTA談判基本完成,雙方都表示按期建立自由貿易區。在中國的帶動下,日本、韓國以及印度都和東盟展開了談判。亞洲地區雙邊FTA浪潮已經開始,而美韓的FTA協議對這股風潮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這股風潮里,更多的國家加入雙邊FTA的行列。樊瑩舉例說,以前日本比較排斥雙邊FTA,而是更喜歡多邊合作,如在WTO框架內的合作,但在大勢所趨之下,日本開始更多地去考慮雙邊FTA問題。
美國在和韓國談判的同時,還在和馬來西亞開展談判。“通過簽署FTA協定,美國希望加大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以平衡中國增長的影響力。”王勇說,“未來亞洲地區的FTA勢頭不會停止。包括中韓之間可能簽訂FTA,也會大大推動美國、日本以及韓國之間的FTA。”
東亞:迎來時機
一些觀察家認為,在目前世界范圍內的多邊貿易談判止步不前的情況下,FTA將在亞洲區域性經濟一體化步伐中扮演重要角色。
“多哈回合確實讓人失望,WTO框架下的多邊談判進展困難,大家只能在區域這個層面搞經濟一體化。”樊瑩指出,歐盟的經濟一體化已經涵蓋27個國家,北美自由貿易區在往南擴大,但在東亞卻幾乎都是雙邊協定(東盟只能算是協定的一邊),“亞洲急需多邊的,也就是三個國家以上的協定,比如中日韓,比如10+3。”
王勇也認為,從理論上說,雙邊的自由貿易協定累積到一定程度、數量變得越來越多之后,對整個地區的貿易自由化程度是有幫助的。但是,其中也有不少困難,比如“美國不希望東亞地區建立一個排斥美國的自由貿易體系。”美國的擔心,用美國前國務卿詹姆斯?貝克的話說,就是這會“在太平洋中間劃下一條分界線。”
在建立亞洲自由貿易區問題上,東亞幾國存在分歧。這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有政治問題摻雜其中。利用東亞國家的內部矛盾,美國提出了更大范圍的、包括美國在內的自由貿易區的設想。對此,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墨西哥等國都表示了支持。
而樊瑩認為,東亞地區存在的問題其實恰恰需要經濟一體化這個工具來優化國家間的關系。她指出,歐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歐盟50年一體化的歷史中,最大的收獲除了是可以量化的經濟上的好處以外,更重要的是無法量化、但大家都能看見的政治收獲,比如“從來沒有這樣好過”的法德關系。
“這些國家只要從自由貿易區開始一步一步往前走,只要相互之間有共同的利益,就等于是捆在一塊了,任何一個國家要翻臉或關系破裂,代價都會很大。” 樊瑩說。
中國:大有可為
當前,關于亞洲自由貿易區的構想有三個方案,分別是中國提出的東盟與日、中、韓13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日本提出東盟與日、中、韓、印、奧、新16國東亞經濟合作協定(EPA)構想,此外還有美國提出的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設想。
據日本共同社4月4日報道,日本與東盟之間的自由貿易談判將于5月達成妥協。在實現貿易自由化后,日本與東盟將形成5.3億人口的共同市場,規模超過歐盟,為日本主導亞洲的經濟整合創造條件。
樊瑩認為,現階段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恐怕都不能獨自主導亞洲經濟整合。
對于亞洲而言,比較現實的一步是在東盟10+3的框架下實現貿易自由化。但是,要實現這一構想,地區內國家的互信至關重要。“特別是中日之間的互信,還有中國和東盟國家如印度尼西亞之間的互信。”王勇說。
日本提出的構想計劃把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印度都拉進來,以平衡中國的影響力。日本認為,自由貿易區的范圍越大,中國的分量就越輕。
“中國能夠充分利用全球化趨勢來追求其自身利益,實際上也從中獲益良多。” 印度尼赫魯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中國問題專家斯瓦蘭?辛格說。他認為,中國要成為一個成熟的帶頭人,就要做出必要的妥協。“也許,中國得讓東盟做領頭羊,因為大多數國家如果看到東盟而不是中國手握方向盤的話,似乎會更舒服一些。”
王勇也認為,在自由貿易區戰略方面,中國不應拘泥于形式。“中國的優勢在于能夠創建溝通的渠道,能夠和各國在各個方面綜合它們的觀點,同時照顧它們的利益。中國可以用一種特殊的形式發揮影響力,也就是扮演一個‘誠實的掮客的角色。”王勇說,“中國的力量還不足以達到獨立主導的地步,但現在已經強大到可以綜合各方的意見,找出為大家能共同接受的道路,這也是中國外交大有可為的一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