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雪揮
廣義的會館指同鄉組織,它曾經應運而生,也因時而衰。如今,一度被當作封建余孽的舊式會館已在國內徹底消亡,或變身為旅游景點,而依托同鄉會及宗親姓氏的新會館文化又日漸流行,絕大多數依托網絡生存。
2007年9月2日,山西商人的紀念日。
在中國武漢市江岸區五福路,湖北晉商聯合會成立一周年暨湖北晉商會館開業慶典如期舉行,它成為建國后第一座由山西商人在外鄉興建的現代山西會館。這座三星級標準的新建筑,投資者是湖北省晉商聯合會,該會執行副會長張愛慶介紹說,這里不僅融入了山西建筑元素,比如保護風水的照壁,會所內還將放置代表山西民間喜好的土炕、雕花木床架、醋缸和酒缸。不遠處則是一座造型別致的關圣殿。像西方人信奉上帝一樣,晉商崇敬自己的同鄉關羽,既求于關公“神威”的護佑,同時也以關公的“誠信仁義”,來規范自己的商業行為。不過,提供商機還是該會館的主要功能。會館內的信息發布牌,時刻發布各類商業信息,計劃每周都開展主題商務聯誼活動。
“山西商人又一次在他鄉走到一起,又一次以商幫的名義向世界展現山西商人應有的品德!”山西青年榮浪在其博客上恭賀新山西會館的誕生。此前,他曾經走遍大江南北,拍攝了明清時期晉商在全國各地修建的山西會館。榮浪告訴記者,最令他震動和尷尬的是他在河南的遭遇,他發現一個山西會館變成了養豬屠宰場,而另一個則變成了倉庫。“真的希望新會館也能像老會館一樣,在他鄉的土地上互敬互助,互相幫扶,共同生存發展?!?/p>
就在湖北新山西會館熱鬧慶典的前一天,北京晉商文化會館的活動在北京郊區偏僻的高碑店照常舉行。該次活動的主題是“山西人在京創業”,會館發起人曹培紅告訴記者,參加本周活動的都是核心人物,因為由該會館發起的“山西人在京創業數據庫”要進入實施階段,今天就是要給大家分配具體任務。
這所成立于今年5月的山西會館,由一位山西老鄉義務提供了20多平米的場地,另一位經營茶葉生意的山西老鄉則負責提供飲品。曹培紅說,常來的有二三十人,年齡約在30歲左右,開始主要靠在山西老鄉中口口相傳,但后來不斷有人通過網絡找過來。從會館成立伊始,老鄉們就堅持每周六定期活動,主要是討論晉商文化,“既然祖上還是有一定實力,為什么當代山西人就不行了?這也是我們聚在這里探討的原因?!?曹培紅說。
與或多或少能夠“落地”的山西老鄉比較,大多數現代同鄉會都在網中游蕩。特別是在移民聚集的地區。比如深圳,比如海南,比如北京郊區的新移民集中地段。以業主論壇為基地,各地同鄉會都在e路上狂奔。北京八通網的同鄉頻道是最為活躍的網上會館之一,輻射了包括新華聯家園在內的八通輕軌線沿途小區。八通網編輯梁雪冰告訴記者,目前有20個省會都在此建立了同鄉會的Q群,每個組織大約有100多人參加,大多數都是在城里工作的白領。在網絡會館中,異鄉打拼的人們賓至如歸,找到了久違的老家的感覺。
一段“在復蘇”的歷史
“會館這幾年加速發展,和民間力量的壯大有關系?!薄吨袊鴷^史》作者,廈門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王日根認為,上個世紀90年代起,社會中間組織的作用已經開始凸顯。
因為民間的經濟實力在增長,人們的社會責任感在增強,政府管理社會的方式也在發生變換,從政府包攬轉向部分依靠社會中間組織,王日根介紹,上述原因都客觀地促進了現代會館文化的發展,包括同鄉會、宗親會以及各種類型的同業協會的影響力都在增長。王日根對未來會館的整體發展表示樂觀,他認為會館的重新復蘇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
作為廣義的“同鄉會”,會館是民間自發的基層社會組織,由本籍貫的同鄉在客地集資修建,其所在的房屋及附屬財產均屬本鄉土的公產。解放初,鑒于一些原來把持會館的頭面人物或者南逃或者隱蔽,會館形成乏人管理的局面,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漸將會館財產有步驟地過渡到全民所有。對于由會館衍生出的“同鄉會”組織,記者查閱由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寫的《北京志.政務卷.民政志》,其記載表明,“鑒于同鄉會純系地區性的封建性組織,已基本解體,不予恢復,聽其自滅”。
北京解放前原有的137個同鄉會中,只有“社會作用明顯”的歐美同學會經過了北京市民政局審查,報請當時的內務部予以批準登記。到1955年10月,北京市政府先后接管了云南、貴州、安徽等省會館,計房屋11448.5間。1958年7月,接受八旗會館房屋91間,至此,大部分會館已由政府接管,除了做民居,安徽會館戲臺被改作椿樹整流器廠倉庫,山西陽平會館改為醫藥公司倉庫,而正乙祠戲樓則被改為市教育局招待所。
中國文物學會會館專業委員會會長湯錦程告訴記者,1991年,他開始著手研究北京的會館,結果走訪了50多位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大部分都不知道會館是什么,包括就在會館里住了30年的居民。幸存的會館早已成為了大雜院,變成民房或民政局等單位的辦公用地。湯錦程是在當地一個住戶的指引下,才找到了今天的北京的“市級寶貝”,即“湖廣會館”的牌子,當時正被一堆垃圾蓋著。
會館的“現代”困境
改革開放后,“老鄉會”悄悄興起,但起初還局限在大學這樣特定的集體,老鄉聚會,老鄉們一起買票回家,“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成為了異地求學中一個溫暖的回憶。進入新世紀,隨著網絡的逐步發展,也隨著網民們紛紛在異地安頓置業,在現實生活中無法自由聚會,甚至懶得與陌生人說話的老鄉,開始在網絡里進進出出,并逐步建設了虛擬的據點。這里幾乎成了會館的Q版新天地,一段外鄉人讀不通讀不懂的家鄉土話成為了招牌帖子。
與傳統會館由有聲望的人召集主持不同,網絡會館的召集人大都是匿名的熱心人,聯系方式為QQ和電郵,頂多加上MSN。號稱是河南會館、陜西會館的網上會館其實不過是若干個QQ群,有的火爆,有的冷清;有的純屬鄉情聯誼,有的希望拉到同鄉的投資,有的則希冀完成一場單身的邂逅。參加者大都是青年,有著青年人的沖勁,也有著青年人的浮躁和勢單力薄。八通網編輯梁雪冰參加了網上的東北老鄉會,活動常常是聚餐和K歌。因為連著三周都沒有參加集體活動,梁雪冰驚訝地發現自己已經被人踢出了Q群。
隨著新鮮感的喪失,依托網絡傳播的會館都不同程度地遭遇發展困境。會易網創始人張秀斌與他的其他老鄉一樣,忙著創業打拼,骨干力量漸漸離散,曾經紅極一時的“汾水京華”網站還在,但是已經不復當年的盛名。張秀斌坦言真正有實力的人上網的熱情很低,一起創辦網站的老鄉們還都是資歷和積累尚淺的年輕人,而毫無功利目的會館之路是行不通的?!拔抑辽僬J清了一點,做任何公益性的事情一定要有實力,光憑熱情是不行的。光靠窮人湊在一起取暖,實際上暖也是有限的?!?北京晉商文化會館發起人曹培紅表示。
中國文物學會會館專業委員會會長湯錦程對現代會館無法壯大的困境一針見血。他認為,關鍵還是因為社團的審批程序復雜,依靠網絡的同鄉會大多數沒有能夠進行登記,尚不能夠算真正意義上的合法社團,就不敢大張旗鼓去搞,比如不能夠給投資的有財力的鄉親以名譽上的等值回報。而舊時傳統會館都是經過政府默許。湯錦程表示,沒有足夠的財力和聲望,僅靠掌握網絡技術,還是沒有辦法維持會館的長久發展。但他認為這種狀況隨著民間組織的發展,政府的部分管理職能由社團替代,需要資金、掛靠主管單位等準入條件逐步降低,會館的前途仍舊光明。
湖北晉商聯合會堪稱是目前條件下少數有實力,且按照中國當代特色運作的“合法組織”的范本。該聯合會一年前由山西汾酒集團武漢分公司、武漢人和集團等晉籍在鄂企業發起,是經過湖北省民政廳正式批準籌備的民間組織。其理事級單位固定資產需要在一千萬以上。建設新山西會館是其重大實務項目。除了向在武漢的山西商人提供商機,作為一家實體,湖北晉商聯合會自身也在籌資運作,比如創建自主品牌晉商宮廷酒等。在其網站上,與商業資訊同樣醒目的則是山西地方官員的人事任免信息。匯聚商機,也掌控商機,成就了新世紀中國會館的雙重身份。
(感謝湖北晉商聯合會副秘書長賀利資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