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俊松
在1000多年的科舉考試時代,有許多飽讀詩書的學子,因著考官的好惡和偏見成了倒霉蛋,他們名落孫山,十年寒窗苦讀付諸東流。但也有個別儒生,因湊巧遇上了識才愛才的考官,或是當權者為沽名釣譽故作“圣明”之舉,而成了科考中的幸運兒,得以大展宏圖。
吾亦無忌
明代文學家李夢陽,有一年督學江西,擔任主考,發現應試秀才的花名冊上有一考生與他同名,感到可笑。于是在唱名時,就朝那同名秀才幽了一默:“小老弟與本官同名,真乃巧事,本官理當照顧。這樣吧,我出一聯讓你來對,倘能當堂應對,你就算中舉了。倘若對答不上,就請回去再苦讀三年,下屆鄉試再來。”那秀才也算是一位滿腹文才的孔門儒生,聽后微笑答曰:“大人倘出言不悔,請出句。”李夢陽出了那精心構思的詼諧上聯:“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此上聯以其名同人不同,切合自己與那同名考生,暗合揶揄之意。那考生聽后一沉吟,拱手便對:“魏無忌,長孫無忌,爾無忌,吾亦無忌。”此下聯以其名“無忌”,雙關兩方不要忌諱。
李夢陽十分欣賞這考生的才智,當即點其為本科舉人,后來并予以重用。
得人輕著力
清代雍正年間,有位儒生參加科考連年不第。某日,從岳父家借來幾斗稻谷,推磨為食。其妻見丈夫文縐縐慢悠悠地邊推磨邊背誦古文,便恥笑嗔之。那儒生淡淡一笑,便以磨喻人,借磨抒懷,口占五言絕句一首。詩云:“但求心中正,何愁眼下遲。得人輕著力,便是轉身時。”
誰料這首小詩被鄰居聽見了,便傳了出去,一直傳到州府。知府大人反復吟詠,很是賞識,于是破格錄取他為“舉人”。
半月依舊照乾坤
清代乾隆年間,江西萍鄉有位寒窗苦讀的勤奮儒生叫劉鳳誥,不到20歲不僅已熟讀四書五經,對唐詩宋詞也造詣頗深,背誦如流,因而縣試、鄉試、會試連連及第。然而劉鳳誥相貌丑陋,又只有一只眼睛。按照當時規定,五官不全者是不能及第入仕的。事有湊巧,這次會試的主考是位愛才之輩,他硬著頭皮稟告了皇上。
乾隆帝為避以貌取人之諱,決定親臨保和殿刁難一下這位南方丑儒。是日,乾隆帝高坐在御椅上,驕矜而笑,口占上聯一句令劉鳳誥應對:“獨眼不登龍虎榜。”這上聯既含譏諷,又大潑了冷水。才華橫溢的劉鳳誥挺胸昂首,接口便對:“半月依舊照乾坤!”乾隆帝見其如此氣魄,暗自驚嘆,復又出句令對:“東啟明,西長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漢!”劉鳳誥不卑不亢,當即應答曰:“春牡丹,夏芍藥,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乾隆帝見其才思如此敏捷,且對仗工整,韻律和諧,不禁龍顏大悅,當即御筆一圈,欽點劉鳳誥為殿試探花,登上金榜。
后補狀元
有一次,乾隆皇帝下江南,來到杭州西湖。圣上正在觀賞風景,忽聞那邊亭子里大聲喧嘩。乾隆帝近前詢問,原來有個博學的儒生叫肖逢春,因為家里窮,考試時送不起銀子,所以三次進京趕考,三次名落孫山,文朋詩友正在為他忿忿不平。乾隆帝想試試肖逢春是否果有真才實學,于是出聯求對:“玉帝出征,雷鼓云旗雨箭風刀天作陣。”肖逢春微微一笑,拱手相對:“龍王設宴,日燭星燈山肴海酒地為盆。”
經面試再三,果是良材,乾隆從懷中取出玉如意交給肖逢春:“你速進京面交主考官,保你蟾宮折桂,獨占鰲頭!”肖逢春趕到京城,誰知新科狀元早已讓人做去了,只得了個“后補狀元”,安置在翰林院等候任用。
別字狀元
清朝道光年間的頭名狀元孫家鼐,在殿試大卷里,把“董仲舒”的“舒”字誤寫成“書”字。清廷規定:閱卷大臣在大卷中選出前10本,疊在一起,頭一本就是狀元,進呈御覽欽定。皇帝有時照原疊發下,有時把次序抽換顛倒。那一次殿試,孫家鼐寫的別字10個閱卷大臣都沒有看出來,竟擬為一甲第一名狀元,疊在頭一本進呈。道光皇帝欽定,仍照原疊次序發下。金殿傳臚,孫家鼐中了狀元。事后才發現這個別字,10個閱卷大臣聯名奏請處分。道光帝因為狀元是自己欽定的,既已揭曉,也不便追究,于是孫家鼐竟“大魁天下”了。這位幸運的“別字
狀元”竟官運亨通,直上青云,官至大學士、軍機大臣,并當了同治皇帝的師傅。
不落俗套
康有為是晚清赫赫有名的人物。他雖然有滿腹文才,但年輕時字寫得卻很蹩腳,有點攤肩胛。
有科舉時代,考官大多重字不重文,批閱試卷時先看字體寫得是否漂亮,再看文章的內容如何。因此,康有為每次鄉試,考卷都被丟進了廢紙簍中。
這次,康有為又去考舉人。主考官是個姓李的有識之士,他見康有為字跡不秀,有點潦草,只是皺了皺眉頭,還是認真仔細地閱讀起來。李主考讀著讀著,不禁連連點頭,直喊“妙哉!妙哉!”他發現康有為的文章說理透徹,文思流暢,不落俗套,入木三分。于是,欣然將康有為錄取為舉人。康有為能遇上這位“重文不重字”的主考,也是他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