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力
我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理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但以詩及聯(lián)語形式加以論述的,實屬我國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為人喜聞樂見,雅俗共賞。
清代的袁枚,在歷史上被譽為一代文星兼壽星。他在一首《老行詩》中云:
“老行萬里全憑膽,
吟向千峰屢掉頭。
總覺名山似名士,
不蒙一日不甘休。”
由此詩可知,袁枚進入老年時代后,仍堅持遠游登山活動。這些活動使他保持著健康的體質(zhì)和旺盛的精力。
清代畫家鄭板橋,在他60歲生日那天,寫了一副養(yǎng)生對聯(lián)。其上聯(lián)為:
“常如作客,何問康寧?但使囊中有余錢,瓴有余釀,甕有余糧,取數(shù)葉賞心舊紙,放浪吟哦,興要闊,皮要頑,五官靈動勝千官,達到六旬猶少。”
其下聯(lián)為:
“定欲成仙,空生煩惱,只令耳中無俗聲,眼無俗物,腦無俗事,將幾枝隨意新花,縱橫穿插,睡得遲,起得早,一日清閑似兩日,算來百歲已多。”
此聯(lián)告誡人們,人生在世應樂觀豁達,這樣才可以無憂無慮。加上生活上不貪求,精神上不頹喪,個人情緒穩(wěn)定,心中無雜念,則可以延年益壽,以盡天年。
唐代詩人杜甫,在安史之亂的動蕩歲月中流落他鄉(xiāng),顯得體衰神傷,但他幸有老伴體貼,兒女孝順,方可健在。在他所作《江村》詩云:
清江一曲抱春流,
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來自去梁上燕,
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盤,
稚子敲針作釣鉤。
多病所需惟藥物,
微軀身外無何求。
詩中告訴人們,患病后切勿精神不振,更勿因此失去生活的信心,自尋煩惱。要多去環(huán)境幽雅的地方散心解悶,看一看自由自在的飛燕,相親相愛的鷗鳥,在大自然中尋找生活的樂趣,這樣則可心悅而去疾。病后除服藥外,還可下棋以怡心,釣魚而舒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