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劍敏等
發黃色短信騷擾他人法律管不了嗎?
□萬劍敏
[案例]張某和女青年是在網上聊天認識的,見過面后,張某開始追求李某,但遭到李某拒絕。張某不肯作罷,每天不停地用手機短信對李某進行騷擾,不僅數量多,而且內容十分下流,影響了李某的工作和生活,給李某的身心帶來極大損害。李某多次要求張某停止發送黃色信息,都遭到拒絕,聲稱他的行為不犯法。果真如此嗎?
[說法]張某的行為是錯誤的,他的說法也同樣是錯誤的。首先,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自然人因人格尊嚴權遭受非法侵害,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造成嚴重后果的,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外,可以根據受害人一方的請求判令其賠償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張某對李某發送大量黃色短信,侵害了李某的人格尊嚴,給李某的身心健康帶來極大損害,李某完全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精神損害賠償。
另外,張某的行為同樣可能涉嫌構成犯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2004年9月3日頒布的《關于辦理利用互聯網、移動通訊終端、聲訊臺制作、復制、出版、販賣、傳播淫穢電子信息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條規定,不以牟利為目的,利用互聯網或者移動通訊終端傳播淫穢電子信息,數量達到400件以上的,依照《刑法》第364條第1款的規定,以傳播淫穢物品罪定罪處罰。只要李某有證據證明張某發送的黃色短信總量超過400條以上,李某即可據此向當地公安機關報案,要求立案處理。
游客在自由活動時間意外受傷,
旅行社有責任嗎?
□趙利民
[案例]2007年1月,某旅行社組織一批游客在海南一著名的海灘旅游區游玩。海灘邊放了許多座椅,它們是某潛水俱樂部放在那里用來出租給游客的,旁邊還豎立了一塊牌子,上面寫了收費標準。在自由活動時間,一游客走累了,就在身旁的椅子上坐了下來,由于操作不當,被座椅擠傷了手指。潛水俱樂部工作人員將其送到醫院治療,并表示愿意與該游客協商解決此事。但該游客認為,旅行社沒有為游客提供安全的旅游環境,應為他的受傷承擔責任,因此,他拒絕了潛水俱樂部的協商要求。回到家后,該游客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法院判決旅行社賠償其醫療費、誤工費等共計5000元。
[說法]在旅游過程中,類似的情況經常發生。在涉及賠償時,游客往往會想到向與其有明確合同關系的旅行社主張權利,有的時候這種主張是對的,有的時候這種主張是錯的。本案中這位游客的主張應該說是錯誤的。這是因為:(1)損害發生在游客的自由活動期間;(2)椅子不是旅行社管理之下的,出租椅子是潛水俱樂部的經營行為,游客從旁邊豎立的牌子就很容易分辨出來,無須導游提醒;(3)旅行社沒有組織游客坐椅子,坐椅子是游客自主決定的行為;(4)該游客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完全有能力作出正確的行為選擇。但本案中該游客違反景點告示,擅自使用俱樂部的收費座椅,也存在過失。因此,旅行社并沒有違反旅游合同的約定,不存在違約;游客的受傷也不是旅行社造成的,旅行社也不存在該事故的過錯,因此旅行社也不存在侵權。法院最終駁回了游客的起訴。
丈夫擅自離崗,解除與妻子的
勞動合同的約定有效嗎?
□周玉文
[案例]2005年8月,薛某的丈夫秦某與某建筑公司簽訂勞動合同并被聘請為副總工程師。因秦某在與公司簽訂勞動合同時提出一個附加條件:在其妻子薛某生下孩子滿周歲時公司要與薛某簽訂為期10年的勞動合同,做公司的出納員,公司當時滿口答應。2006年3月當薛某與公司簽訂勞動合同時,公司堅持要寫上“如果丈夫違反勞動合同擅自離崗,勞動合同即行解除”一條,薛某只好同意寫上。在工作中,因與公司的幾名中層管理人員關系不睦,秦某的工作很難開展,向領導提出后也一直沒有解決。今年1月份秦某向公司遞交了辭呈,要求解除與公司的勞動合同,公司雖然不同意,但在遞交辭呈一個月后,秦某還是離開了公司。在秦某離開公司的第二天,公司就解除了與薛某的勞動合同。薛某問,“丈夫違反勞動合同擅自離崗,勞動合同即行解除”的約定有效嗎?
[分析]在公司與薛某訂立的勞動合同中的“丈夫違反勞動合同擅自離崗,勞動合同即行解除”的約定是無效的。這一約定是違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其要害是它將妻子從屬于丈夫,將一個人從屬于另一個人。這實際上就是將一個人的勞動權利的實現完全掌握在另一個人手里,讓一個人為另一個人的行為或者說過錯承擔責任,是一種典型的“株連”行為。根據《勞動法》第18條關于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合同無效,以及確認勞動合同部分無效如果不影響其余部分效力的其余部分仍然有效的規定,是可以認定薛某與公司訂立的勞動合同中的該項約定是無效的。如果薛某與公司協商不成,公司不收回決定,薛某可以請求仲裁機構或者人民法院解決。
登報聲明脫離父子關系后
是否還有權繼承財產
□冷華
[案例]周林、蘭敏夫妻因兒子周進愛上鄉下姑娘黃某,幾次勸說周進與黃某分手,但兒子斷然拒絕,并于2001年10月用自己的積蓄買了一套商品房(價值15萬元)與黃某同居。周林、蘭敏于同年10月21日在當地報刊聲明與周進脫離父(母)子關系。11月10日,周進與黃某登記結婚。2007年4月份,周進在出差途中不幸遇車禍身亡。周林、蘭敏獲悉兒子死訊后,趕至兒子家中,要求分割兒子婚前購買的房屋。黃某以周林夫婦已與周進脫離父(母)子關系而無繼承權為由,拒絕。于是周林、蘭敏將黃某訴至法院,要求繼承其子周進的遺產。
[說法]父母子女之間因血緣上的聯系共同生活在一起,由此產生的繼承權是《繼承法》直接規定的。這種權利的放棄必須符合以下條件:第一,放棄繼承的意思表示必須由本人作出;第二,放棄繼承的意思表示必須是真實的;第三,放棄繼承必須是無條件的。放棄繼承的意思表示作出的時間應在繼承開始以后、遺產分割前以明示的方式作出,此時間上的規定是因為繼承開始前,自然人的繼承權僅僅是一種繼承資格,因血緣關系、婚姻關系、撫養關系而發生,屬于權利能力范疇,不存在接受和放棄的問題。
本案中,周林、蘭敏夫妻基于自然血親而享有繼承權,在繼承開始后,沒有明確表示放棄繼承,也不存在《繼承法》規定的喪失繼承權的情形,所以,對其兒子周進的財產仍享有繼承權。